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2015-11-17 08:22周忠友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训岗位技能

周忠友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人才又称“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共同实施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教育形式①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浙教职成[2012]26号。。研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高职有效衔接,有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1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出:“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定位。目前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占据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传统的高职院校生源来源主要是通过中职单招单考、普高毕业生高考等途径,由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普通高中与高职院校教育的脱节,导致课程、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基础不一致,甚至出现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实践环节缺失等现象。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可以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为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奠定基础。探索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解决中高职院校的生源

部分省市中高职院校“生源荒”的信号已经凸显,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五年一贯制”学习,毕业直接成为大专生,将提高中职学校招生吸引力。为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纯为终结性教育的现状[1],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能够扩大学校生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很多岗位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人才是对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技术技能训练环节,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的素质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完整性,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2.1 模式的构建

按照模式构建理论,首先,模式的构建要有理论支撑,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和中高职衔接理论为模式构建奠定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充分说明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模式总是从“原型”出发,去创建“新型”,通常要从办学的实践中去寻觅“建模之道”。2012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始实践“学历+技能+就业”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汽车服务企业“三方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建立了专业对接汽车服务产业、课程对接汽车服务岗位、学生对接企业员工“三层对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第三,需要从“解决问题”出发,创建新模式。根据中、高职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特点,开展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以现代学徒制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中职阶段学生学历提升、高职阶段技能提高、毕业阶段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

2.2 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连续三年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出发点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被视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摆脱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需要脱节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困境的有效途径。根据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契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学徒)基本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以及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设立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双通道”,中高职一体化“五阶段,分层次”培养和推动学生后续发展的“X因素”的“二、五、X”人才培养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延展。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特点,结合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汽车服务行业用人要求,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强调中高职一体化的整体性,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由此构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进的双通道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双通道培养示意图

中职阶段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基本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为高等学校提供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高职阶段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中职阶段具有汽车拆装与快修保养能力,培养能够对汽车总成进行正确拆解装复的汽车保养、快修技能人才,取得汽车维修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毕业后可以直接到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快修和保养工作,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主要方向);高职阶段在中职阶段的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针对汽车实际故障的描述、分析、诊断能力,通过对汽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解决汽车常见故障,取得汽车维修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毕业后到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的检测与维修工作。

另外,拓展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将来的职业资格(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取得和岗位的升迁(技术经理、服务总监)打下基础。打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双通道”,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打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督二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

其次,分阶段分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设计什么样的培养过程,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有知识的整体性和技能的应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满足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五阶段分层次培养过程(见图2)。

图2 五阶段分层次培养过程示意图

“五阶段,分层次”培养是在保证中职和高职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基础上从整体上统筹五年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化、有序化衔接。

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些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通过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概念,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通过汽车概论等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有一个整体上的认知,以打基础、提素质为目的。

第二阶段,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完成发动机、变速器、车身等总成的拆装和认识,学习汽车的结构、拆装工艺和方法以及汽车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的内容,以汽车拆装和维护保养的单项技能培养为目的,完成汽车维修中级工的考证。此阶段还引入汽车品牌文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4S店)的组织架构、岗位工作内容等知识讲座,并完成企业岗位参观等内容,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提早的认识。

第三阶段,通过岗位实习,强化汽车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企业锻炼确保学生掌握汽车维护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汽车总成的拆解装复以及汽车一二级维护的工作。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也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包括企业的文化、薪酬结构、组织架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力图以后的学习更主动更有目标性。

第四阶段,校企联合订单班培养,通过校企共同举办技能大赛、企业宣讲会、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方式选择订单班成员,确立订单班。分步骤通过“1+1”(1个月课堂学习+1个月岗位实践)和“1+3+1”(1天任务分析、知识准备+3天校内实训基地实践+1天总结交流)的工学交替模式完成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确立双导师制,校内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在企业导师的安排下参与实践,并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阶段,带着毕业论文任务的岗位综合实践,前期进行企业轮岗,通过在多个岗位的实习,根据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确定工作岗位,后期作为岗位助理开展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员工要求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岗位任务。毕业论文以岗位真实案例、服务流程(修理工艺)改革等形式开展,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文字处理、计算机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

3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3.1 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

3.1.1 三方合作机制的确立 由四所中职院校(长兴职教中心、安吉职教中心、德清中专和湖州交通学校)和一所高职院校(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成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联合体,以高职院校为组长,由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以及汽车服务企业三方共同建立协作会议制,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三方联合培养人才的节点性、关键性问题,日常运作由合作的三方相关部门负责人组建的协调委员会来协调开展。

