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分析

2015-11-10 01:28陈少青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

陈少青

(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48)

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分析

陈少青

(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48)

本文以大学女生为调查对象,采集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锻炼行为、体质健康的相关数据,初步分析影响身心健康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重点探寻性别认知与体质变化的潜在规律,便于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与运动处方调节,并从心理学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导向提出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程序

1.2.1 测试法与测量工具 本研究中体育态度与行为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查对象为师范类高校的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初定被试500人。但在回收性别角色量表时由于部分被试个人信息缺失或无法识别,体质测量中部分数据不完整或空缺,致使两者无法匹配,删除无效数据后,有效的被试是408人,调查有效回收率为81.6%。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数据采用测试法,性别角色测试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Bem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此量表于2011年由中国心理学家作了本土化改编。本研究中男性量表与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和0.87,数值较高,表明测量工具科学、可靠。

1.2.2 施测与数据统计 体质数据的采集在体质测量期间进行,部分被试因身体原因缺测,补测完成的时间是2015年3~4月份,同时对数据完整的被试学生发放性别角色量,并当场回收,现场回收率97%。所有数据处理采用Excel录入,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分值运算,使用SPSS 20.0 导入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描述统计、X2检验和方差分析。

表1 性别角色类别数值范围与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根据Bem的双性化理论,性别角色反映着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它分为4个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采用CSRI-50量表通过计算个体的相应得分来判断其社会性别归属。本研究根据前人研究中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4.8 分,女性5.0 分)进行性别角色的界限划分,具体分值与特征见表1。

按照上述性别角色划分标准,将所采集的数据整理归类如表2,并和前人研究结果相对照,对比分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变化趋势。

数据表明,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比例由高到低是双性化、单性化(包括男性化和女性化)、未分化,这和以往研究结论相似。但本次调研中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每一群体的分布状态与刘电芝的全国样本差异显著,X2=80.78,df =3,p<0.001。其中,双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全国样本;女性化和未分化显著低于全国样本;男性化比例差异不显著。(表2)

研究发现,经过5年的发展(刘电芝,研究时间为2009年,成果发表时间为2011年),女生中双性化的比例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现代大学生面临的生活、学习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未分化的特征难以应对各种日益增加的挑战,而双性化的特征更能适应这种挑战,伴随着传统观念的改变,双性化越来越受到教师、家长的期许与赞赏,这种社会环境的改变最终引起青少年、大学生心理的变化,致使其性别认知趋向双性化发展。此外,在师范院校女生较多的环境里,她们要承担更多的领导班集体、组织文体活动、决策支配等分工,这些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女生性别认知的良性转变。

表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表3 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的得分分布

表4 不同性别角色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周锻炼次数)%

2.2 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态度、行为的相关性

2.2.1 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方面。本研究从性别角色的视角考察各个群体的体育态度,并最终将其与体育锻炼的结果—体质健康关联起来,以探寻在“性别角色—体育态度行为—体质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与规律。表3是从2个方面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结果,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采用勾选自评法,即学生在选项范围从“1绝对不重要”至“10非常重要”之间的10个等级上进行勾选,得到相应的1~10分。身体状态的适应性评估题目是:你认为身边同学们的健康状况能否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封闭式选项分别是:能(数据统计时按得4分)、基本能(得3分)、基本不能(得2分)、不能(得1分)。

从表4可以看出,男性化与双性化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得分高于女性化与未分化,一元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4个类别之间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不显著,事后多组比较(Post Hoc Tests)发现两两之间的重要性得分分值差异性也不显著。在身体状态对未来工作适应性的主观评估方面,整体差异性不显著,两两比较发现,男性化与女性化、双性化的得分数值差异显著(p<0.05),此项问题设置虽为对身边同学的体质健康状况评估,本质上是对自身健康的评估,直接反映的是男性化群体对自己的体质状况充满自信,认为能适应未来工作要求。

2.2.2 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行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和自身健康状况评估的差异是否会带来行为的差异?问卷调查了除体育课外,女大学生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30min以上的锻炼记为1次),结果见表4。

表4显示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每周锻炼的频次上差异显著(p<0.05),未分化个体“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比较最高,为14.1%;男性化和双性化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较高,双性化个体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为14.4%,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通常结伴而行,这个结果和社会心理学中双性化具有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呈正相关。

2.3 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

2.3.1 体质测量结果 体质测量数据采集后,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系统软件输出统计成绩,单项计算时按百分制,以描述个体的单项水平,并按原体测规定的相应系数得出总成绩。(表5)

从表5总体成绩一列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总体成绩不够理想,平均成绩处于中等(73.1±9.3),最好的身体素质是柔韧力量(83.6±14.5),即坐位体前屈,这也是各项测试中锻炼效益最高的项目,但和身体机能和整体健康水平关联较小。最差的项目为速度灵巧(63.1±18.6),即立定跳远,主要反映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数据不仅说明女大学生下肢力量普遍较差,标准差数值较大也说明数据离散程度高,个体之间下肢力量差距明显。此外,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也较差(67.1 ±19.0),仅处于及格水平。

