关于东北方言生命力的调查

2015-11-22 06:04马艳红
关键词:认知度生命力普通话

马艳红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

关于东北方言生命力的调查

马艳红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它的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点,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这与东北传统文化和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一脉相承。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有兴有衰。借助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对东北方言的社会认知度、认同感等方面进行调研,可以对东北方言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做出更客观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目前,东北方言正处于向普通话靠拢的嬗变过程中,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东北方言;社会语言学;生命力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多民族间三百多年互相融合的结晶,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同时还融入了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东北方言体系具有开放、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语言粗犷豪放而又幽默风趣,语音富于节奏感。本文以东北方言的大众认同感为切入点,依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调查研究方法[1],通过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探讨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具体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力。

目前,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词汇的归类和与普通话比照的研究上,更多是局限于方言词条的解释,偏向于静态地描写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缺少动态观察东北方言的文章论述[2]。而本次调研,首先,我们进行基于语料库的东北方言特点的研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来总结东北方言的独特之处。其次,我们借助调查问卷探究大众对待东北方言的理解应用程度及态度倾向:一是大众对东北方言词汇的理解能力;二是大众对东北方言的使用实践;三是大众对东北地域的印象及态度。最后,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东北方言的特征及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并对原因进行归纳整理。

一、东北方言特点

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在语法构成上,儿、巴、子、老、乎、“……了吧唧”等前缀后缀应用较多,形容词的AABB(如“舞舞扎扎”)、ABAB(如“闷哧闷哧”)式重叠使用,以及数词的镶嵌等都显示出独特的结构。“喝不喝水”式的反复问句和形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也是东北方言中常用的句式。

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东北方言语音高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词汇幽默诙谐、形象生动,还带有一点夸张,这使之较普通话更为活泼、形象、贴切,极具亲和力。比如东北方言中的“忽悠”,其中就包含着“欺骗、吹嘘”的意思,但又藏着调侃幽默,没那么生硬,容易被接受。再比如“踢拉啷”,形容走路不利索,碰到东西发出声音,可谓栩栩如生。

语义表达更为精当、简洁、凝练,并且一字多义,东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表达的含义更为深远。比如“整”字,在东北方言中可谓万能动词。而语言在交流中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的新意、新组合及多方位的使用。

二、东北方言认知度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这一部分包括调查对象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工作地、学习地等与语言习惯密切相关的方面。第二部分:调查对象对东北方言的态度及评价。这一部分包括日常语言习惯、对东北方言及东北地区、东北人的印象与评价等与东北方言的现状、发展方向与趋势相关的情况。第三部分:调查对象对东北方言的认知度。

(二)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合作人情况

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考虑到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东北方言的应用及理解上的差异,分9个年龄段、7种职业、5种受教育程度进行选择,并尽量保持性别上的平衡。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东北方言的生命力,在出生地、工作地和学习地的选择上,也分别选择了东北三省与三省以外的不同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所得实际有效问卷共627份,其中性别:男性299人,女性327人;年龄:12岁以下41人,13-18岁82人,19-25岁201人,26-60岁269人,60岁以上34人;职业:学生269人,工人63人,高管18人,公务员45人,企业职员96人,服务行业56人,自由职业者49人,其他30人;受教育程度:无文化20人,小学文化76人,初中文化97人,高中文化119人,大学及以上文化315人;出生地:东北三省187人,三省之外437人;工作地(三年以上):东北三省171人,三省之外362人;学习地(三年以上):东北三省245人,三省之外378人。东北方言的语音系统调研,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79份。

(四)调查研究方法

文献查阅法:查阅现有权威研究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方言研究成果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人的语言习惯和对东北方言的理解与接受;抽取样本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被调查对象,根据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案作为研究的样本,并以此推断相关总体的情况;定量统计法:对所调查到的语料按定量分析的程序进行整理、录入,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整理、录入的语料进行统计[3]。

三、对东北方言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一种方言的社会认知度直接影响到这种方言的使用和传播,也是生命力的体现。那么,东北方言的社会认知度到底如何?对此,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调查对东北方言词汇的理解和认知程度;第二个部分是对东北方言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调查对东北方言的印象和评价。三者结合起来,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东北方言的认可程度。

(一)东北方言词汇的理解和认知程度

因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大多在辽宁地区出生或者学习生活过,所以对东北方言的认知程度肯定要偏高。调查结果如下(表1):

表1 调查内容:对东北方言的认知度(在合适的选项中划√)(略表)

