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张健,李海燕,王厚雷
彝族烟盒舞的功能与传承发展研究
孟文1,张健2,李海燕1,王厚雷3
彝族烟盒舞是楚雄地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舞蹈,是国家保护的非物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通过采用田野调查、运用文献资料、个体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艺术文化本体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彝族烟盒舞保护与发展对策进行了初步探析,旨在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彝族烟盒舞文化,发挥彝族烟盒舞的特点和价值,弘扬这一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烟盒舞;功能;传承与发展
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彝族,将舞蹈融于日常劳作之中,让生活寄寓娱乐,并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下,通过多元文化、审美趣味、区域交流的融合形成一支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这就是彝族的烟盒舞。烟盒舞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其舞蹈集趣味性、集体性、观赏性于一体,在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同的新语境下,依然保持其不变的文化魅力。通过对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进行研究,围绕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创作、表演、发展以及流传至今的影响,探索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别具特色的烟盒舞在现今社会多重压力下的嬗变,在社会变迁的文化更迭的情况下寻求民族文化的永恒。以多元视角多维理解寻求烟盒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人为调查对象,年龄在3岁—80岁之间共240人(表1),研究对象为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
表1 3岁—80岁年龄阶段的问卷发放人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搜集并阅读了彝族烟盒舞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相关文章和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和提炼,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个体访谈法 依据研究内容,对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当地相关领导、组织彝族烟盒舞开展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彝族烟盒舞开展的成功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99.2%,并对所有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以及相关的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对调查问卷的所有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保存,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1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种类
舞蹈多因区域特点衍生出不同的种类。楚雄南华五顶山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即“母弦”和“子弦”。由此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多种流派的舞种。据资料收集和笔者分析得出,目前舞蹈套路多达118套,其中“正弦63套,杂弦55套。”而“三弦”是正弦的代表,是烟盒舞的核心基础,杂弦各有曲调,以烟盒为道具。
图1 彝族烟盒舞道具—烟盒
表2 彝族烟盒舞的类型和内容
根据访谈和资料记载,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类型和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4种:纯舞类型、表演类型、技巧类型、歌舞类型(表2)。
2.2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特点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几乎涉及到彝族经济社会形态的各个侧面,配合形体动作,位置交换,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烟盒舞套路,进行反复表演。体现生活情绪,配合身体摆动和抓头摸臀等,并在边歌边舞中,鞭挞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思想[1]。又因烟盒舞的类型不同,其表达的主题也各异,如在表现青年男女正常社交、寻求恋爱对象、寻找爱情的情节舞时,模仿现场的情节设置占有很大的比例,男女相互配合双手叉腰,身体根据表示内容而扭动左右扭动,组成一个诙谐的舞蹈套路,让青年男女表达感情,倾诉爱意的同时,舞蹈本身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得到提升,赋予了民族舞蹈戏剧魅力(图2)。
图2 彝族烟盒舞男女表演
2.3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传承途径
烟盒舞最初是通过对自然与事物形象的即兴描绘,逐渐趋向于对诸多生活层面的挖掘、综合、归纳和汇会,从而将滇东南地区彝族民间的思想文化意识聚合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形成文化载体的质的飞跃并登上了表演舞台,使烟盒舞由于专业性的关注而成为注意素材表现和创新的一种形式表达[2]。因此,烟盒舞的传承途径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表3)。
表3 彝族烟盒舞的传承途径(N=238)
