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让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更加合理,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第二、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创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平台;第三、正确运用赏识、激励策略,分层要求,以爱为本,融爱于教;第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构和谐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政治课堂;人文关怀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说法比较热门,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偏重分数,“不和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虽然“不和谐”能促进我们的思索,但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毕竟“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追求和谐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既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教育现状所必须的。民主平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师生双边所处地位、知识探讨、认知评价等方面都应享有平等权利,教师不应有任何特殊。“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苏霍姆林斯基)。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绝对顺从的地位,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实效性、适应性。而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智慧、有性格、有人格。要使学生有发展、有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给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是否和谐、成功至关重要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教师自视高学生一等,板着面孔搞教学,我讲你听,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变成接纳和存储知识的口袋,机械被动地学习,严重削弱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长期处于这种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显然是与我们的教学初衷所不符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人——人”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先行。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这正是形成和谐政治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重要的、全面的育人功能,更需要采用多献爱心、和风细雨、情感渗透的原则与方法,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建构和谐的政治课堂是不可能的。成功的教育往往来自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会感到拘谨,内心会产生压抑感。因此,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2.确立好育人目标,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传统的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使他们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受此影响,家庭、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科分数,以分取人,而忽略了对学生成人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只注重考试成绩,以一考定成败。这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方针,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政治课堂。因此,每一位思品教师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色,首先要明确育人目标,要培养合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使他们能够做到热爱祖国,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品质。当我们明确了这些育人目标,就会发现,每一位同学身上都有亮点,个个都是可塑之才,师生关系便会更融洽,从而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学生作为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教师全方位的尊重,尊重学生存在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感到教师是从内心真诚的关心自己,才有可能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课堂上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勇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尊重和宽容,并给予赞许和微笑,极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即便理解有误,也要鼓励、引导、启发,使学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希望,在改进错误中得到进步。这样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平等和谐、共同探讨、追求真理的学习场面。这样才能为教学和谐作好民主铺垫,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民主平等,能以最佳心态参与教学全过程,能形成张扬思想、求真务实的和谐课堂气氛。
二、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创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同认识,共同进步。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课堂,是一个良好的交互平台,在知识传递、对话交流、共同质疑、共同创造,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成长,老师获得发展。要达此目的,就应当积极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应畅通教学信息的反馈渠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建立起师生间平等的、多层面的相互交流的模式。这样,可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参与、相互沟通的平台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三、正确运用赏识、激励策略,分层要求,以爱为本,融爱于教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动力为主旨,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赏识、激励策略的主要特点是以心灵的沟通激活内心需求,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个性潜能,体现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关系的理性处理,体现了两种对立要素的艺术处理。
在课堂教学之中要正确运用激励、赏识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以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希望得到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兴趣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赏识激励才能产生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应当本着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目的出发,对那些长期不注重严格要求自己,纪律松散,对老师的教育存在着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不搞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分层推进,以避免课堂的马太效应。给他们以缓冲的余地和逐步提高的空间。要构建和谐的政治课堂,我们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弱势学生。让每一堂课都融爱于教,以爱为本,用爱心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所谓的弱势学生主要包括:家庭温暖严重缺失的,这类学生多以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的为主,以及家庭关怀不够的;家庭条件困难的;还有就是成绩比较差的即后进生。因而,在课堂上,针对这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要给与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对于后进生,我们应当多鼓励,少批评,应当突破传统的评价方法和方式,丰富评价的内涵,多角度、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期能让学生看到一个新的自我。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构和谐的政治课堂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上课慷慨激昂,一讲到底,或偶尔提问;学生昏昏欲睡,效果极差。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录像、录音、影视资料、幻灯资料、文献资料。创设特定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知识就会更直观、更容易接受。这样做有利于教学和谐民主,学生学习过程无拘无束,无精神负担,思想兴奋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实的发挥。
此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需要出发,灵活多样的使用不同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热点评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等等,这样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碰撞出学生思维火花,创新知识,发展知识,增强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可以“尽情的呼吸”;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健康地成长;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用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畅所欲言,使精神品质得以升华,创造潜能得以释放。如何让我们的政治课堂更好充满着和谐的氛围,如何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着更多和谐的氛围,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去不断奋斗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小芳.构建民主和谐政治课堂之我见.《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第9期.
[2]陈慎瑜.创建和谐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刘颂军,男,籍贯:皖,学历:本科生,职称:中二,研究方向:政治教学和谐课堂,工作单位:皖六安市徐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