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创作中传统音乐元素的价值

2015-11-22 06:04
关键词:民族音乐钢琴民族

王 晨

(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辽宁沈阳110004)

钢琴作品创作中传统音乐元素的价值

王晨

(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辽宁沈阳110004)

钢琴艺术在我国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坚守,被注入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传统的音乐元素是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传统音乐元素,传统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钢琴创作;传统音乐元素;多元化;根基性

文化是人类通过长期的思考与反思在历史的累积下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而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情感、风格、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结构,构成了一个民族艺术独有的艺术形式,每个民族的艺术文化均有自身的民族情感文化诉求。在广博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之中,风格独特的五声性调式、性格鲜明的旋律线条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呈现方式。随着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键盘乐器作为“舶来品”之一传入到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多声交织的立体化结构,为我国的乐器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钢琴艺术也被注入了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其中重要的核心便是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坚持和改良。

一、钢琴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使用的历史脉络梳理

在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早期,音乐创作者便开始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注重将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元素注入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来。目前可查的资料显示,中国最初创作出版的钢琴曲,是最早见于1915年《科学杂志》第一期上赵元任所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中国元素的钢琴曲开始逐渐走向群众,这些钢琴作品的创作从一开始便与民族民间音乐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使源于欧洲的钢琴艺术同我国的民族音乐思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和平进行曲》为例,创作者利用欧洲的功能和声来创作具有民族因素的旋律,成功地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欧洲音乐结合在一起,之后作曲家们都在竭力寻找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民族和声。

1934年,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齐尔品先生出资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征奖比赛”促进了当时正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其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余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等均获奖。深入剖析这些作品的创作特点,鲜明的民族元素、清晰通透的旋律线条和简洁风雅的曲式结构避开了沉重的和弦链接,写意的手法使作品的自然品格作用于人们的心灵感受。之后,以民族历史为题材的较大型的钢琴曲《霓裳羽衣舞》的旋律和和声配置上都刻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欧洲传统作曲技法与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相结合的钢琴曲《中国组曲》表达了深厚的民族审美情趣;运用新音乐语言和新音响色彩创作的《五首素描》,创作技法的探寻展现了对民族元素的孜孜追求。

1946年,瞿维创作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钢琴独奏曲《花鼓》,作品时代气息浓郁,欢畅的民间旋律、朴素的和声与活力的钢琴织体为以后的钢琴曲的创作树立了典范。钢琴家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选用四川省的《藏族弦子舞曲》,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发挥到了极致,是中国最早的钢琴变奏曲之一。致力于民族音乐以及传统音乐宝库挖掘的著名作家江文也开始着力于中国五声调式风格和手法进行作品的创作,虽然在五声性创作手法的运用上还较为质朴,但是这种对民族音乐元素的爱护和传承的理念是难能可贵的。

新中国伊始的17年,我国的钢琴作品欣欣向荣,主要特点便是标题性,与西方定向画面性不同,我国音乐的标题性体现在新的内心的心境活动与作品的诗意表达,常常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但是此时期的钢琴创作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表现技法和风格的影响,急需我们摆脱这种“民歌加和声”的创作思维模式。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钢琴艺术创作在困难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殷承宗先生将京剧曲调和钢琴表现手法相结合,发现了钢琴与中国古典戏曲的连接点,之后不乏有典型的中国民族乐曲的钢琴改编曲,这些改编曲目表现的浓浓的民族风格充分表明外来乐器也能够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完美地展现。

二、改革开放以来钢琴作品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应用分析

真正能够贯通中西的钢琴作品也是建立在创作者和表演者拥有对中西双方音乐传统的深入了解并依托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扩散性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在中国的调式特性上进行民族和声的尝试和改进,创作过程中追求新的音响结构,选择使用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有的创作者自创技法体系进行作品创作,使得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而创作的核心要素便是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和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编。

(一)在原有民族音乐作品的素材基础上进行改编,改编后的钢琴作品能够保持作品本身的民族韵味。如黎英海的《阳光三叠》、谢耿的《霓裳羽衣曲》、王建中的《彩云追月》《大路歌》《樱花》《云南民歌五首》、陈刚的《梁祝》钢琴协奏曲等。以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该作品是根据我国著名琵琶古曲改编而成的现代音乐作品,作品巧妙地将我国音乐的诗意特点与西方的印象主义风格结合在一起,用西洋乐器将我国弹拨乐器的声音给予创编和美化,形成了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艺术作品,完成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整部作品借鉴了我国传统的作曲手法,在创作上采用了重复、变奏、衍展、模进、紧缩、承递(鱼咬尾)等传统音乐手法,结合音区、速度、力度、演奏方式的变化,以自由变奏的形式写成,并附有独立的引子和尾声[1]。乐曲中的每一小标题的内涵均通过钢琴来模仿传统的琵琶、古筝等乐器,将“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等标题所蕴含的意境通过钢琴演奏表现出来,不仅赋予音乐本体美的形式,同时给予其美的创新。改编后的《夕阳箫鼓》以流畅立体的音响质感带给人们宁静悠远的月夜春江的幽雅景致,将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古色古香的韵味表现到了极致。

(二)以民族音调和色彩性调式和声为基础进行创编,创编后的钢琴作品追求民族化的音响效果。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他山集》,蒋祖馨的《山花浪漫》组曲,崔世光的《山泉》,孙以强的《春舞》,倪洪进的《壮乡组曲》,杜鸣心的《春之采》等。以《壮乡组曲》为例,作品以广西壮族民间音乐为基调,运用了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组曲而创作的具有民族音响结构的钢琴作品,作品的四个标题乐曲《船从远方来》《歌圩》《摇篮曲》《酒歌》描述了壮族人民歌舞盛世的繁荣场面,同时将壮族的特色和民族要素全面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听众,壮乡的清秀山水、壮乡的绵绵悠扬的歌声和音乐以及壮族同胞好客热情的场面均通过音乐传递给听过这首作品的听众。

