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和写生对山水画学习的重要性

2015-11-09 12:07姜健
青春岁月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临摹写生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画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摹和写生,通过临摹和写生对中国山水在创作,是山水画历代创作必须要有的过程。本文着重从临摹和写生来阐述山水画的学习。

【关键词】临摹;写生;山水画学习

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大概分为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部分,其中临摹和写生在山水画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对于初学山水画来说,临摹和写生是我们学习中国山水画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山水画的临摹

首先,临摹是学习走路的阶段以及学习古人技法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在临摹古人作品的过程中,更容易剖析他们的心迹,把握画家的情感,获取更加深层次的营养。这就需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不可急燥,静下心来去感受古人的心迹和笔墨技法,然后为我所用。临摹一般按照明、宋、清、元、唐的顺序临摹各朝代名家的摹本,习各朝代不同的画风,集古人之大成。临摹之前要学会读画,就如饮茶,只有慢慢品味才能品出茶的味道。读画,就如读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只有知晓作者来历,才能获取更深层次的内涵,认识文章或诗词的内容以及画题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例如:龚贤,当我们想要去临摹他的作品时,除了学习他的绘画技法之外更要了解他的为人治学之道,因为他的经历以及他对世态的忧患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龚贤曾经历过因社稷更替导致的战乱频起的苦难,他亲眼目睹过师友政治壁垒间的尖锐斗争,经历了“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的家境变迁,过着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的生活,最终在清凉山下一个僻静的地方建茅庐隐居起来,但是他有理想有抱负,在山水画中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他关心民族复兴的同时,还以描绘祖国山河之美来抒发和寄托爱国情怀,龚贤醉心于画,凭借山川来显示个人的情怀、性格、志向、理想……并逐渐自成一派,卓然自立。所以治学如做人,画品如人品,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画品自然越高,如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等大师都是很典型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知,中国传统山水画学习的过程中有“十日一水,五日一山”的说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不急不燥,耐心揣摸,反复临习不厌其烦,不可贪多求快。临摹目的是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的将古人的技法、笔墨再现演译,然后将这些技法、笔墨的运用精熟于心,从而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因此,只有临摹时静心、沉气,才能通古,才能真正体会到前人笔墨的精妙以及意境的幽深,并从中获取营养。

二、山水画的写生

写生是山水画专业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在山水画基本功中,临摹是学习古人技法,写生是个人创作的前提,因此有人也把写生本领看作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师造化”即走进大自然写生是历代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五代的董源、巨然描绘江南山水。荆浩、关仝画关陕一带的高山峻岭,宋代的范宽、郭熙描绘终南、太华一带的高原景色,米家父子画雨景山水,李成画平远寒林等等,他们都是深入自然,经过长期的自然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各朝各代的山水大家的独特创造,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的。明代画家王履道出了对山水画艺术的理解,他擅长表现华山景色并作《华山序》,“师心,师目,目师华山”可谓是至理名言。

明清以后,中国画坛以四王为代表的仿古画风盛行,“四王”代表当时正统,专门从事负责模仿,从不走出画室,完全脱离生活写生,倡导学习古人绘画。因此,“四王”把中国画推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极端。以清“四僧”为代表的写生派,不拘一格的独特性格,饱游名山大川,以山川为师,石涛更是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推动了当时画坛的革新,并对近现代山水画的绘画影响极其深远,近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等无不受其影响。

建国后,新美术发展受左的思潮影响,这一时期国画是不景气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受到制约,认为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生活,不能为人民服务,当时国画界有些老画家也很少到生活中去,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思想保守甚至不求改进,缺少反映新时代的能力,即使勉强画一些新题材的山水画,也是换汤不换药,极度缺乏感染人的力量。在当时,李可染先生就主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中国画优秀的技法技巧,另一方面我们要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于1954年与张汀,罗铭先生开始结伴旅行写生,并且创作了大量山水画佳作,作品中洋溢着新时代精神。李可染,张仃,罗铭在1954年举办了水墨山水画展,之后的数年间可染先生又进行了多次外出写生,足迹走遍大江南北,遍及大半个中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形式,形成了李可染山水艺术特色。从可染先生我们可以得知自古山水画艺术的每一次创新与突破,都是艺术家从生活中吸取的营养,然后把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之前,大量的写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的过程。在山水画诸多的基本功训练中,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前提。由此可见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于学习传统得到的绘画技法相对应的是古画论和历代伟大画家的实践都证明了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唐代王维提出:“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宋代范宽提出:“写松万本始得其真。”清代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现代画家齐白石在题画诗中说,造化天工熟写真,死拘皴法失形神。”黄宾虹说:“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这些看法都在告诉我们学习山水画的正确方法只有走进大自然进行实地写生。在写生中才能把“师古人”学来的技法与“师造化”得来的切身感受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才能推动山水画的繁荣昌盛。要想认清传统山水画流传下来的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有生命力的,哪些已不完全适用或者根本用不上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艺术学生中把“源”和“流”衔接起来,使学到的古人传统得到印证和检验。这样我们就能学到传统山水画的一些好绘画规律,看清一些弊端,进而发现新的规律,积累新的绘画感受,得其所长,补其所短,以达到在艺术上的变革与创新。在山水画写生中我们可以把造型能力的训练,自然规律的研究,传统技法的消化,专业工具的运用统统揉在一起,也可以把研究生活,消化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写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作法。所以说,写生是山水画基本功训练的关键一环。

三、临摹与写生,相辅相成

古人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师古人,再师造化,最终当以心为师”。董其昌曾说学中国山水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根据古人学习山水画方法的经验总结,中国画现代教育也基本上按照这一学习思路,现在中过各大美术院校对于中国画的教学思路就是:先临摹、次写生、再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和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学好中国山水画的前提是首先要先向古人学习,然后在走向自然,进而进行山水画的创作。临摹和写生是学好山水画的必备前提。

【参考文献】

[1] 许艳凤. 论中国山水画写生[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4).

[2] 王 晨. 传承与创新——从黄宾虹山水写生谈起[D]. 郑州大学, 2011,(3).

[3] 王敏华. 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写生观探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0,(4).

[4] 赵维娜. 山水画创作浅谈[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5).

【作者简介】

姜健,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临摹写生
浅议中学美术引入室外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注重创意优化美术写生教学探究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
一种临摹用的红外描线笔设计
试论美术教学中的临摹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