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梅迪奇家族为佛罗伦萨的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文化的进行了大量的艺术赞助活动,圣母百花大教堂就是此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并使促进了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的起源。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杜费就是接受其赞助的一位音乐家,他曾为庆贺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成而创作了一首经文歌——《玫瑰在今日开放》。本文以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为例来解读艺术赞助的方式,通过分析勃艮第音乐家杜费经文歌的创作来了解文艺复兴早期的音乐。
关键词:文艺复兴 圣母百花大教堂 艺术赞助 杜费 经文歌
一、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和艺术赞助
(一)文艺复兴与佛罗伦萨
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原意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意为唤醒“人”的意识,使“神”光芒不再耀眼,更是无声的在反对教会的黑暗统治。
公元476年,生活在莱茵河以北的“蛮族”一举消灭了日渐衰落的西罗马帝国,但却被罗马残暴统治之下所产生的宗教——基督宗教(因东西罗马的分裂,当时是为天主教)所俘获,从此就开始了一个“君权神授”的中世纪时代。教会的统治逐渐蒙昧而残暴,中世纪末期又有黑死病疫情的蔓延,使欧洲大地呈现出一派死气沉沉和恐怖的气氛。
佛罗伦萨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塞,加上这里统治者对艺术的热爱与赞助体系,从而汇集了大量的艺术家。1453年西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君士坦丁堡的学者们又带着大量的古代典籍来到了佛罗伦萨,从而促使了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赞助
艺术赞助的概念必定包含了赞助人和艺术两个方面,让我们借助《牛津英语辞典》里对赞助人[patron]的定义:“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支持以促进某人、某项事业、某种艺术……等的利益的人,另外,在商业用语中指某位常客” 兴盛于当时的赞助行为在中世纪中后期就开始出现,并不止发生在意大利,是欧洲前工业时代支持鼓励个人、机构、著作、艺术等得一项普遍社会行为。
1.市民团体赞助人
13世纪末,行会为了庆祝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决定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1296年大教堂的开工工作由当时的毛织品制造商行会负责的,而羊毛批发商行会则负责监督教堂穹顶的完成。当时的佛罗伦萨城中有大大小小21种商行会,其中有7种属于大行会:羊毛产品制造商、衣物产品制造商、丝织产品制造商、毛皮制品商、金融家、医生和药剂师,以及商人、法官和公证人联合组织的行会。这些行会都是具有商业目的的,它们通过这种赞助方式向所在城市的宗教和艺术做捐赠,从而提高自己行会的声望及影响。
2.宫廷赞助人
当时意大利最有势力的家族当属梅迪奇莫属,他们从银行业起家,在15世纪早期一统银行业的天下。到15世纪30年代,科西莫·德·梅迪奇已是全城最富的人,他在社会中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也是由他丰厚的家业获得的。1434年,他成为了佛罗伦萨城的无冕之王,实际操纵了共和国政府的权力。虽说美迪奇家族的统治并不是以暴力的方式,但实际上也没有了原来的共和国政治色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梅迪奇家族对艺术赞助的态度并不是纯粹或者大部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更加看重的是艺术品所能给他们带来的功利性功能。但是不管这些赞助者的目的出于为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赞助行为促进了佛罗伦萨城人文的发展。
3.宗教赞助人
时光往后倒退几世纪,早在中世纪时期艺术赞助的功能就已经开始不只是审美这么单纯了。这一时期的整个艺术赞助活动中教会占据重要地位。艺术赞助现象经历着团体到个人的演变,15世纪以前常常以整个教会的名义开展,到了15世纪教会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独立自行开展艺术赞助,比如教皇、红衣主教还有僧侣。由于教会社会地位的缘故,音乐成为教会宣扬其宗教精神,巩固人们心中地位的有力工具,中世纪时期宗教音乐蓬勃发展。以教皇为主的教会艺术赞助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就比较高,所以他们就推动了艺术赞助的进展。