(注:表3内容为多选;表4同)
从表3中数据说明,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中,受时代特性的要求,烟盒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心灵相通的民间艺术形式;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人民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进行传习传承的有56%、通过自娱活动进行传承的有43%、通过舞台表演进行传承的有37%,但是当地彝族人们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工具的仅有16%,说明当地彝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有根深蒂固的情怀,永恒地植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4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风格
楚雄南华五顶山彝族烟盒舞的风格,最讲究“柔、韧、脆”的运用,它们三者密切配合,缺一不可。烟盒舞因其不分对象、不限人数的特点,成为可行性较强的民俗舞蹈之一。劳作结束后的人们,可男女对跳,或多人合跳,根据当日所要表达的情感配合基本动作组成一个舞蹈套路。其速度可快可慢,时长也没有明确的限定。如:“三步葳葳”表演时围成圆圈,弹响烟盒,双臂自然摆动,用小蹬步、过堂步、踏步、双腿屈膝葳步等变化动作,组成一个套路,并反复表演;“三角黑尼嫫”表演时,围成圆圈,双臂舞动,弹响烟盒,用左右颠跳、左脚前踩、前后颠跳、走斜步等动作,组成一个套路,反复数次[1]。同时,舞蹈动作丰富多样,由人们历代相传并改革创新,手脚的动作均千姿百态,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具烟盒的限制,但聪明的彝族人民依旧在手持烟盒的基础上创造出各式的舞蹈动作。
2.5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领导对彝族烟盒舞的重视程度
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加大对烟盒舞的开发、挖掘、整理的力度,是保护和传承彝族烟盒舞民间文化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彝族烟盒舞的支持组织工作,是发展彝族烟盒舞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彝族烟盒舞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彝族烟盒舞的传承、加快彝族烟盒舞发展的需要。表4数据反映了南华五顶山乡领导对彝族烟盒舞的重视程度。
表4 领导对彝族烟盒舞的重视程度 (N=238)
从表4中数据可知,南华五顶山乡有35%的领导、组织部门对彝族烟盒舞呈现不支持状态;说明在当地彝族烟盒舞还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彝族烟盒舞这一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也受到当地领导组织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使其能在不断发展的经济时代下顺利传承与不断发展。
2.6 烟盒舞对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人的影响
彝族烟盒舞中的许多舞蹈动作都来源于彝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或者历史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的生产劳动中感悟美,并将之进行艺术的提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舞者手、眼、脚、身、法、步等动作表现出来,对玉溪易门浦贝乡彝族人有着积极的影响(表5)。
表5 烟盒舞对彝族人的影响 (N=238)
根据表5的数据调查说明,在当地有60%的彝族人民通过跳彝族烟盒舞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59%的人表达了对彝族生活的热爱,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在当地有50%及以上的人通过跳彝族烟盒舞可以发挥表演者的主观想像力,能更好地培养彝族人们丰富的想像力;而且通过跳彝族烟盒舞,培养了彝族人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是培养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过程。因此,正是烟盒舞独特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彝家人的特殊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格,使烟盒舞在传递彝族非物质文化的同时,不断塑造着与民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代新人。
2.7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特殊功能
2.7.1 竞技与艺术双重功能 就全球范围而言,体育舞蹈都表现出重竞技轻艺术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的艺术发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图法》第4版将体育舞蹈列入运动学科的同时又将同属于体育舞蹈的交际舞纳入舞蹈学科,其矛盾性表现了体育舞蹈的竞技与艺术功能失衡的现状。而烟盒舞则使其达到平衡。衍生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烟盒舞是劳动者形象美的最好展现。舞蹈风格多以“三步弦”为基础,派生出模仿动物的技巧动作。人们跳至高潮还可配合歌曲哼唱,气氛热烈欢愉,表现劳动人们的淳朴和团结。烟盒舞的舞蹈动作多为头、手、脚以及腰部的协调配合,在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让男女老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舞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舞套,如:“老人家”、“犁地”“打开个旧厂”“鸳鸯断水”等。彝族人民除了节日中进行烟盒舞表演,日常生活也将这个传统舞蹈作为锻炼身体的最佳方式。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丰富了自己的娱乐选择。但烟盒舞都因其集舞、乐、竞技仿生于一体的特点受到群众的喜爱,传至城乡。其中一些下腰、高开叉、连番翻滚等高难度舞蹈技巧是的艺术价值和竞技性的最好表达。
