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菊萍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学习障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092—01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近几年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喜欢和比较喜欢文言文的学生从未超过一成。我想,要搞好文言文教学,不直面现状、不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行的。结合教学中的感受,我将学生学习文言文障碍做了如下梳理:
一、 教学模式的僵化导致的兴趣障碍
首先,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串讲法和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学过程可谓严谨。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比较枯燥,文言文教学演化成一种纯语言知识的机械训练。其次,文言文需要朗读而且要多读,一堂课让学生反复读,教师的“讲解”作用就减弱了。诵读是文言文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时,学习兴趣自然降低。
二、“无挑战式”获得知识引发的求知障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就文言文教学所投入的课时量、布置的作业量不少,可以说是“精耕细作”,甚至牺牲现代文来保证文言文的学习。这种轻而易举的获得和课堂上的精耕细作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学生缺少获得知识的愉悦感、成就感,对文言文的厌倦情绪日盛。
三、 语法、词汇知识欠缺导致的语法障碍
语法知识的缺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硬伤。初中阶段对语法的淡化,使得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贫乏,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在学生听来如同神话,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更使学生如芒在背。语法知识的缺少让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信心不足。
针对以上学习障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进行资源整合,重视名家名篇的“名”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如形成“以作家带动作品”或“以作品带动作家”的教学模式,将积极的互动关系上升为良性循环:让学生由对某个作家感兴趣推及喜欢其作品,甚至喜欢这种风格的同类作品;由喜爱某一类作品而发展到认同某一作家,并依此认同这位作家的不同风格。杜甫几个不同阶段的诗歌,李煜、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同为写景名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陈述亲情、忠情、孝情的名篇《陈情表》、《出师表》、《祭十二郎文》等等都是比较好的资源整合。调查结果证实,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某些名篇持排斥态度,是因为他们对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对许多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感到陌生。中学阶段只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所以,我们有义务将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古典文学精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向他们展示:你们将要翻开的是一页页何等辉煌的华章!
其次,以旧促新,借助学生所懂的一切知识来解决文言文教学难题。比如古文中比较典型的“状语后置”现象,就可以借鉴英语中通常的表达形式(文言文中状语一般都放在句子的末尾,可与英语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来对照讲解;再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对于“年且九十”一句中的“且”的意义理解,可做如下教学设计: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
文中说“年且九十”,“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90岁,答案应该选A。让语文课上出现数学的影子,这种学科的交叉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趣,学习效果比我们反复的强化记忆好很多。
第三,体会文意文境。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深入品味文段的情感、意蕴和韵味。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可以要求随手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对于程度差的学生,老师可以示范性地启迪学生:“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是你的思念吗?”如此优美的文字却源于一段生涩的文言语段,学生在内心深处会感受到文言文所蕴含的的情感之美,同时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