二、艺术赞助体系下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被誉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在这座饱经历史洗礼的建筑上,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对艺术的热爱。今天的佛罗伦萨市中杜阿莫广场和相邻的圣·日奥瓦妮广场上屹立着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或译为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除了大教堂还有钟楼和洗礼堂,三者构成了整个教堂建筑群。大教堂从1296年开始,陆续由阿诺尔福、乔托、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和凯洛佐等人设计施工。它最初叫圣雷帕拉塔教堂,后改名为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暗喻佛罗伦萨的百合花。据说百合象征着被赶出伊甸园的夏娃的眼泪。象征着圣母,象征着童贞、纯洁和贞操。
在梅迪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的时期,他们的权威依靠无可比拟的经济实力和依托城里许多家族支持任然屹立不倒。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超群的政治手腕和智慧。1401年,在乔万尼担任评委的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大门设计竞赛中,他用一个精明商人的眼光从艺术赞助上发现了比财富积累更有意义的事情,金钱可以借由艺术赞助变成永恒的艺术。通过艺术赞助可以提高社会声望和赢得市民的拥护。柯西莫时代,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门卫彰显城市独特的繁华,柯西莫决定出资修建一座比北欧哥特式教堂更加壮观的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
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是十分注重教义的,教会儀式崇尚神秘主义。中世纪的教堂大部分都是采用哥特式风格,平面呈拉丁十字型。哥特式建筑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高耸入云的尖塔,飞扶壁以及花窗玻璃。人们认为教堂越高表示越能接近天国,飞扶壁的设计能够支撑住越来越高的教堂高度,彩色的花窗玻璃营造了教堂内部神秘多彩的感觉,传递出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平面呈拉丁十字型象征着受难的耶稣基督,这样的结构很适合仪式的需要,所以天主教一直把哥特式风格,平面呈拉丁十字型的形式作为正统的教堂形式。佛罗伦萨大教堂被称作文艺复兴的标志性教堂,必然与它建筑结构的创新有关系。
大教堂从空中俯览是大体是一个拉丁十字的形状展现,长约82.3米,由4个18.3米见方的连接组成,东、南、北面各出半八角形的巨室,巨室外围有5个成放射状布置的小礼拜堂。整个建筑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巨大的穹顶,穹顶位于教堂东部的圣坛上方,这个圣坛是呈大八角形的,当人们将这个集中式结构的墙壁竖起来之后发现他们要面对如何将这个长达42米的缺口补上的问题。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最终拿下了这个工程。单单建造这个穹顶本身就花费了十四年的时间,顶高107米,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型,平面直径达42.2米。基座以上是各面带有圆窗的鼓座。为了把这个巨大的开口盖上,布鲁内莱斯基花费了很大功夫设计了这个分为内外两层结构的穹顶,内部由8根主支撑和16根副支撑组成,结构设计新颖合理,受力匀称。这座教堂造型特殊之处就在于为了突破教会的禁锢,把教堂东部圣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结构以及重新采用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将柱式结构和穹顶运用到教堂的建设当中。天主教认为穹顶、集中式结构都是违背了天主教教义的,被看做是异教的象征,佛罗伦萨大教堂这样的建筑风格无疑是反抗教会神学的表现,它把古希腊的圆柱与古罗马的穹顶相结合,响应了文艺复兴复兴古罗马古希腊科学的号召,大教堂这样的穹顶结构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结构,整体教堂是将哥特式风格与罗马风格的综合体,具有明显过度性,所以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亦是代表作。
三、大教堂的落成和杜费的经文歌
