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换……”

2015-11-22 17:07陈建功
文艺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文学界寻根作家

○ 陈建功

三个“换……”

○ 陈建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轫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新时期文学”,似乎又到了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评论家,都感觉到中国文学界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萌生着一些新的因素。1984年年底在杭州展开的那场青年作家与评论家以《新时期文学:回顾与前瞻》为题的对话,可以说是应时而生的。三十年后,仍见有研究者提及这次座谈,认为它对1985年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影响巨大。甚至有论者认为,此后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的出现——“寻根文学”,得益于它的“催生”。

作为参会者之一,面对研究者的言说,我只能洗耳恭听。在我看来,一个阶段的文学转折或取得突破性成果,是因为文学发展到了那儿,作家的情感和思考聚积到了那儿,当然,时代的火花也迸发到了那儿,此外,那一时期,还有一个因素不可不说,那就是欧美现代主义带给中国文学界的震荡未息,拉美的“文学爆炸”又轰然而至,对更丰沛的创作资源的向往,对过去的思考世界方式的质疑乃至对更新的艺术表达的追求,成为当时的作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我记得自己在那次会议上的发言,即围绕这三个方面所做。我说,我别无他念,我在琢磨的,是“换一个活法儿,换一个想法儿,换一个写法儿”。我所说的,不过是个人在面对转折时的一点心得。

“换一个活法儿”,其时是大多数中国人“走进新时代”的念想。“活法儿”一说,是那时时髦的“北京话”,之所以时髦,应可看出澎湃其间的“走异路,寻他乡”的人生渴望。同样,关于“活法儿”的思考,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更为峻切。经过新时期文学的崛起,过去年月的遭遇和感受,已经写过不少,但面对新的现实,作家们大都有人物积累和情感积累捉襟见肘的危机感。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海明威所讥讽过纽约作家的一段话是刻骨铭心的。他说,纽约作家们不过是试管里的蚯蚓,他们只知道互相吸吮着别人身上的养分,其实已经失去了广袤的空间。(大意)“换一种活法儿”,传递的就是作家对“现有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某种危机感,表达了对新的情感资源的渴望。

“换一个想法儿”,其实是对思维角度和思想资源的期待。就拿新时期文学来说,我们经历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到1980年代中期,仍使文学停留在一般的悲情诉说和社会批判层面,是不是过于肤浅?文学能不能向历史的、民俗的风貌和心理的深层结构开掘?再者,文学是不是应该而且可以为民族审美经验的丰富与提升有所贡献?若可以,到哪里去寻找、借鉴,如何进行尝试?……当然,社会生活以及创作实践向作家们提出的问题是多向度的,也还不仅只于文学本身。而思考方式的更新,又与形象思维相交集,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思想的匮乏的确是令当时的文学界焦虑的话题。当年读到前苏联文学理论家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的发展》一书,他指出,我们总是指责苏联作家们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其实他们最致命的问题是——没有思想。我得承认他的话使我有振聋发聩之感,“换一个想法儿”之说,得益于他的启示。文学发展的实践也证明,思考方式的更新和创新,为文学新境界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如前所述,“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典型的范例。寻根文学,从其酝酿之日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理论自觉,要突破悲情诉说和社会批判层面,为文学向更广阔、更具深度的人文领域迈出坚实一步。在叙事美学方面,寻根文学对民间文化精华的撷取、海外文化的借鉴也有诸多自觉的尝试,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最后,“换一个写法儿”,其实指的就是作家“创新”和“变法”的自觉。1980年代中期,传统的“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已经受到挑战(尽管时至今日,有资格进入我们的“典型画廊”里面的人物,依然寥寥可数)。“各式各样的小说”(李陀语)和形形色色的流派尝试,已经登上当代文学的舞台。文学既是创作,冲破陈旧僵化的藩篱,大胆运用新鲜生动的语言,根据所欲言所欲诉,寻找最美的表达方式,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非但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我们民族审美经验的丰富与提升。“换一个写法儿”,其实就是为了传递这种艺术变法的理念,并不是要赶时髦。当然,随着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的展开,对“换一个写法儿”的思考早已愈发深化了。比如对传统审美经验的“颠覆”,如何和哗众取宠相揖别,真正展示艺术征服的魅力?对语言创新的追求,如何和诘屈聱牙相揖别,真正营造为中国读者所倾倒的语言世界?对海外文化之优长的借鉴与汲取,如何与生吞活剥相揖别,化入中国个性乃至作家个人专属风格的表达……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就作家的创作实绩来看,也已经丰富得多了。

我没有想到30年后还有人会回望一下这次会议,更没想到有人会注意到这三个“换”,有人说它可为重读“寻根文学”提供一些背景。我想,考察“寻根文学”产生时代作家们的思想轨迹,这些回忆或有帮助。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猜你喜欢
文学界寻根作家
唐冠玉:寻根筑梦秉初心 砥砺奋进献侨力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千人祖国寻根传承中华文化——2017“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即将启动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