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关报道看对台有效传播与引导的三个“新构想”

2015-11-11 15:58吴志润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

从相关报道看对台有效传播与引导的三个“新构想”

□ 文/吴志润

提要:怎样根据台湾同胞的思维特点传播信息,实现有效传播和引导?本文提出三个对台传播“新构想”,即掌控“绵密网战”、把握“耳语战”、应用“懒人包”。《中国记者》2014年第7期曾刊发本文作者《从热点事件看高浓缩信息“懒人包”的运用与监管》一文,对文中提到的“懒人包”有详细论述。

关键词:对台传播 舆论引导 “绵密网战” “耳语战” “懒人包”

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两岸民众基本可以直接沟通。按说现在对台传播应当很容易,然而现实情况是对台传播依然很难。难在哪儿呢?难在两岸民众的思维方式差异上。因为有些信息,我们想表达的是这层意思,而在台湾方面看来可能是另一层含义。如,大陆近年来对台湾农产品做了很多“让利”。这个“让利”,在我们的思维里是“优惠”的意思,是一种商业行为的提法。但台湾人听到“让利”会很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让利”除了是一种商业行为外,还包含着道义上的“施舍”与“救济”的意思。表达“优惠”含义的词汇,台湾人更喜欢听到的是“互惠”“互利”,而不是“让利”。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准确、高效地传进台湾依旧很难。

要实现对台准确传播,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掌握台湾同胞的思维方式,然后以台湾人的思维“钥匙”,去解台湾人心中的“锁”。笔者试着提出三个“新构想”,这三个“新构想”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实现对台高效传播、有效舆论引导。这三个构想中的传播舆论引导方式,与2014年发生在台湾岛内影响巨大的事件相关,曾经左右事件的进程。

构想一:掌控“绵密网战”

“绵密网战”,这个名词产生于2014年的台北市长竞选期间,是柯文哲竞选团队进行舆论引导的传播方式。这是一种高效的舆论引导手法,帮助柯文哲实现“以弱胜强”,赢得台北市长职位。他的做法让人惊诧,而它(“绵密网战”)的威力让人惊奇。

那么,什么是“绵密网战”呢?其实就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舆论引导方式。它的实战手法:一是设置议题,引发网民讨论;二是控制议程,让舆论持续“发酵”;三是抛出选项,左右选民选择。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舆论引导方式。其流程为:议题1—→公众讨论—→议题2—→公众争论—→议题3—→公众定论—→理想的结果。

典型的案例,就是柯文哲竞选台北市长的过程。竞选的第一阶段,柯文哲团队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个议题:谁来主政台北最合适,是蓝还是绿?这个问题出来后,引起台北民众积极参与讨论,有人认为由蓝营来主政最合适;有人主张换绿营来试试。而此时,柯文哲则强调自己是无党派的“政治素人”,置身事外。

第二阶段,柯文哲团队抛出新议题:台北市长一定要蓝绿或其他党派的人来当吗?无党派者可以吗?新问题出来后,选民群情激昂,争论激烈,反对“权贵”的声浪高涨,舆论持续“发酵”。

第三阶段,柯文哲团队抛出“终极目标”议题:我不是“权贵”,让我来试试可不可以?此时,虽然柯文哲身负“墨绿”背景,但选民的理智已被情绪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民对柯文哲实际上已无抵抗力,他经,随时都可以在实时滚动播出的新闻中看到。《新@财经》则致力于解读热点新闻的背后,以深度取胜。地方财经节目在时效性和地域性上不占优势,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多角度深度解析,让观众在某一热点新闻或话题上获得更多信息量。

2.立足本土,服务地方经济。以特色内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地方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地方财经节目实施个性化、特色化的节目营销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活跃,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在此背景下,《新@财经》推出了《创富江苏》专栏,聚焦省内特色创业项目和创业人物,用创业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江苏民营经济的风采。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地方财经节目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央视、卫视的特色之路,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3.整合资源,提升品牌价值。《新@

财经》除了日常节目播出外,还充分整合资源,延伸电视传播链。例如,与南京大学EMBA合作,联合举办南京大学EMBA年度峰会暨江苏巅峰经济人物颁奖典礼;在品牌板块《巅峰访问》的基础上,推出两册同名图书;与省发改委合作,多次推出大型跨国新闻报道,并结集出版。可见,地方财经节目可通过整合资源,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共同把事业做大做强,实现共赢。在电视、杂志、书籍、网络、社交圈等多种媒介之间实现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拓展财经节目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品牌价值和内涵,使地方财经品牌在传媒竞争的浪潮中自有一席之地。

