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方
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数量最多的政治主体,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如此迅猛的时代,其政治发展对国际局势的演变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几乎每个洲际都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力量是无可比拟更是无法撼动的。
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走向衰败并伴随着其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脱离了殖民统治,纷纷成为独立的国际行为主体。两极格局的形成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何自救,成为首要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摆在第一位的重要任务。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社会各方面发展滞后,在获得独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既要在经济上建立工业体系和民族产业,摆脱“外围中心论”的现状,还要在政治上进行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构建统一民族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并不乐观。在大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的发展与预期大相径庭,发展陷入困境。根源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在发展中形成自己完善的民主政治体系。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成了极权主义、威权主义和军人政治的粉墨登场的舞台。政治凋敝,政局混乱成为了社会乱象。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的扩大和发展对社会实现其政治稳定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政治参与给社会带来的也不完全是政治福音,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民主政治,实现人民自治成为了无稽之谈。
建立民主政治是各主权国家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最重视的是促进民主政治建立的资源。然而政治发展不可能自行运作,它需要各个领域的协作与协调。但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目标却被极大简化。研究对象也仅局限在如何实现发达国家模式下的自由民主政治的蓝图下。在他们看来,民主与传统背道而驰,现代化才是政治发展的动力。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摒弃传统,引进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才能实现自由民主政治。这种不顾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历史传统而片面强调“师夷长技”的主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实际政治运转的失效。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种类型,其政权的模式主要有六种:(1)议会共和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印度、新加坡、土耳其、津巴布韦等;(2)总统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叙利亚等,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塞内加尔、肯尼亚等;(3)君主制,又分议会君主制、绝对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泰国、马来西亚等实行议会君主制;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实行绝对君主制;尼泊尔、约旦、科威特、摩洛哥等实行二元君主制。(4)军人政权。在拉美、亚洲,军人政权曾一度很普遍。(5)政教合一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这种政体;(6)党政合一制。非洲的扎伊尔、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亚洲的缅甸等实行这种政体。
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1)民族性。民族思想的广泛宣传和民族主义政体的建立,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民族独立,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纷争,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方面,积极推行民族主义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发展中国家政体的民族性,首先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外来干涉和控制上,其次表现在处理发展中国家关系上。(2)政体的模仿性。模仿西方式政体和苏联东欧模式。(3)权利集中和失衡性。主要表现在集权政体的大量存在和长期延续。阿尔蒙德说过“公民在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中,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身份、角度、权利和义务有着充分的了解。而集权政体的政治实践是以集中政治权力、加强政治控制、反对权力分化为重心,是与西方式政体中权力分化、机构分立的理论与实践是相对立的,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体。家族和宗派的独大,政党垄断政权,往往导致权力失衡下的专制,压制其他政客,形成政治机构间和政党间的对峙而酿成政治动荡。如,总统权力过大,政党一党独大。权力集中的原因有:工业化的客观要求;民众政治参与率低,参与条件不具备;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要求权力集中。(4)政体不稳定。政体之间互相变动,受各种因素影响。主要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斗争,其次是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起步,是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全球性的殖民主义侵略和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融合在一起的,其大发展是与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密切结合。西方政体在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条件是多重的。如何创建符合自身政治稳定与发展的现代化民主政体,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以及未来所面临的严峻课题。纵观其政治发展脉络,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都在以不可逆转之势朝着民主化现代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尽管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所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但只要认清时事,考量国情,结合实际,深化改革,勇于创新,那么实现政治的现代化将是历史必然。
在未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的民主政体,将会为国际民主秩序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