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张丽
摘 要:毕业班学生党员自身的特点决定高校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高校应积极构建毕业班学生党支部管理新模式。重视课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动毕业时期校内校外支部共建活动,做好大学生党建文化传承工作。
关键词:毕业班;党建;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27-0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中。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主要依托学生支部,在高校扩招、学生总量增加、学生党员数量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原有的支部教育方式已满足不了大学生党员求新求变的要求。高校毕业班党员作为学生党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创新大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要创新高校学生支部教育与管理模式,就要对大学生群体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党员进行辨证分析。
一、高校毕业班党员现状
(一)毕业班党支部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党的事业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坚持党建育人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1]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群体利益更加多样化、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不能避免的受到影响,表现为盲从不良社会思潮、易受网络谣言左右、入党动机功利化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干预,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高校各级党组织通过学生支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教育活动,因学生支部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发挥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活跃,但是理性分析能力不足。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目标导向作用、渗透凝聚作用、提升推动作用、规范约束作用。毕业班党员作为在高校接受党组织教育时间最长、参加党支部活动最多的群体,是低年级学生党员的榜样,体现党员素质,走上工作岗位会把党建育人的成果传递与发扬,因而高校创新毕业班学生支部党建工作意义重大。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与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
要做好高校党建育人工作,首先要完善组织管理,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全时覆盖,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全面发挥学生党员在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建育人平台。随着高校近年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总数量增加,学生党员呈大幅度增长,从事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有限,补充进教育队伍的多是兼职人员。高校辅导员队伍承担着各项学生工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做学生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时间与精力不足。上级党组织深入学生支部参与组织生活情况较少,低年级支部往往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支部书记,高年级支部由学生自己担任书记。许多学生支部书记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和锻炼,对党务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缺乏了解,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就更无从谈起。[2]大学生党建教育与管理队伍要加强政治学习,要依据国家大政方针的部署进行专门的党建培训,提高党建育人的基本能力,及时依托学生支部进行党的政策宣传与教育,做好大学生党建的各项工作。
(三)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自身特点鲜明
高校学生党建自身特点:学生党支部存在时间短,成员流动快;毕业班存在成员分散,活动难以进行等问题。当支部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却往往因学生毕业而自然解散,不利于新老党员的传帮带,利于党支部优良传统的形成和继承,不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3]。毕业班学生多数进入毕业求职期,或是埋头准备考研,或是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或是进入用人单位锻炼,学习与生活都比较紧张,不能保障参加学生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求职的毕业生党员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面对社会的新环境,碰到有悖于原有价值观的一些现象时,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无处寻找平衡,极易造成价值观等的迷乱,出现组织纪律性滑坡、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功利化、信仰动摇等问他。同时毕业班学生党员群体也具有以下特点:熟知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程序与环节,临时抱佛脚应对组织活动等,往往易于给低年级入党积极份子做出不良示范。造成在校入党积极分子主观上认为到了毕业时在学习、活动等纪律方面没有必要遵从支部的要求。毕业班党员在校时间比较少,学生党支部活动难于组织,学习不深入,思想混乱时得到及时帮助。以上情况的存在使得毕业班党员组织生活难以开展,极易造成高校学生党员群体思想素质的下降。
二、构建高校毕业班党支部教育与管理的创新模式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模式
“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与满足大学生诉求和价值实现相结合”[4]。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大学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共产党员要拥有良好的理论修养离不开课堂学习。“当代社会思潮包含先进的思想内容和现代理念,如民主与科学、平等与效率、自由与法制、竞争与合作、正义与和谐、公平与个性自主、绿色生产与消费等”[5],这些现代理念、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党的治国方针中都有明确的体现,需要借助课堂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解读,让其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和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紧迫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是一本教案讲30年,理论性虽强,却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大学生党员的注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具有形式多样、传播快、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高校要建设好网络政治教育平台,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党建活动。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建立网上学习讨论小组,组建党课培训班QQ群,成立學习结伴小组等,开展文明养成教育,组织远程支部活动,共享教育内容与成果等。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人才发展的方向,利用课堂与网络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做好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与预备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提升党的工作成效。
(二)构建毕业生党支部校内校外党支部依托共建工作模式
做好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事关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在校期间,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组织,学生党员数量众多,年龄结构偏轻,知识层次尚待提高,但是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支部活动参与程度高。“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战斗力的基础”[6]。通过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各类活动的开展,可以构筑不同年级与不同班级党员学生联系与思想交流的平台,发挥毕业班学生党支部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而校外党组织也可结合地区实际,与学校协调做好毕业生学生党支部的共建工作。支部共建活动也可称为“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主要是指学校与社会党组织按照事先的约定,相互间联合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两者的工作互动和资源共享,不断促进两者建设水平,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举措[7]。因为离开了校园环境,学生支部整体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党员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党建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托基地的党建资源进行管理。
(三)利用不同年级的继承优势构建大学生党员党建文化传承模式
以往学生支部的建立多是横向设置,造成党支部的稳定性弱,不利于学生党建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要发挥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优势,就要建立长时间存续的学生支部。“设立纵向党支部,打破年级的界限,四个年级的党员组成一个支部,大四的学生党员毕业了,同学科或是专业的新一年级的学生党员又会加入其中。支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永葆活力”[8]。每一届学生党建工作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及时进行总结与传承,可以提高下一届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在新环境下正确的方向,保持鲜活的动力。大学文化是学生党员群体文化繁育与发展的土壤,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与培养对象时,就已经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本身有正确的政治选择,对自己也有严格的要求,更需要高一层次的辅导与引领,了解他们的价值诉求与理想,结合社会发展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真正扎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党建群体文化具有朋辈传播的特点,不同年级之间的大学生年龄差距小,多以朋友相处,文化传承是相互的。学生党支部管理者要积极利用朋辈传播推动大学生党员在组织学习、实践与交流中,彼此欣赏、学习。每年学生支部要邀请优秀毕业生党员回学校进行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交流会。在各项活动的交流中,实现大学生党建文化的共生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58-659.
〔2〕田合雷,等,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时效性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9-80.
〔3〕刘功成.关于创新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90-91.
〔4〕刘江华,王玉平.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5):100-101.
〔5〕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3-54.
〔6〕刘启定,周贤君,万爱华.高校学生党支部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47-48.
〔7〕高辉庆,贺涛.高校学生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37-38.
〔8〕劉功成.关于创新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90-9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