2.7.2 审美娱乐功能 彝族人民传统的审美观讲究自然美,最敬重的是为人诚实、正直,不偷不抢,乐于助人,广交朋友,不欺负弱小,不畏惧强暴,以身作则,嫉恶如仇。这些传统审美观,在烟盒舞的各类舞套中表现得很充分,如《鸽子度食》、《鹭鸶拿鱼》、《老鹰叼小鸡》等,形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情趣,编导颇具匠心,让人百看不厌,深受群众欢迎,充分体现了烟盒舞的审美功能[2]。
烟盒舞文化的发展是基于群体化审美中个体情感表达和审美认同的过程。人们从集体的创作成果中找寻灵感,在日常生活和田间劳作中体味舞蹈精髓,加上个人的情感表达,并在舞蹈中将其展现出来。彝族青年男女热爱烟盒舞,把跳烟盒舞当作人生最大的乐事。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听那热烈轻快富于节奏感的四弦音乐旋律,听到那清脆嘹亮动人心魄的烟盒弹奏声,心情便会陡然变得激动起来。看到有人跳烟盒舞,不管相识不相识,都会情不自禁地挤进舞圈。几只舞曲跳过,再陌生的男女,也会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因而,娱乐是烟盒舞的又一社会文化功能[2]。
2.7.3 社交功能 为了寻求友谊与爱情而进行的社交活动,彝话叫做“朝勒妮勒捭”,意为“玩姑娘”或“玩伙子”,俗称“吃火草烟”。彝族地区青年男女的吃火草烟活动极为普遍和频繁,通常从12岁起到30岁左右都要参加这一集体活动[3]。姑娘一般是三五人,伙子则一二十人不等。姑娘被小伙子接到玩场后,首先就在四弦伴奏下跳烟盒舞,一跳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跳得精疲力竭才休息,围着篝火就坐,吸水烟筒,对唱曲子、白话,表达相互爱慕之情。姑娘和伙子从歌舞中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发展为友谊与爱情。
烟盒舞是“吃火草烟”的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吃烟草玩场的直接产物。参加“吃火草烟”活动的青少年,有一个目的是学跳烟盒舞,学唱四大腔、曲子、白话[2]。在当地彝族地区,优秀的歌手总是能赢得人们的瞩目与敬仰,年轻时参加吃火草烟,也比一般人能赢得美丽姑娘的青睐。同样,一个能歌善舞、落落大方的姑娘,也能让小伙子倾倒。
除了青年男女社交,烟盒舞还是其他社会交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传统民族节日、送往客人、婚丧嫁娶、建房、乔迁、祭龙、祭祖之时表演烟盒舞,融入到当地彝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反映了彝家人的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等。烟盒舞是一项真正代表了当地彝族人民文化需求的全民健身娱乐文化活动,大力促进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2.7.4 健身功能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大众全民健身运动,烟盒舞确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烟盒舞过去是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形式,现在随着不断推陈出新,还被改编为烟盒舞韵律操,演变成了一种时尚而极富民族特色的健身方式。跳烟盒舞不分年龄,老少咸宜,加上它本身的运动量并不大,占用场地资源小等因素,非常利于普及和推广。烟盒舞文化是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的,这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将这份珍贵的民族遗产介绍出来,并进一步研究它发展它,让它焕发新的光芒和作用,我们责无旁贷。
2.8 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2.8.1 民间自在传承 作为民间传统舞种,烟盒舞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彝族的传统舞蹈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有其特殊性和民族性特点。因此彝族烟盒舞主要依靠4种方式传承:自娱自乐传播、传统节日表演、舞台演出的提升。
彝族的孩子自孩提时代起,就熟悉父母“教授”的烟盒舞。耳濡目染是彝族烟盒舞传承的最好途径。由于烟盒舞最初是对具体事物形象的即兴描绘,它的题材表演适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易学与实用广泛的特点使舞蹈利于民间传承。彝族人民多通过日常娱乐、舞蹈逗乐的方式使烟盒舞到达传播和提升。据笔者考证得出,彝族烟盒舞传统的传承方式包括亲子传承、自然传承和师徒传承。这种传承方式,起始于母女、父子的模式,保证了传承的延续性,同时,师徒传承也不容忽视。师徒传承的对象多为舞蹈伴奏师。作为文化精英的代表,琴师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可撼动的神圣力量,他们也是烟盒舞文化传承的最好代表者和诠释者。据烟盒舞者李寿昌先生介绍:由专业及业余的琴师收集的曲调已有300多调,同时还有待收集、整理的曲目,可达到500多调。自然传承体现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的传习和舞台表演中的提升,这也是自然传承的最好方式[4]。青少年通过节日中舞者的舞台表演,观赏烟盒舞艺术,自然的学会烟盒,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2.8.2 多元文化交融下烟盒舞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催生传统文化的变迁,这是文化永存的现象。社会发展使得彝族人民生活习惯、传统观念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楚雄南华县五顶山乡的彝族人民的生活也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许多人们已经从深山的平方搬到了山区,甚至已经住上了钢筋水泥建成的楼房。居住环境的改变,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大批年轻人的生活理念正受到网络时代,新媒体效应下物质生活的多重洗礼。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得出,烟盒舞的发展变迁除了文化传播、借用等常规因素,社会经济的进程及重大事件的影响是彝族烟盒舞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5]。
