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妍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随学生而动,学生随教师而思。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自由思考、充分交流、尽情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愉快求知的殿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充满热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要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奇趣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索”之火,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比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旗杆旁,让学生研究学校的旗桿究竟有多高。实际观察后,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同学提出量旗杆的绳子;还有同学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创设参与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发挥
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1.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提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独到的见解。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小东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几只?”后,不要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加法来算:6+2=8黑兔有8只;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算:先画一条线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画一条表示黑兔,因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用加法计算,6+2=8,黑兔有8只。……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敢想敢说,使问题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得到解决。
2.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得出三角形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提出问题:“能否把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中的“围成”一词改成“组成”呢?”我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充分利用身边的学具来解决。学生听后,兴趣盎然,都积极思考,动起手来。这样,学生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使他们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对“围成”与“组成”这两个词不同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潜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供合作讨论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如: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除不尽,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除不尽该怎么办?”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计算钱数时,最小的人民币单位是什么?可以保留几位小数?现在“分”不太常用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结果得出:根据题目的实际需要保留小数位数。随着讨论的深化,有的学生又提出:如果商要保留两位小数,应该除到小数哪一位上呢?这时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有的提出除到小数第二位,有的提出除到小数第三位,还有的提出商的位数越多越好。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自始自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论,善于表达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随学生而动,学生随教师而思。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自由思考、充分交流、尽情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愉快求知的殿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充满热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