在我们所列举的34个方言词汇中,认知度比较高的有:忽悠、贼好、磕碜、稀罕、嘎哈等。这些词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理解。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般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很难以书面的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而正是这些词语在东北方言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深刻影响着关东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这些词语也是东北方言的典型代表,这次调查问卷中很多词汇也仅是音译,没有规范的文字形式,比如:递溜蒜卦、杨了二正、无脊六受、老么卡哧眼儿等,看起来很奇怪的文字组合,读出来却是地道的东北方言。从整体上看,大众对这部分词汇的认知度也是比较高的,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表示理解的。作为交流工具,对方的理解是第一重要的。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胡壮麟说,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要看人们对他的接受程度,词汇自然也是如此。这些词汇只要能为人们广泛接受,那么它们成为文学用词就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这部分方言在规范用字方面还应引起重视。

(二)东北方言的使用情况

在东北方言的运用方面,有25.5%的人选择了非常熟悉,运用自如;有29.5%的人选择了基本理解但无法使用;有35.9%的人选择了仅仅能听懂常用词;9%的人选择无法理解。

在对东北方言日常的使用习惯方面,经常说的占20.6%,偶尔会说的占24.7%,基本不说的占29.2%,不会说的占25.5%。

在场合选择上,21.1%的人选择在任何场合都说东北方言,7%的人选择正式场合,55.3%的人选择非正式场合,16.6%选择在任何场合都不说东北话。

东北话的使用率还是很高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人,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没有明显的差异。比如,17.7%的男性选择日常经常说东北话,选择此选项的女性是23.2%;从年龄角度看,18岁以下的受访者22.8%选择基本不说东北话,19-30岁受访者30.7%选择此项,31-50岁受访者32.9%选择此项,51岁以上受访者27%选择此选项,各年龄段间并没有明显差异;从职业角度看(见表2),各种职业的受访者对东北话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差异;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见表3),也是如此。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对于东北方言认知度的广泛性。

表2 职业与“您日常说东北话吗”交叉制表

表3 受教育程度与“您经常说东北话吗”交叉制表

(三)大众对东北方言的印象和评价

在对东北地区印象方面,传统老工业区选项得票最多,318人选择此项,占被调查人比例的50.7%;其次是蓬勃发展的地区,占45.85;经济发达地区,占21.1%,落后欠发达地区,占11.5%。

在对东北人印象方面,71.9%的人选择了豪爽豁达,正直仗义;41%选择简单鲁莽,容易冲动;24.1%选择坚韧不拔,勤劳勇敢;19.6%选择思想解放,勇于创新。

在对东北话印象方面,亲切幽默选项得票最多,占被调查人比例的60.6%;34.1%的被调查者认为与普通话很接近;选择流行时尚的占20.1%,选择粗俗落后的占17.7%。在对东北方言发展前景的调查中,24.5%选择了发展前景良好,会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48.8%选择了维持现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化;21.3%认为使用范围在不断缩小,并只有少量词汇被保留;只有5.4%的人认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最终会消亡。总体来说,大部分人能够接受东北方言,并且对东北方言的前景看好。对东北方言文艺作品的看法也与之相符,20%非常喜欢,50.6%认为还不错,24.7%不喜欢,只有4.6%表示无法理解。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不仅用于交流思想,更是一种情感、精神气质的体现[4]。东北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粗犷豪爽、质朴彪悍的民族气质和性格特征,其中包含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宽容大度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早已深深埋入东北方言之中,成为东北方言的最显著的个性特质,豪爽豁达、亲切幽默,是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给大众的最深刻的印象,大众对东北方言的认可,也是对这种精神的认可和向往。反之亦是。

结语

随着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强有力推动,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一种“语言变化”。“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在吸收方言影响的同时,更多地影响着方言的发展方向,使方言的使用逐渐向它靠拢。”[5]但是另一方面,从方言的接受理解程度来看,东北方言本身的被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在东北地区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其原因有三:原因之一是东北方言本身与标准普通话有很高的接近度。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这在调查中有所体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东北方言接近普通话。因此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过程中,使用者不会完全放弃东北方言,而是更多采取渐进的方式。原因之二是东北方言自身的魅力所彰显的非凡生命力,这一点在受访者对东北方言及其文艺作品的评价态度中可以看出,从受访者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正面评价中也可看出人们对东北方言的深厚感情。原因之三就是近年来东北方言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东北方言形成流行热潮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这里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他们在文艺作品中融入了东北方言,体现出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增添了作品中幽默诙谐的元素。

东北方言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走到现代,已经不再是一种仅限于东北地区使用的方言,而是带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以从容自信的姿态走向全国。作为东北地区的一张名片,它一方面要继续保留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则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地调整规范自身,与普通话更好地融合。

[1]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7.

[2]周庆生.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J].语言文字应用,2010(4): 10-21.

[3]张廷国,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7.

[4]张荣建.社会语言学的整合发展趋势[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75.

[5]郭骏.方言变异与变化:溧水街上话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

【责任编辑赵颖】

H172.1

A

1674-5450(2015)01-0009-03

2014-11-17

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联基地委托项目(2015LSLJDWT-7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1年度项目(L11BYY012)

马艳红,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认知度生命力普通话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