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龙
【摘 要】通过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巧设妙疑,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通过师生的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创新精神;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其中特别谈到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说明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笔者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行探讨。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所谓创造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还有人认为:“他的天才的相对论也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中产生出来的。”人们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试想,教师声色俱厉,权威至上,学生循规蹈矩,怎敢有创新的勇气,怎会有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不仅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启迪,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三、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讨论,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即在得出结论之前,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出现学生理解受阻时,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时,引导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磨擦碰撞的环境。同时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主动发问,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总之,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供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以学、感到数学必须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发展、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但在动手前,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创造性。例如教学“简单几何体”时,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发现简单几何体的本质特征。这样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接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通过具体的学生实践活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善问,激发求异思维
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求异,求异是创新的灵魂。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求异是思考的关键。而以往教学过于求同,求同过多易造成“人云亦云”。培养学生的求异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驳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动力,它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接着,要“善问”,学生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学习的深入,头脑在变复杂,智能在发展。当然,学生质疑驳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要靠老师多方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方向思考,提出具有多面性,创造性的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由此,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尝试。需要指出的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足够的时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并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创新的成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创新摇篮。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与时俱进”谈数学能力.数学教学,2002.2.
[2]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12.
[3]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1.
[4]郭长椹.心理学专题[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