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物流国际化是指实行全球化生产销售模式下世界范围内的物流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业已达成“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共识。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发凸显[1]。
物流国际化不仅仅是国际物流的简单组合,更是一个综合的现实载体,包括运输、货代、报关、报检等所有环节,在国际化和科技进步的浪潮中,基本上都形成了或者将要形成有机整体。在这种大环境中,站在物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以满足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报关专业要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必然要赶上这波潮流。因此,以“物流国际化”视角来建设高职报关专业课程体系,对于物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浙江省内而言,报关专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深入调研结果分析,省内高职报关专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有调研数据表明,省内众多院校报关专业的专业定位始终以“国际贸易”或“外贸”为核心。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辅助行业,报关专业也就定位于为国际贸易类专业服务的“辅助学科”。在这样的专业定位指导下,报关专业建设和发展都受到较大制约。
(二)专业意识薄弱。各院校报关专业开设的课程,90%左右的专业课程与国际贸易类专业是一样的。少数院校的报关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条码技术、仓储管理等物流专业课程。报关专业的学生普遍说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他们与国际贸易类专业区分在哪里。即使有学生能说出来,也只是报关、报检、货代。而这只是国际贸易流程的三个环节。
(三)专业特色不明显。由于在专业定位上认识不足,导致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无序。要么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翻版,要么是多学科课程的简单拼凑,所以专业特色也就难以显现。
(四)专业就业“不专业”。据浙江省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近三年来的数据,报关专业就业对口率基本维持在55%上下。如果考虑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员等国际贸易岗位的毕业生数量,真正从事本专业核心能力岗位工作的比例就更低。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制约报关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专业定位模糊是导致其他问题的根本原因。目前,报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物流国际化特征及其人才需求的分析,以“物流国际化”为背景的报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转变观念,提升报关专业定位,深入挖掘报关专业特色,改革报关专业课程设置,革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未雨绸缪,以储备更多高质量的物流国际化人才来迎接业已到来的物流国际化浪潮。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报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任务,就是要设立一个符合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的专业课程体系。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需要通过一门门的课程来实现。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无从开展,考核与评价也无从谈起。只有在认真思考、反复权衡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专业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上述总体目标。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只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不能只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的设定,其实质是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的专业建设过程。鉴于报关专业长期定位于为国际贸易类专业服务的“辅助学科”,专业发展的惰性将会时时产生负面作用,也会涉及到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报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成立专家指导小组。邀请外贸行业、物流行业、国际货代行业、港口行业、运输行业等代表性用人单位及其相应行业协会的资深人士担任专家,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提供有关行业资料,企业数据,全程对改革实施加以指导。通过组织多次的、多样化的研讨,及时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踪研究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保证本次改革实施的有效和高效。
其次,开展物流国际化人才需求特征研究。物流国际化趋势虽已凸显,其发展特征也已明朗,但全面开展物流国际化所需的人才特征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只有深入开展项目调研,充实完善现有资料,对物流国际化人才需求特征有一个前瞻性思考,提出一个符合物流国际化发展特征的人才质量指标体系,才能使得课程体系建设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行进。
第三,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根据上述“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学校关于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和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课程进行深度改造或者重新开发,研究形成与上述“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体系相匹配的报关专业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系统。当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以校内考核为主。校内考核的主要形式是课程考核。这种考核体系,无论是知识考核为主、还是技能考核为主,都忽视了人文素质考核。单独的课程考核不可能完成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考核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参照企业考核标准,通过调研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职级晋升体系和内部管理体系,明确行业企业对新员工的主要要求和工作职责,制定一个以用人单位、专业、课程的三层考核体系,以此更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
自2012年4月开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开始了课程体系革新与建设的探索。特别是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后,在新成立的专家小组的指导下,“物流国际化”视角的报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3.1 确定了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 通过对本校报关专业已毕业的三届学生的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在目前从事与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货物运输相关,如报检、报关、国际货代等业务的实际工作中,毕业生因为没有更远的目光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加之行业本身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知识的作用在目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在物流国际化的时代,知识在行业中的地位将显而易见。
围绕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人才素质及技能特征、物流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物流国际化人才的知识和核心技能以及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构成等几方面,通过深入研究,拟定了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体系
2.3.2 符合物流国际化人才质量指标的专业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提升,专业课程设置是关键。在课程设置问题上,既避免了国际贸易类课程或者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大翻版,又避免了与国际贸易类课程或者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大脱节;既避免了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又避免了不切实际的课程开设。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出特色、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总体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类。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主要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制定,以满足人才质量指标体系中部分“素质指标”培养需求,其他“素质指标”培养需求在专业选修课中加以设置。专业必修课包括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代实务、港口作业实务、进出口商品编码归类、国际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成本核算、保税物流、外贸货物仓储共9门课程,以满足“专业指标”中“知识指标”的培养需求。“专业指标”中“技能指标”则通过开设针对性的综合实训来满足培养需求。总体而言,课程设置选修课占比已突破50%,既保证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又兼顾了学生多样化、差异性学习的需求。
2.3.3 建立了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系统 考核与评价系统是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国际化人才不单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或者技能的个体,而应是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包括沟通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的集合体。虽然高职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已经有了较多的有效办法,但是以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要方式的考核与评价系统依然普遍存在。
在考核与评价系统建设方面,改变以往课程考核和理论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引入专业教研室层面的考核。即学生在完成各门课程学习后参加课程考试,课程考试中虽仍以理论考核为主,但题型更为多样化,主观题比例提高到60%,并逐步向开卷考试过渡,以此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教研室层面的考核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面试组,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单人面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供企业选择实习同学作为参考。
“物流国际化”视角建设高职报关课程体系,是在一个更高的要求和更宽的视野下审视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无疑将直接促进报关专业定位的提升,即将报关专业定位于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培养物流国际化人才之上。同时,根据物流国际化需要来系统配置课程,将有效凸显报关专业特色,满足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将报关专业融入了“大物流时代”,与国际贸易专业既有所区分,又能够与国际贸易、物流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以职业能力素质考核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双重考核体系。
以“物流国际化”视角建设高职报关课程体系的成功实施,不仅仅对报关专业建设本身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推进措施,而且对我国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是一次有着非常意义的实践行动。
然而,长期而言,报关专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报关专业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发展。
(一)加大报关专业校企合作力度。目前,报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仍局限于国际货代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参与,政府和行业协会参与较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邀请海关、商检、交通等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专家加入专家小组,实现校政企合作,共同探讨报关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把脉报关专业建设,以此加快报关专业建设步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形成行业协会参与报关专业发展的合力。目前,在众多与报关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中,中国报关协会通过组织全国报关技能大赛、报关技能水平测试和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以及成立行业职业教育委员会等,深度参与报关专业建设,较好的推动了报关专业发展。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则分别通过组织国际货代业务员、报检技能水平测试部分参与了报关专业建设。由此可见,行业协会在报关专业建设中的合力尚未形成。因此,行业协会有必要从行业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待报关专业建设问题,通过设立职业教育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研究和深化行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做好报关专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2014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重新被调整回“经贸大类”,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被归为“交通运输”大类。这表明,在报关专业属性的定位上仍然缺乏明确认识。因此,在报关专业发展战略上,教育部门应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沟通,尽快明确报关专业属性,做好专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以此为报关专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指明方向。
[1]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