武鸣民歌船从远方来

作者以《武鸣民歌》来进行作品的创作,基本上是原民歌的陈述,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微的修整,在右手的声部中加入了半音化的写作思维,产生了良好的听觉效果,将壮族人民乘船参加歌会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质朴的民歌与现代的半音化手法的结合为我国钢琴音乐增加了新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壮乡组曲》整部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宏观上的调性变奏原则,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曲式观念,再加之纯正的广西民歌音调,三者的结合便能够全面体现东方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质[2],这种创作思维为选用我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思维角度。

(三)以我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为核心要素进行创编,创编的钢琴作品展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个性。传统的音乐文化是音乐民族身份的体现,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质的音乐形式。在钢琴创作中以传统音乐元素为核心的作品有张朝的《皮黄》、王阿毛《生旦净末丑》、王笑寒的《遗失的日记》、王斐南的《中国画意》等。以张朝的《皮黄》为例,作品的成功在于创作者运用了我国的国粹京剧中的音乐元素——“西皮”和“二黄”的唱腔音调,借助一波三折的戏曲板式变奏手法,以传统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利用各种技术手法,用钢琴来丰富中国戏曲的情趣场景,全曲由“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尾声”十段乐构成。整部作品中京剧的元素贯穿始末,京剧的韵味用钢琴表达,给人以不同的听觉感受,既向听众展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又使得钢琴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形式,这样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理念将我国的传统音乐魅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给不同国界的听众,传统音乐艺术得以良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四)依托我国传统文化独创作曲技法系统,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代表作赵晓生的《太极》为例,这部作品是他以自己创作的“太极作曲系统”为蓝本,在周易六十四卦逻辑系统基础上结合新的音高组织关系而写成的钢琴独奏曲。这部作品力争在“调式音阶”“大小调”与“十二音系统”之间找出内部的有机联系。该曲结构简洁,由八段组成:“破—承—起—入—缓—庸—急—束”,这种结构形式的形成来自我国隋唐时期便已经形成的传统音乐曲式:“散—慢—渐快—急—散”的影响[3]。乐曲的形成如太极八卦图从中心向两级扩散,从中心音开始,情绪逐渐高涨,仿佛万物从苏醒至活跃,之后又从新归于中心,万物归于安静。这种新的创作思维模式的出现标志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技法的探索和实践更加有利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使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呈现出质的升华。

三、钢琴作品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元素的价值

目前,我们已经意识到民族元素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寻求原生态的音乐形式,旨在寻求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情感深处的一剂良药。为什么要寻找原生态的音乐作品,是因为原生态的声乐艺术是一种没有被特殊雕琢且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这样的艺术形式扎根于我们的民族土壤,是最原始、最质朴的民族情感的表达。对原生态音乐的追求可以看出,我们已经意识到音乐作品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对本民族音乐艺术的最大摧残。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将目光全部转向本民族的音乐作品,而应该竭力寻求和世界艺术的最佳结合,创作出既有本民族音乐风格又和世界接轨的钢琴作品。

肖邦的成功在于其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坚守。在创作玛祖卡舞曲过程中,和声织体语言的运用往往是通过对民间小乐队的和声模拟,来展现出乡村情趣画面。例如,在Op.41No.2中开始与结尾两部分的和声都是在模仿民间乐器风笛的音响色彩,这种模仿听着觉得作品如同一首诗歌,是一幅描绘朴实淳朴的乡村民间的风俗画;再比如在Op.7No.1的中段部分低声部的五度音程持续低音模仿了波兰乡间吹奏乐器的声音,上方的增四度的旋律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对小提琴的模仿。另外,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歌唱性旋律的运用最能体现出其作品风格与民族艺术风格的紧密联系。肖邦凭借高超的作曲技术,将波兰民歌的旋律进行加工提炼,并巧妙地融入到玛祖卡舞曲中。如Op. 50No.3中主题在线部分使用复调的手法,将开始部分的单旋律进行升华,流露出让人痴迷的古典风格。肖邦将作品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作为其作品的灵魂与核心,由此引领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潮流。目前,钢琴的创作进入到了风格多元化的时代,但是作曲家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无论钢琴作品中音乐技巧运用得多么精彩,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还是最原始的本土民族情感,因此只有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容的钢琴艺术才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重点在钢琴艺术作品的创作上。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多数人们认为“古琴”是最适合表现我国人民情感的拨弦乐器,而事实上钢琴自身的特点以及雅俗兼容的品性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广博情感诉求有着相同的审美要素,而且一旦融合得恰到好处将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民族文化丰富,音乐种类繁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可以开采的元素,均为未来的钢琴艺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养分。而推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主要元素是民族所共有的审美、情感、语言及音乐风格,因此在保持我国民族韵味儿不丢失的前提下,汲取西方音乐艺术的养分为我所用,博采众家之长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方向。中西音乐艺术均是情感表达的艺术,在这一基础之上,我国音乐艺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恰恰体现了我国对待一切文化的特有态度。

[1]禹永一.古曲新声华夏神韵——析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乐创作[J].中国音乐,2013(1):78-80.

[2]赵涛.纵情放歌,你唱我和钢琴曲《壮乡组曲》第二首《歌墟》中的主题贯穿与调性变奏分析[J].音乐创作,2011(4):55-58.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8:123-126.

【责任编辑赵颖】

J624.1

A

1674-5450(2015)01-0179-03

2014-11-05

王晨,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钢琴民族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纸钢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