那个时期的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们来信仰宗教的工具,是宗教的附属品,艺术必须服从与宗教。正如贡布里希在介绍中世纪艺术时所说的:“不牢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公正地对待任何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因为中世纪的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地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的向教友们表述宗教的内容和要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就曾这样写道:“教堂中使用图画,这样那些不识字的人至少可以通过看墙上的图画来读到他们不可能从书中得到的东西。一幅图画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就好比是书本对于识字的人,它们都起着相同的作用,因为无知的人能够从图画中看到他们应该做什么,没受到教育的人能够在图画中阅读。从而,图画取代了文字,尤其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因此,你本不应该破坏那些放置在教堂中得图画,它们原本不是为了让人来膜拜,而仅仅是为了教导无知者的心灵。”
(一)勃艮第乐派
文艺复兴早期在欧洲出现了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乐派——勃艮第乐派开创了文艺复兴音乐艺术先河的艺术者。历史上的勃艮第地区是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勃艮第公爵们都是艺术的爱好者,并对来往于勃艮第公国的艺术家提供庇佑以及职位,邓斯泰布尔曾服务于勃艮第公爵的支持者和亲戚,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就曾经是杜费的学生,班叔瓦1427年参加了勃艮第宫廷合唱团,杜费也是受艺术赞助蒙恩的艺术家。因为这种广泛的流动性,使得勃艮第乐派的音乐非常具有“国际性”。勃艮第乐派还非常注重表现诗歌的内容,将音乐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联,追求细致精巧的音乐,运用大量六度与三度的乐句,让音乐听起来柔和而高雅。随着勃艮第音乐家们艺术上声望越来越大,勃艮第乐派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具代表的音乐流派。勃艮第乐派音乐文化的兴盛,吹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号角。
杜费(Guillanme Dufay,约1400-1474)是勃艮第樂派的代表音乐家,出生于法国康布雷,幼年时曾在康布雷大教堂担任唱诗班歌童。1420年~1426年任教于意大利佩萨罗的领主家里,后来又在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音乐机构——罗马教皇圣乐团担当歌手,晚年的他回到家乡康布雷养老。他一生一共留下了87首经文歌,59首法国歌曲,7首意大利歌曲,7部完整的弥撒曲等。杜费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在于他是掌握中世纪欧洲大陆音乐与英国音乐的集大成者,在许多方面他给新时代的音乐发展方向打下了基础。他率先将有量记谱法改为以白符头取代黑符头,在简化记谱法方面也祈祷了一些作用。
(二)经文歌
经文歌是从中世纪开始,用来解释《圣经》中的内容,以歌唱的形式表现的复调合唱歌曲,它既不属于教堂音乐也不属于宫廷音乐,它是两者的过渡部分。勃艮第乐派的经文歌有两种:第一种是在高音部经常用一首经过装饰的圣咏,这种经文歌在风格上类似尚松;第二种就是运用等节奏的手法,主要是用于隆重公众的庆典场合,通过表演经文歌以示庆祝。勃艮第乐派的代表音乐家杜费就善于创作第二种类型的经文歌,许多作品都是在已有的旋律上进行创作,声部从三声部到五声部都有,持续声部出现在此低音声部。
当佛罗伦萨大教堂大穹顶落成的豪华庆典上,人们歌唱了名叫《玫瑰在近日开放》的经文歌,这首经文歌是音乐家杜费为这个庆典仪式而作。《玫瑰在近日开放》是一首四声部等节奏经文歌,据说杜费是受到教堂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根据古代专注所说的“音乐比例”而设计大教堂的启发来创作这首经文歌的。作品的整体节奏比例和作品当中许多细节比例都与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的结构比例相对应。比如它的定旋律采用的圣咏是献堂弥撒的《进台经》片段:“这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地方”,由两个相隔五度的支撑声部,两声部的关系遵循此声部休止符的时候,彼声部在与之对应的地方接入或叠入声部,这样的设计有人比作是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等节奏的经文歌一般要具备克勒和塔列亚两个基本要素,在这首经文歌中。定旋律重复四次,也就是四个克勒,但却只有一个塔列亚,也就是说克勒中没有固定的节奏型对其加以组织,这里杜费运用了比例记谱法。在每一个克勒前都有一个不同的有两个上方声部构成的自由二重唱,他与克勒组成了一个乐段,这样就构成了四个乐段。这四个乐段的节拍分为9/2,8/4,4/4,6/4,而且歌词与旋律的搭配是不规则的,第一段用了十三行歌词,第二段用了八行,第三段用了三行,最后一段用了四行。由于词的缩减花唱变化多样,以至这部作品中数字七平凡出现,每段歌词有七行,没行七个音节,自由二重唱的长度是七个倍长音符,每个克勒也是七个倍长音符,在中世纪教会象征主义中,代表教会的七根柱子。
杜费的经文歌创作手法巧妙,表现出了作曲家对乐曲结构超高的掌握技巧,优雅的旋律,使作品富有活力,生动自然,吸引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