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依馨
【摘 要】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它不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领导者,还是我国整个文学史发展杰出的贡献者。本文主要分析《伤逝》的叙事建构。
【关键词】《伤逝》;叙事建构;分析
鲁迅先生著作的小说不计其数,大部分是以批判现实为主的文艺作品,且以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唯独《伤逝》是一部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是在《伤逝》中鲁迅先生也没有忘记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一、《伤逝》作品简介
1925年鲁迅先生的《伤逝》问世,在当时小说中鲁迅先生对新题材的尝试引起了人们的轰动。《伤逝》是鲁迅先生第一次以爱情题材编写的小说,而且这也是鲁迅先生著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涓生和子君是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小说以男主人记录手记的方式描述了他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翻风顺,两个人冲破重重阻碍品尝到了爱情的硕果,但爱情果实带来的甜美滋味只是短暂的满足了他们对爱情的需求。当一切归于平静之后,生活的平淡取代了爱情的甜美,两个人又亲手毁灭了来之不易的爱情。鲁迅先生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伤逝》的不同之处,大部分爱情悲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一般是经厉万千阻碍被扼杀,如果男女主角最后能走到一起应该就不算为爱情悲剧。鲁迅先生笔下的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更加波折,《伤逝》的开端和其它爱情小说的场景设计没有太大的区别,讲述的都是封建社会中包办婚姻的社会陋习,但《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更加勇敢和知性,他们最终冲破世俗的捆绑结合在了一起,但最终二者的婚姻破裂。鲁迅先生通过这种构思间接的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憎恨,但是叙事方式却过于含蓄,让作品的内涵耐人琢磨。这种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比直截了当的叙事结构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
二、《伤逝》叙事结构的分析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有一个好的叙事结构,但一个好的叙事结构必定能为文章增光添彩。
1.双标题开题,成为后者学习的典范
《伤逝》由正副两个标题构成,正标题是“伤逝”,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两个标题的结合让读者第一时间就知道小说中涓生是主角,也讓读者一目了然的知道了小说的体裁是手记。双标题的叙事策略直截了当把小说的核心人物引出来,避免了文章为引出小说人物过多的章节描写。“涓生的手记”简答的5个字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是涓生,副标题的形式出现既简洁,又避免了人物直接出现的突兀。副标题告诉读者文章是以手记体裁为主,通过体裁读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真实性和存在感。众所周知,手记是一种记录日常事务的一种文字形式,通常日记、笔记等都被称为手记。日记或者笔记都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所以副标题以“涓生的手记”为题目,可以让读者感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作者虚构的,然后吸引读者的好奇心,把读者引入到下一个章节,这种双标题开头的叙事结构是鲁迅先生一次成功的尝试。
2.别具一格的开头方式
成功的文章开头可以瞬间把读者从现实社会拽进小说构建的社会中,《伤逝》的开头成功的取得了该种效果。《伤逝》开头是以涓生的忏悔单句开始的,涓生忏悔着自己的过错,通过涓生的一句句忏悔词可以感受到他对子君的思念和不舍。这种催泪式的忏悔单句和文章的标题形成一种呼应,让人们更感觉到“伤”的情感,这也是贴合标题的一种体现。涓生的忏悔成为了文章的开端,而且鲁迅先生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仿佛涓生就是一位讲述者,涓生把他的故事讲述给人们听。第一人称为叙述口吻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利于作者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3.手记叙事贯穿全文
鲁迅先生通过文章的副标题就告诉了读者《伤逝》采用了手记体裁,所以在作品后面章节的描述中手记叙事形式若隐若现,《伤逝》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涓生仔细的品读子君。鲁迅先生笔下的涓生像写日记一样品读自己心爱的女人,在短短三周的时间里涓生已经从身体和思想上把子君读的彻彻底底,而且还领悟到自己的爱情观,涓生认为的爱情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因为采用了手记的叙述方式,所以读者会明确的分清这种爱情观是涓生的,而不是作者本人的。
4.留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结尾
具有悬念的结尾方式是鲁迅先生善于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通过悬念结尾的设置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细细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许会从不同的维度发现新的内涵和意义。“我活着,我总得向新的生活跨出去”文章以涓生的内心独白结尾,这样的结尾方式不禁会让读者联系到这种新的生活是什么?这个答案只有发挥读者的想象才能够得到,这也是《伤逝》富有想象空间的结尾方式。
三、结语
鲁迅笔下的《伤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些人通过内容感受到凄美爱情故事下封建社会的落后和愚昧,但本文却通过研究《伤逝》的叙事结构特点感受作品中独具一格的风味,成功的叙事结构也可以成为《伤逝》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李今.析《伤逝》的反讽性质[J].文学评论.2010(02)
[2]刘清涛.“伤”、“殇”之辨——《伤逝》的深层解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