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娜
实效性是课堂教育的一个恒久的主题。实效性是指课堂教学取得的实际效果和学习效率,它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效益是其核心问题。而品德课程的教学有无效益就体现在通过学习学生是否能用课中所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并能融入当今社会,参与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我以“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实施以来,生活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活德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全面超越了知性德育。生活德育和生活建立联系,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鲜活的生活事件和故事,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
当下,作为德育教师应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角色,转变教育理念,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将德育教育寓于生活教育中,使学生乐于学习,有具体的学习体会,形成生活化的品德意识。
二、活动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以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购物为活动的主线索,以评议、讨论、情景表演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模拟中体验道德规范的作用,从具体的生活中习得道德规范。
三、关注社会,让课堂源于生活
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不应使学生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小课堂,还要拓展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比如,《探索古遗迹》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我国的国宝》的第二个话题,教材给我们提供了长城、兵马俑、大足石刻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从科学、历史、艺术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课前,教师发现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大多数是从书本上、电视里得到的信息,这些知识是零碎的,感受是浅显的。
因此,在教学中,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来给我们谈谈。这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下子拉近了自己与古遗迹的距离。然后通过介绍长城获得的两项吉尼斯世界之最,引发学生主动探究长城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既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分析,又能相互交流搜集的资料,对长城的感受也不仅仅停留在雄伟壮观上了,而是升华到了“情”,有对劳动人民付出血汗的同情,有对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钦佩之情,也有一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四、利用资源,让课堂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促进儿童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其一贯的目标。因此,对于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开发好、利用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多姿多彩。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到商店、医院、超市、居民点等地方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工作是怎样为人们服务的?学生通过深入地接触社会,使学生对不同职业有不同分工有全面认识。
学生在广泛接触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好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道德规范的履行。
五、重视评价,让课堂指导生活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在教学评价时教师不只要关心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应全面运用教学评价手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了解学生所思所感,给学生以公正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善于正面引导激励,防止负面批评打击,给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不足,逐渐改正自身缺点,不断取得进步。
在品德课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要努力做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自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社会。
同时我也感到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教学的生活化挖掘尚处于不够深入的层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