3.1.2 中高职教师交流平台的建设 建立中职教师、高职教师以及企业师傅的交流平台,尤其是上下游课程之间教师(师傅)的对接,可以采取互听、互访、互学、互相兼课等多种方式的交流,组成课程团队或专业团队,利用QQ群、微信、面对面等多种方式交流,发挥团队中各个成员的优势,打造跨学校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改革。

3.1.3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学生的流动性管理,打通进出渠道,实施淘汰递补机制;提高过程考核占比,引入岗位要求作为考核标准;中职阶段由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参与巡考、抽考,高职阶段由企业专家、教师共同参与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岗位能力的掌握情况,以企业评价为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重点开展岗位胜任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调查评估工作。

3.2 一体化课程平台的建设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按照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的要求,去除陈旧、淘汰和重复的内容,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围绕真实的岗位任务来梳理知识。既能够解决项目就是章节“别称”的问题,真实的做到课程项目化,也能够建立课程间的联系,使“知识学习就是为了应用”落到了实处,避免了知识的遗忘。

中职阶段围绕汽车总成拆装、汽车保养等技能要求,组织知识点,完成知识储备,具备汽车拆装与保养等单项技能,并取得汽车维修中级工(四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在中职的基础上,按照能力递进、层次提升的要求,完成由单项技能的学习向综合技能学习的升级,围绕汽车典型故障的分析、判断,梳理知识点,设计教学项目,完成知识学习,并取得汽车维修高级工(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习阶段围绕汽车企业岗位任务,构建知识能力体系,通过岗位锻炼,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打下基础,同时为后续的汽车维修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打下基础。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教学需要,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重组为四大类36个项目,在此基础上,组织中职、高职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编制符合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定期更新。

3.3 一体化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职阶段要保证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高职阶段重在技能的提升,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完成岗位技能的学习。目前实践教学一方面缺乏真实工作场景和环境,不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岗位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岗位要求;另一方面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疏于监管、流于形式,而变成了“放养式”,无法达到岗位实习的要求。

3.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中职阶段建设具备汽车总成拆装、汽车保养等功能的单体或综合实训室;高职阶段由高职院校提供场地、部分设备、优惠的政策(水、电、租金等),由企业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部分实训设备、企业运营所需要的人员等。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作为共同管理者,企业方面负责合作企业(汽车服务中心)运营,学校方面负责监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运营、共同使用,通过合同和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外以汽车服务中心的名义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内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名义接纳学生进行实训(在分阶段分层次培养的第三阶段,接纳部分学生,强化汽车快修保养单项技能;在第四阶段,作为重要的实践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同时,开展汽车维修技能培训和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成为集教学、社会服务、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

3.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浙江康达汽车工贸有限公司等全省范围内的汽车服务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教学和就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企业参观、共同组织技能比赛、岗位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手段和途径,选拔和培养合适人才,使企业与学生更早的建立联系,提前了解、培养,为后续的就业提供保障,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汽车企业员工忠诚度不高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心仪的企业锻炼,提前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第四阶段后期为合作企业召开专场宣讲会、招聘会,使学生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双向选择,一旦达成意向,第五阶段的人才培养就主要放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毕业实践,按照员工标准来要求学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得到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提高了技能也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实现了三者共赢的局面,有效解决了困扰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另外,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还可以借助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学校通过企业员工培训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美誉度。

3.3.3 实时实训网络平台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需要与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网络视频技术,搭建实时实训平台,当企业遇到某一个维修服务项目是教学需要的,又不方便安排学生到企业里实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安排实时实训,由企业师傅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在校内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实时传输的视频开展学习,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项目真实化的问题,而且又避免了教学安排与企业运营之间的矛盾。

3.4 职业能力平台建设

中职阶段通过开设基础文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高职阶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文化的熏陶为主要手段。

3.4.1 技能提高与创新教育并举,建立“社团+工作室”模式 通过汽车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参观车展,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动态;开展专题技术讲座,了解行业企业技术前沿问题;组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纵向上提升技能水平。

通过创新工作室,开展小发明小创新,推动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类比赛,申报专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横向上拓展创新创业意识。

3.4.2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讨论汇报、组间辩论PK等形式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校内实训基地引入先进的“6S”企业运行管理机制,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腾出空间、标准摆放、不留死角、维持美观;通过素养学习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安全教育,强调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观念。通过推进6S管理,培养学生将规范做事当成一种习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通过规范性训练来提升职业素养。

[1]管德明,杨 帆.系统论视域下中、高职教育衔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09-111.

猜你喜欢
实训岗位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