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街道:激活在职党员服务群众动力的“三给”工作法

2015-11-18 21:49高颖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11期

高颖

[摘 要]当前,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群众健康需求多元的新阶段,面对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松江区方松街道党工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不断创新区域化党建的“三给”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积极作用,探索形成区域化党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三给”工作法;在职党员;区域化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1-0041-03

当前,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群众健康需求多元的新阶段,面对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松江区方松街道党工委不断创新区域化党建机制,整合、激活社区各类党建资源,运用“三给”工作法,即“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做实区域化党建工作。

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成立于2001年1月,是松江新城的一个新型社区,也是松江政治、教育、文化、居住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快速变化,城市社区人口急剧膨胀的同时,社区党员数量也迅速增长,区域化党建随之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区域化党建存在新“短板”。一方面,区域化建设的思维不开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区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党员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社区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与此同时,不少社区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开党员大会等日常工作业务范围内,在扩大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方面,显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载体运用不多,手段不够丰富,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区域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现行的党员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及辖区“共筑共建”活动在党建区域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这些运作模式,大多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发展状态,往往以联谊活动的名义才能够说服辖区内的单位参与社区的活动,严重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社区党组织不堪重负。由于方松街道成立至今只有短短14年时间,区域内各单位都是新近迁入的,各单位间在党建工作方面几乎没有联系协作的传统和经验。因此,区域内各单位党建资源分散,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势,难以发挥综合优势。与此相对应,要统筹区域内各单位党建资源,当前社区党组织专业力量还稍显薄弱。目前,区域内有在职党员8037名,远远超过街道党工委在册党员数量。这种超常规的组织状况已经使现有社区党组织的力量不堪重负。随着松江新城区的不断建设发展,区域内经济规模、单位组织、人口数量等呈不断上涨态势,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多,尽管近年来方松街道党建工作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毕竟原有党建专业力量跟不上区域规模日益扩大的形势,面临如何完善原有传统社区党建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问题。

(三)社区在职党员处于“半休眠”状态。目前,在职党员八小时外余热难发挥。服务群众还有“最后一公里”。从整体来讲,大部分社区党建工作人员缺乏城市管理专业知识,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等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与日益拓展的社区党建工作不相适应,在面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相关社会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如何探索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机制成为当务之急。一是服务群众“无位”,服务平台急需建立。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服务平台,而目前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少之又少。要使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除了靠党员自身的自觉性外,还要让每位党员都能找到社区服务岗位,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二是服务群众“无为”,服务载体有待完善。没有多样化的载体,党员在居住地无法实施才华和特长。服务对象、服务任务、服务内容不明确;活动时间不长、活动种类单一、活动形式死板等问题在方松街道的社区党建中依然存在。三是服务群众“无味”,党员参与内动力不足。在职党员作用实际发挥远未达到其应有的作用,最主要的因为其没有意识到社区也是发挥作用的又一新的重要平台,导致内生动力不足。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重点关注基层社区治理工作,今年市委又明确要求“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各项工作”。其实早在2010年,方松街道党工委就创造性地提出“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的“三给”工作方法,进一步形成了区域工作合力,有效打通社区党建“最后一公里”。

(一)“给位子”,搭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平台。“给位子”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提供一个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平台,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管理、在参与中发挥作用,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献计献策。按照量才而用、量力而行的原则,精心设计任职岗位。一是在社区各级党组织设置党委委员职务,发挥决策职能。目前,已有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等8家驻区单位的8名同志担任街道党工委、行政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委员。二是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中设置议席,发挥参“政”职能。为确保驻区单位党员参加比例,党工委要求每年一次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中,驻区单位代表比例不低于代表总数的50%。目前,40名社区委员会委员中驻区单位领导有29名,占委员总数的72.5%。三是在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中设置议席,发挥议事职能。目前在职党员代表已占代表总数的80%。四是在业委会中设置岗位,发挥管理职能。目前,街道正最大限度地吸收在职党员,228名业委会成员中有161名是在职党员,占总数的71%。部分居民区党组织把在职党员充实到居民自治团组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志愿力量当中,让在职党员成为居民自治和网格化管理工作上的“领头雁”。社区党工委提出“给位子”以来,不断理顺与各单位的条块管理关系,尽可能地争取到了驻区单位的支持,有了精心谋事的观察点、用心干事的立足点、专心成事的着力点,实现了在职党员的组织化,使其“有位”。

