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清
【摘 要】面对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培养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之一,应重视学生语文科目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十分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初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过度时期,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的基本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面对未来的诸多挑战打好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以应试教育为主
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学生的试卷分数,片面的判断学生学习的优劣。在这种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卷面问题的学习,而忽略了许多课外问题的延伸,更加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导致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变得片面和呆板。教师只会为学生讲述书本上的内容,不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原有的创新能力,思考模式变得单一绝对。
(二)教学内容单一
现代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很少有课外的延伸。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峡》的时候,只会片面的为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让学生背诵课文。并没有做过多的课外延伸,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文所讲述的内容上,他们对巴东三峡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这样的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片面单一,除了能够回答试卷问题之外,学生对其它内容没有任何的了解。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模式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轻松学习知识的课堂环境。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时期,思想比较叛逆并且充满想象力,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生的纪律性,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作出任何小动作,也不允许学生思考任何与书本内容无关的问题。这严重的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灌输式”的教育变为“引导式”的教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并且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相关内容的小组演示和小组讨论。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并对其进行解答和分析。加强对课外知识的延伸和展开,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开阔和丰富。例如,某中学教师在教授《木兰诗》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为学生翻译了课文内容,讲解了课后问题,还为学生做出了许多关于花木兰的课外延伸。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花木兰的相关影视作品,在多媒体设备上为学生播放。学生观看了影片之后,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花木兰为父从军的心情,也对花木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并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课堂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沉闷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全面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生正处在想象力丰富的年纪,传统的教学观念不重视初中生的想象力,只要求学生按照书本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展,最终丧失了丰富的想象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观念,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某中学教师在教授《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按照自己理解和想象中的样子绘画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桃花源的样子。教师发现,每个学生所描绘出来的桃花源的场景都有不同。这说明学生的想象各有不同,根据这个特点,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这项作业。学生们都非常积极的进行写作,对自己心中的理想天地进行描写。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十分浓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开发。这样,在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的基础上,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同学或许会对课文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学生做出不同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予以鼓励。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质疑,小心的提问,在旧的知识上思考出新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培养。
三、结语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强的新型人才。为了让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初中语文是一门十分灵活的科目,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好好把握这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建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2]王通幕.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4(24).
[3]马列锋,张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