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解决“找规律”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5-11-16 05:24:53杨皎弦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找规律能力培养

杨皎弦

【摘 要】“找规律”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遇到的问题,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而一年级正是学习数学的起步,培养学生解决“找规律”问题的能力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找规律”问题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展开阐述,以供同行参考,但愿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能力培养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查阅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师用书,教学目标中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都对探究规律都提出了的明确要求。在四、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中,还有“找规律”的独立教学单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一年级学生对于这类题型不知道如何发现、总结规律,以致对“找规律”产生害怕心理,不利于今后学习。为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典型习题从摸索形、数形结合、数、式的规律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一、摸索形的规律

摸索形的规律就是要察看并发现图形的摆列特点,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地分层引导、讲解这部分内容,先找简单图形的规律,再察看较复杂图形的变化规律。

1.固定周期画图。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35第4题)

第一行:2个正方形后面1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并说出规律,并适时示范画出图形,学生积极发言,予以配合。教师只画3个图形或6个图形,用虚线隔开每3个图形,暗含周期规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二行、第三行:让学生说出规律,并引导学生上台画出1个周期的图形。通过此题,学生初步感受到图形的周期规律,为今后学习“找规律”做好铺垫。

照样子接着画。

2.周期变化的图形排列,找出规律画图。(新课堂AB卷P4十一题)

○△☆○○△△☆

从改卷过程中得知,大多学生能抓住变的图形与不变图形的位置,发现○与△都变成了2个,而☆仍然是1个。他们能从周期不变迁移到周期变化的图形排列,画出了:○○○△,此题的正确率约75%。通过类似的训练,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学起来感觉轻松、愉快,有了成就感,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摸索数形结合的规律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学好数学的一种方法。在小学阶段,已略显雏形。其中,在“找规律”题型中就有体现。如:(新课堂AB卷P4第十一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思考下,找出了正确画法,并总结出规律:

第1、3、5个图形画的都是黑圆点,而且个数分别是9、7、5。即单数号方框画黑点,点数也是单数,按9、7、5这样递减下去;

第2、4、6个图形画的都是小圆圈,而且个数分别是1、2、3。即双数号方框画小圆圈,点数按1、2、3的顺序增加。

通过将数与形的规律加以接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直观图形深化学生对于数和数的运算的理解,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巧妙之处。

三、摸索数的规律

摸索数的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察看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推断。例如:(一年级下册课堂练习P49)

找规律填数:

(1)8,10,12,( ),( ),( )

(2)30,27,24,( ),( ),( )

(3)11,12,14,17,( ),( ),( )

(4)58,57,55,52,( ),( ),( )

大多学生都能从8、10、12,发现( )所填的为双数。

学生从数字表面上没发现什么规律,但教师引导他们计算相邻两数相差多少时,很多学生明白了规律。此题也渗透了乘法的点滴知识,所填的数前后相差3,都是3的倍数。

(3)、(4)题在(2)题的讲解与点拨下,约80%的学生学会了前后连起来观察,比较它们相差的部分,再根据减法运算得出了正确答案。

数的规律有时比较抽象,没有图形进行对照,也不摆图片,而是直接通过察看、计算找规律。学生进一步理解找数字排列规律的要领,加大对数的深度理解。

四、摸索式的规律

根据一种现象,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找出一般的式子去计算,就找出了规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29思考题,绳子打结问题)。

4根绳子中间有3个结。有的学生猜出了绳子数减1就是结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并示范画出8根绳子,学生数出结数,验证了推测。再试试4根、5根、6根,都能适用,学生才真正明白结数与绳子数的关系。

在考试中,大多学生能将知识举一反三到试题中。如:

用小棒拼搭正方形,除第一个外,每增加1个正方形,只需要3根小棒,2个正方形就是3+3=6根。掌握式的规律要让学生学会摸索要领、总结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总结。综上所述,一年级“找规律”题型常以数字式和图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教师教导学生理解与记忆,明确做题要求,这样才能保证题目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还要注意重视差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静.《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2

[2]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3]孙丽谷,王林.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

[4]新课堂AB卷编写组.一年级数学下册AB卷.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1

[5]苏教版教材编写组.课堂练习 数学·一年级(上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7

猜你喜欢
找规律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找规律”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有效实施对策
《找规律》案例教学与反思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7:44:24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3:12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7:11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03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9:12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论当今“小语的课堂教学”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