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
我们的心其实一直是有感应的,就好像一面鼓,一敲就会有声音,随敲随响,不敲不响。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随感随应,不感回归平静。孩子的心应该是玲珑的、灵动的、鲜活的,使之玲珑、灵动、鲜活起来的,则非“班本课程”莫属了。务实的课程领导力与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积累—回放—交流—抒写”这四个简简单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策略却实实在在地指向了学生的言语表现与习作能力。班本习作的课程领导力并不需要“降服其心”,更应该让学生的心智活跃起来,让智慧如泉水般从学生的心里涌出来。
班本习作的“积累—回放—交流—抒写”课程领导力策略是指习作教学中积累、回放、交流、抒写的过程;是从外部到内部、从无序到有序,逐层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多维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修正、完善、丰富、提高的过程。
一、积累:储备初次体验
指导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习作的重要途径。班本习作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1.生活原汁——身临其境拓视野
角色体验是体验活动中最普遍的形式。让学生以自己或他人的身份、视角进入设定的事件和情境中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心中,引发情感冲动,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规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最终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体验父母的辛劳;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及自信心,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证明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友谊,体验关心,学会爱与被爱,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职责”,把当一天老师、职工作为扮演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职责”,把当一天工人、农民、交警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学会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2.阅读经典——咬文嚼字品文化
阅读经典就是指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咀嚼,不能满足于粗枝大叶的扫描,走马观花的掠影,而是要“设身处地的投入”,即“入乎其内”,要把自己摆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要“在一刹那间与这个人物打成一片”“唯有与人物打成一片,才会使我得到绝对”。如推荐《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稻草人》《童年》等,让他们从小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书中曲折的情节、朴实自然的语言里找到读书的乐趣。还应鼓励学生声像阅读,多观看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如《大风车》《动物世界》《上下五千年》《蓝皮鼠与大脸猫》等,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
无论读什么,无论看什么,都要引导学生专注的品质。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时,一段文字,一个字句,一个画面,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或是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的回味,这一切,都在提升他的阅读品位。
二、回放:激活直接体验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他们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为他们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设置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写作欲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回想追忆——思绪万千呈表象
当学生时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的原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小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句带有暗示性质的话语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作文的欲望。当然,这里的置身生活,并不是说非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不可,有时候可以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唤醒学生的“原型”体验。
2.模拟表演——惟妙惟肖现情境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再现,形象地反映事物特点的方法。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极易分散,在活动过程中往往是倾情投入,忘乎所以,因此,他们的体验大多是肤浅的,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深化。此时,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学生回放活动情景,回忆体验活动中的全过程,感受、体会、捕捉闪光耀眼的过程,使体验变得更真切、更细致。
三、交流:表达认同体验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能在口语交际上下工夫,习作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但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可见,写作是在交流互动中进行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但它毕竟还是零碎的、块状的,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1.见闻描述——侃侃而谈忆亲历
单项描述即让学生描述事情的经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完整。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描述时面向全体,不拘一格。练习要人人参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分别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努力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同时将观察的过程人为地放大,如慢镜头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用一双慧眼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课堂上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体验过程。因为占有了大量的鲜活的写作素材,同时加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习作就能言之有物。交流时,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课堂引向精彩。
2.情感描述——水乳交融享智慧
整合描述即在单项描述的基础上适当穿插自己的所感所想,精选闪光耀眼的过程收获,尽量做到具体形象,并在多方位的言语描述中进行即兴评议。学生的交流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常写些“大路货”“公式化”的材料。因此,必须十分强调素材的加工。
对于习作教学而言,说是写的前奏,是从体验到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打通从说到写的通道是:诉真情。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诉自己想诉的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增强其表达欲望,课堂情趣盎然。
在《给灾区孩子的信》的教学中,联系在学校举行的“情系灾区募捐活动”中的感人事件,引导孩子回忆当时目睹的感人情境,说说自己心里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舒缓的配乐声中,从回忆募捐活动,到募捐感受的分享,再到灾区孩子经历与自己经历的比较,这个反思观察环节经历了从描述性反思到理解性反思的过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群体交流中,不断深化个体的体验。体验活动后,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口头表达为主,对活动的感受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悉心听取他人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同学的想法相互撞击,产生思想的火花。同时,提出要求:能否像电影电视一样,把生活画面具体、细腻地展现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描写。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学生的思维变单一为发散,变平面为立体,变一元为多元。
四、抒写:升华反思体验
任何一个人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现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习作育人的效果。
1.内心感受——行云流水涌真情
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化的形式,情感本身是一种力量。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乏味的语言只能表达乏味的情感——即使你此时心潮澎湃。因此,在体验式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
2.个性语言——匠心独运秀自我
班本习作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吻合,作为外化的言语形式也应具备写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情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最能展示个性的话。
当下,“群性话语”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心灵,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话语”中得不到表达。学生的体验是多元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粗放的,或许是直率的,或许是细腻柔顺的……因此,要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肆意地流淌。同时,倡导个性化言语,还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真我的风采。
“文章千古事”,实践证明,班本习作只要重视学生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体验学习”的作用,不断优化习作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相信:当你把教育想象为“教育”本来的样子时,你就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诗意和创造的热情,需要我们自己去点燃,去绽放,这样才有可能与“真正的教育”相遇!这确实需要我们务实的课程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