(作者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1.《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财经传媒报道》李良荣审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国电视纵横:美国电视全方位透析》赵淑萍 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4.《集群化:经济信息节目的处理模式》 陆小华 《新闻实践》2003(7)

的当选成为一种必然。

构想二:把握“耳语战”

与“绵密网战”不同,“耳语战”这个名词并非产生于2014年的台北市长竞选期间,在台湾历次选举中基本都有它的“身影”。它是一种独特的台湾舆论引导方式。

“耳语战”,又称“小蜜蜂耳语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所谓的“耳语”,就是秘密的话语;而“小蜜蜂”就是放话人。此中的“耳语”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主要取决是否有利于放话人。其作用在于打击竞争对手,帮助自己支持的候选人。

几十年来,“耳语战”一直是民进党擅长的舆论引导手法。他们主要将这种手法,应用于台湾中南部的偏远乡村,因为这些地方信息来源相对闭塞,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在于茶余饭后的闲谈。闲谈的内容重复多了,人们也就相信了。这就是为什么民进党的“耳语战”在台湾中南部屡试不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民进党相比,国民党使用“耳语战”的情况有些不同。蓝营选民在台北的信息渠道并不闭塞。蓝营之所以采用“耳语战”,是因为正面宣传没有获得理想效果,而被迫采取的手段。由此可见,“耳语战”在台湾蓝绿两营心中的分量,以及“耳语战”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时,蓝营候选人连胜文选情告急,多次民调落后。台北是蓝营的大本营,连胜文民调落后有点出人意料。为什么会落后呢?原因就在于许多蓝营选民并未站出来支持连胜文。为了破解这种局面,国民党紧急采用“耳语战”,希望充分发挥其在台北党员较多、组织严密的优势,借助基层党员的口耳相传,达到告急催票的目的。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耳语战”其实就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放话人的意志,打击竞争对手,帮助自己支持的候选人的传播行为。简而言之,“耳语战”的核心就是选择好的议题,透过合适的人群,发挥意见领袖的功效,不断通过人与人的传播,来使得议题奏效。

虽然竞选的最终结果是,连胜文负于柯文哲,但我们不能据此而认为“耳语战”负于“绵密网战”。这两种舆论引导方式各有所长,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操作之人。

如今,台北选战的硝烟虽已散尽,但隐藏在硝烟之中的这两种舆论引导方式,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绵密网战”还是“耳语战”,它们都应成为我们对台舆论引导的适用模式。

构想三:应用“懒人包”

“懒人包”与上面的两种舆论引导的传播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绵密网战”与“耳语战”是舆论引导的方式,讲究的是操作过程,而“懒人包”是舆论引导的工具,讲究的是如何应用。

严格地说,“懒人包”只是一种新闻信息包,一种3分钟让你看明白新闻全貌的视频短片。但别看它“小”,它的传播威力巨大。如果应用得当,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出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左右舆论的走向。在舆论引导上,如果说“绵密网战”,是一种“迷魂阵”,“耳语战”是一种“波音功”,那么“懒人包”,就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集束炸弹”。

2014年3月,台湾爆发了“反服贸”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台湾学生听信了一个歪曲服贸协议的“懒人包”。这个只有短短3分钟的视频短片,严重地歪曲了服贸协议的内容,致使不明真相的学生涌入台湾“立法院”,引发了抗议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短短的3分钟视频短片,改变了两岸服贸协议原定的进程。

其实,“懒人包”从诞生到台湾“反服贸”事件的发生已经有5年了。5年间,它作为一种新闻传播载体的重要性,并不为太多人知晓。但“反服贸”事件的发生,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强大传播力,以及台湾同胞有别于大陆人的思维。

虽然台湾历来蓝绿对立,但两岸服贸协议毕竟是一项对台十分有利的经济协议。按常人的思维,这是一项绝大多数台湾人乐于接受的协议。即便绿营有意为难,那也是无法阻挡民意的,更何况当时“蓝在朝,绿在野”。然而,正是这个“反服贸”事件,或者说这个“懒人包”,硬生生地改变了两岸服贸协议生效的进程。

“懒人包”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所需的条件简单。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生产使用,不须向有关管理机构申请,但这正是它的可怕之处,没有节制必然导致没有节操。“懒人包”另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网络传播。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只要能通过网络传播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瞬间传遍全世界。因此,我们新闻媒体应及时掌握它的特点和传播规律,使它成为对台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作者是福建闽南日报社时体部副主任)

·学者界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
企业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如何利用新媒体做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舆论”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利用新媒体构建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形象的传播策略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