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研究

2015-11-14 11:02伯桂鹏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摘 要】建立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可以有效整合社工服务与志愿服务的资源,是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化的新方式。本文通过阐述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的重要意义,疏理社工与志愿者联动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联动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希望对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联动模式;社工服务;志愿服务

一、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资源,降低社会工作的成本

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社工服务可支配的资源不足,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社工自身的信息获取渠道也比较有限。在我国,志愿服务先于社工服务发展, 其人员数量庞大,号召力较强,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社工与志愿者的联动,能够弥补社工服务人手不足、缺少群众基础等问题。此外,志愿服务还能够为社工服务的开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功能,弥补彼此的不足,扩大受益人群的范围,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中所有需要社会支持与帮助的人群,服务的内容涵盖物质帮助、精神支持、权利维护等方面。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贫困、失业、贫富差距、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社工服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社工人员受过专业教育,因此社工服务可以对志愿服务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相关经验,完善志愿服务流程,开发服务项目。当前,志愿服务活动普遍面临着人员流失、服务缺乏特色、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知识、伦理守则、工作方法能够帮助志愿者转变服务观念及思路,通过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可以帮助志愿者掌握更多专业的助人方法,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社工还可以运用专业知识与工作方法,充分挖掘服务对象的需求、创新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规范管理制度、激励志愿者,促进志愿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二、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社工服务力量不足,素质差异大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社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工作人才匮乏,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较大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年纪较轻者虽然受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扎实,年轻且有活力,但又缺少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必要的历练。

(二)志愿服务管理欠缺,服务形式单一

由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出于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等原因,有很大的自愿性,自由性,与专业的服务人员相比,缺少组织性、纪律性、统一性。同时,志愿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松散性、盲目性。有时候,缺乏针对志愿服务的统筹安排与合理的规划,这就使得志愿服务缺乏条理性、规范性,使得志愿者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往往是有时做了很多工作,收效却甚微; 有时候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社工与志愿者的联动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社工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有时过度看中自身的“团体利益”,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利益分割、职能分离等不良现象。因此,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和功效。有些服务活动,联动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部分服务活动对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比较高,限制了一些志愿者的加入,也影响了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的良好互动。

三、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依托社区和相关组织促进社工与志愿者联动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培育更多自主性、独立性、公益性的联动促进组织。社区可以设立志愿服务站,积极宣传、推广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的模式,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化建设,组织社工与志愿者结对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通过成立社会服务咨询委员会、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社工+志愿者”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来推动服务活动的开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健全社工、志愿者的队伍建设

在社工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健全资格认证制度;二是加强社工从业规范制度的建设;三是完善社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度,要求社工定期参加一定课时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四是建立社工服务的评估与考核制度,通过专业评估,加深社工的理念认知,提升其实务能力。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一是改革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为每位志愿者建立服务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工作表现。二是改革志愿者招募制度和培训制度。三是健全志愿者的监督及权益保障制度。

(三)促进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理论的发展

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要重视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应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并从实践工作中获取经验来开展研究,为社工与社志愿的合作提供理论指导。目前,国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日益增多,关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投身社工服务与志愿服务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多,要凝聚这些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社工和志愿者的合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谭建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

[2]董秀.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伯桂鹏,男,河北省沧州市人,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专业。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