2.3.2 二者相关性分析 将体质测量成绩进一步细分,整理归类到4个不同的群体,后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最后两行。为直观地对比分析不同群体的体测成绩变化趋势,将4个类别的体质总成绩和5个单项成绩制作成折线图,如图1。

结合表4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和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男性化和双性化成绩较高,女性化和未分化成绩较低,这个结果和各性别角色的整体特征呈现正相关。一元方差分析表明,4种类别的体测总成绩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样本量不够大,或各项分值权重不同,对总成绩的影响程度不同。

表5 不同性别角色体质测量成绩(M±SD)

图1 不同类别体侧分值折线图

各单项成绩中,与总成绩变化趋势保持相同的是柔韧力量、速度灵巧,不同的是肺活量体重、身高体重,耐力项目的成绩较为平均,各类别间差异不大。一元方差分析发现,4个类别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之间差异性边缘显著(p= 0.07),其他4项差异不显著。对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进一步作事后多组比较发现,男性化女生的成绩与其他3组成绩之间均呈显著差异(p<0.05),而在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之间差异不显著,此项成绩的标准差(±19.0)范围较大,说明个体之间差距大。肺活量是反映人体肺容积和通气功能的指标,其数值大小与年龄、身高、性别、体重、胸围及体育锻炼程度紧密相关,其与体重的比值属于机能和形态的综合评价,男性化女生该项成绩优异的可能因素在于,男性化群体对体育锻炼最为重视,锻炼频次较高,整体健康水平最佳,查看原始数据,换算之前的肺活量成绩也是最好,在体重指标没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其得分分值也较高。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对性别角色特征鲜明的部分个体观察与交流发现,男性化的女生不拘小节,更喜欢尝试,勇于接受个人项目中高难度运动技能的挑战,如田径、游泳等,展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而双性化的女生更乐于参与集体项目活动,如篮球、羽毛球、各种游戏竞赛等,在群体比赛中展现出较好的集体协作意识和群体适应水平。女性化女生主要表现为羞怯、细腻、消极,而未分化的女生则没有明显的情感态度与运动项目偏好,属于典型的“受动型”。由此推论认为,以上性别角色特征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动力差异,产生了日常体育行为的变化,进而导致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变,致使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在平均值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4 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认知、行为、结果的总体关系

由于数据的不对等关系,基于上述分析,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列举出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认知、行为、结果的总体关系。

如表6所示,男性化与双性化群体在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方差分析的结果,并未显示统一的规律性,整体差异性与两两之间的差异性交替出现,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有关,或者性别角色与态度、行为、结果的交互作用有限,不足以使其产生差异性的改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比例由高到低是双性化、单性化、未分化,每一群体的分布状态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双性化比例显著提高,女性化和未分化显著降低,男性化比例差异不显著。

3.1.2 在体育态度行为方面,男性化、双性化的得分高于女性化、未分化,但差异性不显著。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男性化与双性化、女性化之间差异显著。

3.1.3 女大学生总体体质状况不够理想,平均成绩处于中等。按性别角色归类,体质健康由好及差的顺序是: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四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但这种顺序和性别角色的外部特征呈正相关。

3.1.4 在反映体质健康的单项中,肺活量体重指数成绩在不同性别角色之间整体差异呈边缘显著,两两比较中男性化群体和其他群体呈显著差异,可能和该群体态度重视,锻炼频次较高,原始成绩中肺活量较好有关。

3.2 建 议

3.2.1 从平均值和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在女生群体中男性化个体对体育锻炼态度最为重视,行为较积极,体质状况最佳,对身体机能的预期也最为乐观。性别角色与体育认知、行为及结果之间相互关联,由此反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是存在的。

3.2.2 体质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师范院校中男性化的女生各方面表现优异,虽然女生男性化并非大力提倡,但处于大学阶段在性别角色上依然呈现未分化状态,或者纯粹的女性化状态,从未来工作状态来看,很有可能不利于从事高强度的基础教育工作,对她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也是一个不利影响。用体育锻炼的手段增强女生坚强、刚毅、果敢的一面很有必要。

3.2.3 特定群体的研究往往带有局限性,如果扩大样本量和范围,测试主体包括理、工、农、医、文、史等领域,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体质健康之间的调查结果将更为客观、科学,三者之间或许存在某种规律性。若固定对象,长期进行跟踪研究,将更能解释身心之间的作用机制和渐变过程。

[ 1 ] 刘电芝,等.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 J ].心理学报,2011,43(6):639-649.

[ 2 ] 赵俊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态度变化[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4):98-100.

G83

A

1674-151X(2015)11-058-04

2015-10-14

北京市社科项目“北京市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策略研究”(编号:14JYB034)。

陈少青(1980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

猜你喜欢
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