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态的文字灵动起来

2015-11-09 08:26郭磊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王勃言语文体

郭磊

“文本”是静态的文字。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使静态的文字灵动起来。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史铁生说:“皈依文本是一种心情,是一种行走的姿态。”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徜徉在文本言语之途,去倾听言语细微的声响,启发学生于平静中见波澜,在平淡处悟深意,那么,学生的精神触角就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

一、关注文体,汲取文本言语的动力

有人说,文体是最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种文体,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等,每一种不同的文体作品,在结构、语言、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文体教学的重点,亦有其基本的规律。抒情性散文,重在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欣赏作者表达情感的具体方法,品味积累优美的文本文字;说理性文章,重在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分析说理的内在逻辑和论证结构,学习说理的基本方法;小说,重在把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揣摩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感悟精妙的言语表达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彰显文体意识,立足文体特点,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的魅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文体特征极其明显,深入挖掘,里面不仅有富于灵异的故事情节,还涉及民间文学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为经,以感受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言语形式为纬,经纬交织,建构起一种扎实有效的民间故事教学课堂模式。学生借助重点词句,展开合理想象,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复述,在领悟民间故事的言语特色中复述,学习不再是平面化的过程,变得有层次、有阶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领略到了中国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汲取了营养,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披文入境,感受文本言语的活力

语文教学是文化的传承。黄永玉教授写的《凭自己的高兴读书》一文中有几句话颇耐人寻味:“一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可见,语文教师研读文本时消化的“胃”就是自身厚实的文化底蕴。教师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时才能更有底气,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时才能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27年,这位旷世奇才留下的文字却令人惊叹。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滕王阁序》中的一段“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贴着语言的丛林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既让学生对王勃——这位少年奇才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拓展了学生赏析千古名句的知识背景。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4个字中充斥着言意象,充斥着王勃独特的情思,充斥着情与景的融合。“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的江边秋景再现了诗句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披文、入情、入境,学生透过语言如临其境,读懂了课文,读懂了少年王勃,读懂了千古名句的言意象。再通过表演读、配乐读、个别读、引读、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适时抒情,学生沉浸在诵读的世界里,情感最细致地表现在了声音上,真正领悟了千古名句的神韵美,得到了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三、见微知著,品味文本言语的魅力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也就是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时候,不能忽视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关键字词背后的意蕴和味道。“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有人把这种“生动的对象”称之为“情眼”,它是作者构思的焦点。教学中,如果能找准文章的“情眼”,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雨后》是冰心写的一首儿童诗,字里行间体现着雨后孩子们的快乐。以“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作为教学切入口,让学生带着“快乐在( )”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初读后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怎样写”上,学生很快发现“快乐”蕴藏在诗里的每一处细节中: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的动作描写,小妹妹“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的心理描写……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无不凸显孩子们的快乐,真可谓“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潜心会文,悉心揣摩文中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快乐”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厚。这无疑对学生的习作也起到铺垫的作用,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了作文时如果能加入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平淡无奇的文章就能成为一篇妙趣横生的佳作。

四、捕捉规律,拓展文本言语的张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言语表达的规律,恰当放慢教学的步伐,通过读写结合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也能够让文本描绘的意境更深远。依托文本的读写结合形式是多样的:文本言语的空白点补写,表达方法的习得点仿写,学习能力的增长点改写,学生情感的延伸点续写……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去思考,去联想,去发挥,用自己积累的语言,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尽情地对文本进行模仿、运用、再创造。教学《灰椋鸟》一文时,坐下来静静翻阅资料,细细研读文本,文中的“观察”“观赏”这两个词不禁跃入眼帘。众所周知,观察是创作的源泉。没有观察,难以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有观察无联想,也难以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只有在观察中加入自身的情感,才会获得丰富生动的素材,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作者翘首静观灰椋鸟归林,在观察中找到了思维的起点,目随景而动,心因景而静。从“观察”到“观赏”看似普通的两个动作,揭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在体悟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点燃学生的感知与联想,想象鸟儿落下飞起的热烈场面,运用分号进行“这几只落在枝头上,       ;那几只扑棱棱地飞起来,       ”句式练习。学生通其声,感其情,进一步体悟到文本言语表达的妙处,感受到鸟儿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应触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猎奇心理,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文本言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静态的文字变得灵动起来。

猜你喜欢
王勃言语文体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蜀中九日
另类文体巧谋篇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一字千金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