全球化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转型,民族传统舞蹈的发展应与时代的发展相互适应,迎合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受众群体的审美倾向。拓宽舞蹈影响的领域,发展高层次、宽范围、多功能的民间舞蹈作品。在吸纳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立足本民族文化,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突出表现舞蹈的创新性、突出性和观赏性的特点,让韵味十足的民族舞蹈走向规范化、质量化,让烟盒舞走向专业的舞蹈院校,成为舞蹈教程的,提升彝族烟盒舞的地位。
同时,专家学者以及当地政府机构对烟盒舞的重视不容小视,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典型代表,烟盒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导向。它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社会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6]。对于烟盒舞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该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烟盒舞的保护,提升民族自豪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烟盒舞投入更多的关注,使之在民族文化中展现璀璨的光泽(图3)。
图3 彝族文化展示
彝族烟盒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彝族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更加全面、深入而细致地对楚雄南华五顶山乡彝族烟盒舞应进行研究与挖掘,使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促进彝族烟盒舞在体育艺术遗产保护领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传统文化发展领域、文化建设与产业开发以及素质教育完善与推广等方面显示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作用。
[1] 龙倮贵,马岑晔. 试析彝族烟盒舞源流及其类型和风格[J].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31.
[2] 普丽春. 试论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6):104~107.
[3] 普丽春. 浅谈彝族“烟盒舞”及其文化特征[J].学术探索,2000,(5):90~92.
[4] 普丽春.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2):112~117.
[5] 普丽春. 云南彝族烟盒舞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价值[J].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86~91.
[6] 袁泽民,季 浏.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探讨—以云南彝族传统体育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2(3):183~186.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i People
MENG Wen1, ZHANG Jian2, LI Haiyan1, et al
Yi people of Chuxiong is the reg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national danc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art culture of Yi people. South China five Ding Shan Xiang, Yanhe dance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designed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ance of ethnic Yi people. Culture,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Yi people., promot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i people.
Yi; Yanhe dance; Fun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1007―6891(2015)06―0104―04
10.13932/j.cnki.sctykx.2015.06.27
G80-054
A
2015-05-15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SJB890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TY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890036);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青年项目(GST2014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920140046)。
1.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南京,211167;2.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124;3.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1.Dept. of P.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China; 2.Institute of P.E.,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Gansu, 730124, China;3.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