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汉英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浅析

2015-11-12 06:47李羚玮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汉英翻译文化语境

李羚玮

[摘要]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导致中西各国间的文化交融频繁。翻译活动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从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方面,通过对中外译者的唐诗汉译作品分析,透出二者对翻译活动的深远影响。同时表明译者要创造出既忠实于原诗,又易被理解的译作。

[关键词]文化语境;社会因素;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159-02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诗词占据了极其重要的篇章。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诗歌逐渐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诗英译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文化传播方面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然而,众所周知,翻译难,译诗更难。中国古诗具有“意、音、形”三美。译者要想达到原诗的意境和神韵,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克服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何将中国文化瑰宝推出国门,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化的风韵?自1888年起至今,国内外学者都分别做了许多尝试。国外的w.Bynner,E.Pound以及国内的许渊冲,张廷琛等人在汉诗英译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译者应注意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汉诗英译所带来的影响,避免由于理解障碍所造成的误译。译无定本,不同译者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以及受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的不同影响,译诗也会在“形,音,意”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以翻译李白的诗《送友人》为例,分析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汉诗英译的影响。

二、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表述

翻译活动就是两种语言在文本上的转换,体现在将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再现的过程。诗词的翻译,也可以说是再创作。汉诗与英诗不仅存在语言上的差异,而且二者的文化根基不同,格律表现形式相差甚远。译者需要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原诗的意境与涵义,充分了解原诗的题材,同时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现,从而用译入语来再现原诗的风采。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英国译学理论家Susan Bass-nett曾提出语言为文化有机体的心脏。文化与语言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要想翻译好一首汉诗,就不得不考虑文化语境所带来的差异。黄国文曾这样定义文化语境:“每一个语言团体有它自己的历史,文化习俗,社会习俗,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运用这些特性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谓的文化语境。”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文化,译者要从多个文化语境角度理解诗篇的内涵。而语言同时也不能脱离社会团体而存在,受一定社会因素所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事物,包括社会群体,道德规范,职业,场合等等,即社会群体所存在的环境,这些因素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理解和态度。

三、例证

纵观中国文学史,如同沐浴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唐诗宋词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称赞,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唐诗被视为中国各朝代诗歌最丰富的朝代。因而,唐诗英译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推进中国文化世界化发展进程是重要的一步。国内外学者对唐诗的翻译各有千秋,受一定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译作也有所不同。

(一)文化语境对唐诗英译的影响

1.历史因素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历史的长河和社会更迭中不断的沉淀着本土的文化。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历史文化迥然不同,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形成了特定的模式。以刘禹锡《乌衣巷》这首诗为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句诗中,“王谢”指的是王导和谢安两个人,东晋的相国。因而“王谢堂”指的是两个人官邸,两个人在六朝非常的显贵,官邸自然而然也是非常豪华气派。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很容易将“王谢”翻译成同一个人。许渊冲将“王谢堂”译作“painted eaves”,给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房屋的画面,却忽略了本诗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突出王谢的高贵身份。而孙大雨将“王谢堂”译作“Wang and Xie noble mansions”,这种直译的方法不仅传达了本句的基本意义,更是体现了本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典故。

2.地理因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也有所不同。地点的称呼与气候的差异形成了唐诗英译中的难点。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句诗中的“辽西”从字面意义上看是个地名,然而综合整首诗的文化背景来看,妻子思念在戍边服役的丈夫,夫妻不能相会,连在梦中相见也求之不可得,看则是爱人间的思念之情,实则也突出当时唐代战乱频繁,残暴的军事体制。Witter Bynner将“辽西”直译为“liao-his”,将其译作一个简单的地名,不隐含任何意义。而许渊冲将其译作“the frontier',直接将辽西所代表的含义表现了出来,让读者领略了当时唐代戍边服役的艰辛以及唐代残暴的军事体制。

(二)社会因素对唐诗英译的影响

1.社会风俗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社会团体中,整个社会的趋势间接地影响着群体中每个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A.Giles所译的韵体诗是抑扬格四音步的两组四行诗,尾韵形式是ababcdcd,这是中规中矩的格律英诗,盛行于20世纪初的英国。A.Giles卒于1935年,译作这首诗的时候恰好受当时英国所流行的文体影响,“落日故人情”这句诗为了与“萧萧班马鸣”中的“steed”谐韵,硬凑上“indeed”,使整句诗乏力无味。而弗雷德的译诗同样为了凑韵使得第四行成了败笔。

同时,在“挥手自兹去”这句中,美国意象派诗人EzraPound将“挥手”译成“clasped hands”,完全是美国式的表达方式,实际上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应该是“waving hands”。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因素对唐诗英译活动及其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endprint

2.教育体制

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方式不同,其思维模式与创作形式有所不同。对待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很大的偏差。唐诗英译不仅仅难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也需要理解中国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古诗文的语言特点不似当今的白话文通俗易懂,如李白《送友人》中一句“孤蓬万里征”中“蓬”是“蓬草”,意指枯萎以后很容易折断,随风飘扬的蓬草,比喻远去的友人。而Fletcher和Giles将“蓬”误认为“篷”,误解为“小船”,毫无根据的译作“Your lone sail struglding against the current goes”(孤帆逆流而行),与原诗意义相差甚远。

四、翻译策略

翻译活动在中外交流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通过翻译活动,中西方能相互领略到该国的文化风采。中国历史颇为久远,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更是中华之瑰宝。国内外译者对唐诗英译都进行了尝试,然而译者除了受自身条件限制外,还要受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给唐诗英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翻译活动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并探究源语言存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在翻译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使得原诗文化缺失和词义误解这两个主要方面。译者要想使得唐诗可译,并达到“意美,形美,音美”的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译者需要充分掌握原诗的写作背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创作手法等一切与原诗有关的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充分做好准备才能不受译者本身所处的环境的限制。第二、译者不应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翻译方式,上述例子表明有时候直译是很不错的选择,直接能表达出作者的传神之意,然而,有时候直译显得平淡无味,并没有表达出原诗的精髓。所以,译者应该在选择翻译方法上多些尝试与选择。

五、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跨国家,跨文化的活动日益频繁,人们迫切地想要了解与自己所处的世界外的精彩。唐诗具有其意境美,韵律美,音形美,是体现我国文化渊博的尤物。因此,高质量的翻译被世界所需,以便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家进行交流互助。译者除了要提高自身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唐诗英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译者要对各国文化习俗进行充分了解之后,形成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译出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再现诗作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董姗姗.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浅析[J].海外英语,2013(1):131-132.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95-100.

[3]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许红彬.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M].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60-162.

[5]郑诗鼎.文化语境与汉诗英译[J].海南师院学报,1998(4).

[6]卓振英.汉诗英译论要[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汉英翻译文化语境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