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玲
导入是课堂教学以及其它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的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一、依据学生特点,遵循基本原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O分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注意特点和心理特点,完成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新课之初,更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遵循最基本的原则来进行课堂导入。
1.趣味性
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极为紧密,它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我们在导入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呈现方式以及语言运用上都应考虑激发与促进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2.简洁性
导入应采用简洁的话语,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好的课堂导入犹如“凤头”,绝不能因哗众取宠而影响整个教学进程。
3.启发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好问、好学、好动的特点,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启发,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4.针对性
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所学内容,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实际,甚至针对教师自己的素养和性格特点来进行导入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二、按照所教内容,选择正确方法
传统教学中的导入被看作旧知识转入新教学内容的过渡环节,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可以把导入理解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建立新的认知体系的有效链接,是学生思维僵化后的激活,是学生辨明知识时的追问,是学生茅塞顿悟前的点拨。故此,我们要按照所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正确的导入方法来增进教育教学实效。
1.结合生活导入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课然应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导入新课时也应该以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实为起点,使学生原有生活经验适当得到数学化提炼,从而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身心去充分感知和体验,形成新的认知,进而养成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预没的顺利实施又可以使教学目标达到最优化。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导入新授,从七个小矮人入手,引发学生联想与7有关的一系列数学思考。或者通过七言古诗,发现口訣“四七二十八”等。也可以出示一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7有关的充满“7的乘法口诀”的生活信息等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设置悬念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创建“愤”、“绯”情境,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释疑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设置问题悬念:“小明的爷爷到2004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多少岁?”“18岁的爷爷能有孙子吗?”如此设问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好奇之感。此时便可顺利导入: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就能够找到答案。
3.巧用媒体导入
小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幽雅动听的音乐,展现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更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于是我们可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出示自行车飞快行驶的课件画面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于是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之中引入了新课。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但一定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以新颖、独特而有趣的方法导入新课,它是上好一堂课最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科学而有效的导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