(二)“给任务”,通过项目化助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实效。“给任务”就是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促进社区治理过程中,在充分听取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党工委以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社区利益和共同的发展需求,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一是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给任务。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以服务增感情、强民生、促党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活动机制所体现的服务理念,成为联系党员与群众的纽带。二是通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给任务。不断强化“双向联系、双向服务”的共建理念和共建措施,构建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活动联搞、工作互促的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三是通过运用新媒体发声传声给任务。充分发挥新媒体短、小、精的特点,及时向党员和群众传递正能量。“给任务”工作方法的推行,有效整合了社区的各类资源,而且为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发挥作用拓展了空间、搭建了平台,许多居民区根据党员特长、爱好推出一系列活动,让在职党员“动起来”、社区“活起来”、党群“亲起来”,实现党员作用的制度化,使其“有为”。

(三)“给荣誉”,关键是激发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内在动力。“给荣誉”就是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行表彰,更好地激励他们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一是以表彰大会的形式给荣誉。街道党工委坚持每年开展“松江新城共驻共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专门对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激发他们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二是以各类媒体宣传的形式给荣誉。街道党工委既借助《松江新城》、社区小报等纸质媒体,又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进行专题报道。三是以建“账”立制的形式给荣誉。街道党工委为每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建立了“五本台账”,即一张报到登记表、一份认领服务项目承诺书、一本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册、一张综合评议表、一封反馈信。每年对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两次综合评议,并及时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进行共享和反馈。“给荣誉”方法的运用,给予在职党员应有的尊重,激励党员通过党的事业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不但增强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体现了组织关怀的精细化,使党员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尝到了甜头,使其“有味”。

方松街道“三给”工作思路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实践创新,推动了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为更好地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服务群众、凝心聚力的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在动员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三个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形成区域化党建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组织机制。每一位在职党员在专业、岗位、职位、特长方面有差别,为使今后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人人有舞台、发挥作用有平台,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对无偿、自愿、能以业余时间提供服务的在职党员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建立社区党员服务库。一是设岗定责。按照“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因需设岗,以岗定责”原则,设置政策法规宣传岗、居家养老服务岗、文体活动服务岗、消防安全宣传岗、法律援助服务岗、民事纠纷调解岗、心理咨询服务岗等10类服务岗位,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完善。二是上岗履责。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工作能力对党员“划组分类”,严格履行党员认岗、组织定岗、公示明岗、培训上岗4个步骤,切实增强上岗党员的责任感和光荣感。三是明岗督责。推行台账式管理办法,统一发放《社区党员履岗日志》,党员就履职情况随时登记。对履岗情况好、成绩显著的党员在社区党组织会议上进行通报表扬,对发挥作用不明显的及时谈话提醒,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进社区”。

(二)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群众活动机制。根据居民的需求,依据党员岗位的特点,明确党员服务活动的内容。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既激发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在职党员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热情,又丰富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以人为本开展常规活动。根据群众服务需求,设置常规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拓展在职党员的服务领域,大力开展以送教育、送技能、送信息、送政策、送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服务项目,及时满足居民的“刚性需求”。二是树立品牌打造特色活动。为了让居民人人有个好心情,个个有个好身体,组建发展京剧、诗社、舞蹈队、绘画、声乐等民间特色文艺团队,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在社区广泛开展文艺汇演、朗诵演讲、老年健身舞表演等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的“弹性需求”,在家门口吃到文化大餐。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虚与实结合,既重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增强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重视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巩固凝聚群众的思想基础。

(三)建立党员服务社区的激励评价机制。在职党员服务社区虽然是自愿无偿行为,但要获得稳定的服务队伍,必须要给予他们应有的价值承认,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区域内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目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比较缺乏,应从两方面形成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一是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作为党员个人创先争优的重要考核评价依据。对无故不完成的党员,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并进行批评教育和组织谈话。对于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将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党员转正或发展的重要依据。二是实行志愿服务晋级奖励制度。例如采取星级考评方法。党员完成志愿服务一定时间量以上晋一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二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三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四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五星级志愿者。对五星级志愿者优先推荐市、区评先评优。

区域化党建是执政党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为应对基层社会多样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的“三给”经验,不仅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而且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使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共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社区党员在小区自治舞台上挑大梁、唱主角,成为了社区自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最终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