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亚里士多德的作为政治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和政体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对古希腊不同城邦寡头政体、僭主政体、平民政体的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想政体—中层阶级政体。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重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政体 民主
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危机的背景下,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成为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最早著作。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现实政体的研究,结合伦理学的中庸思想,提出了理想的政体模式——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进一步提出通过教育和一定程度的改革维护政治稳定,以维护占社会人群大多数的中等阶层利益为动力,将政体建设纳入到现代化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总格局,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古希腊现实政体的类别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是为达到完美的和自制的生活而组织的人类团体。在讨论了现实的政体和理想的政体后,他提出政体选择的个人研究理论,标准有两条。一是统治者的利益认同问题,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问题。他把政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为内容的正宗政体,另一类是以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为内容的变异政体。
1.1僭主政体
僭主制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是指军事领导人、贵族或任何得到机会的人通过政变或内战夺取了政权,所建立的军事独裁政体就是僭主制政体。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几个城邦僭主政体的联系和差异。早期僭主政治都产生于工商业发达的城邦,并且早期僭主们延续旧制度中的积极政策,各城邦僭主政治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亚里士多德指出,僭主政体就不像一个政体,也就是说,其根本就不是城邦正常的组织形式和统治方式。
1.2寡头政体
现代政治学对寡头政体的研究比较少,因为寡头政体严格意义上讲只在雅典城邦出现过,寡头政体对早期雅典政府的别称,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雅典掌权的,是极少数奴隶主上层分子。在雅典掌权的,除了9个执政官外,还有一个真正的权利力机构,叫做贵族会议,由历届卸任的执政官组成,其他成员都是终生任职。贵族会议权利很大,官吏由它选拔,政事由它处理,法律由它制定和维护,国家大事由它决定。所以,九大执政官加上贵族会议,就是雅典的政府。显然,参加早期雅典国家管理工作的,是极少数奴隶主上层分子。因为参政的人数太少,所以雅典政府被称为寡头政体。
1.3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政体为多数穷人的统治,这样的定义现在看来虽然并不符合当时的政体实情,但也初步显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视角和眼光。令亚里士多德失望的是,多数制下的平民政体只是另一种僭主政体,因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平民政体选出的公民大会很容易走向贵族阶层,他们也转向对城邦内民众的横施专政。公民大会本是平民政体的象征,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逐渐走向“变态政体”的公民大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公民大会常常滥用手中的权力,为了自身团体的利益,盲目使用“陶片放逐律”,将持有异见者驱逐,这也为后来雅典的腐朽和衰落埋下了隐患。
2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
在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之前,必须考虑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政体的三个主要影响要素。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为希腊奴隶危机时期,奴隶主和自由贫民、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寡头势力和民主势力为夺取政权激烈斗争,以便实行代表自身利益的寡头制或民主制,两个极端阶级的斗争局面引起了亚里士多德的注意和思考;二是前人的理想政体主张。伊索格拉底在《致塞伯鲁萨拉密城嗣王尼古克里书》中主张学习拉栖第蒙和迦太基的政体,朴吕波的《史记》认为克里特和曼底涅亚的治理效果最好,但是雅典和忒拜的政体最为优良和理想,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将目光放的更远,认为开奥和意大利的洛克里的政体更加完善;三是亚里士多德的个人实践调查,亚里士多德在158个城邦的调查基础上,也研究了亚平宁半岛的诸多国家的政体差异,在内外互鉴中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据。
亚里士多德在看到奴隶制危机的时候,他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模式,而这一国家形式的主导者是中等阶层。在分析了政体结构组合的不同类型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对照每一项机能,富有阶层发挥职能时过分专横,贫穷阶层则根本没有掌握治理智慧,而中等阶层可以在思想压力较少的情况下承担这个使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家,使政治学相对独立的人,但他仍然将伦理学的很多思想运用到政治学中。古希腊伦理学崇尚中庸的美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中庸型”政体最为优良,他也把挽救古希腊城邦政体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了中等阶层的身上,希望实现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反映了其“温和民主制”的主张,其中庸思想也与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有很大相通之处。首先,理政的主体,即中等阶层的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财富程度和个体道德方面,在现代文明时代,一个政体有其独立逻辑生命,不会依附任何政体中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都天生不是优秀治理者,唯有中间的中产阶级是最安分守己的。其次,中等阶层理政下的客体,即城邦公民的财富会趋于中庸化,社会财富分配会趋于合理。亚里士多德把人的至善作为评判执政能力的标准,要想把所有的公民都教化为善良公民这一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中它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托,这就需要执政者首先是大多数群体,才能更高的开展教化工作。最后,中等基层理政的优势更在于其相对优势的理政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人治,而是法治,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梭伦、伯里克利都作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陶片放逐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对法治理论進行探索,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城邦建设中,公正立法、合理执法、科学司法的重任由中等阶层承担最为有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利益交换和权益冲突。
3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当代意义
现代意义的国家建设始于城邦建设,当代民主政体构建更是与古希腊民主思想和政体实践紧密相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对今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邦式民主,二是公民式政体。具体来讲,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中庸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始于伦理学和哲学,他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当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通常所说的折衷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在政治学领域,特别是政体构建的过程中,西方强调共和民主,中国强调和谐,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和传统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有相通之处,可以更好的为我们所吸收。在政体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坚持中庸思想,始终以占社会阶层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坚持中庸思想,可以避免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上犯“右”倾或“左”倾错误。
3.2阶层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基于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可以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十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要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工人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如果按照社会经济等级划分,中层等级人群最多。中国的阶层划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指导下科学进行,但仍然需要借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标准和阶层划分依据,细化衡量因子,及时认清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和问题诉求,合理调节不同阶层的矛盾,维护中层阶级的利益。
3.3执政者水平
古希腊的政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次改革,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完善。迦太基、斯巴达政治文明的发展也跟执政者有很大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影响政体的优劣性。现代意义政治改革的主体也往往是政治领导层,由政治领导层发起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古希腊公民大会推选的执政者主要以道德水平为标准,“善德”的执政者有助于社会稳定,马克思也强调做出正确选择的领导人有助于使“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中国在探索社會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上,执政者的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符合科学发展道路上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4民主原则
回看西方文明,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古罗马法律和古希腊民主,古希腊最早提倡民主,并将民主思想付诸实践,司法、行政、监察权力的分立是现代西方共和民主的源头。其民主原则,即国家政权组织原则也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当前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导下,在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其思想的重要渊源与古希腊民主思想紧密相关。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意义上对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的最好诠释。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在强调民主的同时把握集中,克服了古希腊后期民主滥用的弊端,集中制的科学把握也有效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稳固政体和国体。
作者简介:崔静宇(1985-),女,山西吕梁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8.
[2] 范镇远.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政体”的概念[J].法制与社会,2009(6):376.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