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
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现在的学生总给我们一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感觉。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有时脱离了实际生活,仅仅去关注课堂与考试,这其实教育的一种缺失。下面是我在一次常见问题中的尝试,这给了我以很大的启迪。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和不少教师一样,都有学生作业的很难及时交上的苦恼。不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早自习之前必须上交作业。我们理解教师的做法:及时批改家庭作业能够在课前掌握学生前一天知识的学习情况,这样就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策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学生的作业抄袭现象。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引发了很多矛盾:部分学生要负责打扫卫生或者早读领读等工作,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存在忘记或者主观故意不交的现象,这就给课代表检查作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在早读开始后,仍然有不少班级的课代表在走道中来回走动,大声催交作业,严重影响了早读的秩序和效果。
我所带的班级也有以上现象,我曾试过不少方法,都没能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出于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我专门抽出时间和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何能够尽快地上交数学家庭作业。这时,有一个同学的建议是:将各组同学根据座位进行坐标定位,并将坐标写在练习册上,这样课代表通过检查就能很快知道作业没交学生的情况,提高作业检查效率。大家都认为这个做法非常有新意,但也有同学也提出了质疑:首先,学生的座位是按一定规律进行周期性调换的,所以每个同学的座位坐标并不固定;其次,坐标写在练习册的上面所起的效果和姓名有些重叠,课代表检查并不方便。
从目的来讲,这次的教育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不过,学生的回答却给了我超出预期的惊喜。我过去总把学生当作不懂事的孩子,事实证明,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也许不够成熟,但他们敢于思考也敢于质疑。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应该作出调整了。
我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鼓励,根据他们给我的启发,加上自己的思考,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改进作业收交的模式:
1.购买同样大小的标签纸,每人一张,都贴在书脊的相同地方。
2.根据学生的座位将他们分为A、B、C、D、E、F、G、H八个大组,每一组按照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确定坐标。如A组第一个同学就是A1,C组第四位同学就是C4等等。
3.让学生将座位编号填写在书脊位置的标签上,然后将每个人座位编号及所对应的姓名汇总至课代表处。
4.对学生提出要求,每天一到学校就将作业交至每组第一排同学处,第一排同学只需根据书脊标签上的编号将作业按顺序排列,课代表在收作业的时候就能很快查出没交作业的同学。
5.课代表将作业缺少的人名单附在作业中,一起交到教师办公室。
当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都显得兴致勃勃。因为这一举措源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学生非常愿意尝试。在第一次实行过程中,全班大部分作业都迅速上交,而个别没有交的同学也很快被课代表查清,并附上了名单。当作业被送到我办公室时,早自习还没有开始。在没有教师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还是第一次。
在当天的课堂上,我对大家的良好表现进行了表扬。在随后的几天内,一切都按预期进行。
然而在第二周开始之后,却出现了新的状况,作业再次没能及时收齐。通过了解,我发现是因为班主任调整了座位,这就导致了这次的作业不能再按前一周的模式继续进行。而每周座位的调整都会进行,我们每周重新确定编号并不现实。
不过,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大胆地将这一问题交给了学生去讨论,并期待着他们能够给我更多的惊喜。果然有一个同学提出建议,由于座位是根据小组进行调换,我们可以将每组交作业的地方进行规定:从左至右一至八列的第一排固定为从A到H组交作业位置。这样,不论学生的座位进行怎样的调整,都不会影响到作业的收交情况了。他的这条建议赢得了同学钦佩的目光和掌声。
在我为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赞叹不已时,还有同学提出了新的质疑:这样每组的同学和所交的作业就不对应了,要想检查清楚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我发现当新的问题出现时,学生并未气馁和胆怯,主要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引导和鼓励,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不惧失败,不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大胆创新和实践,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在这时,作业能否及时交上在我心目中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我相信他们会有更加完美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天,在我的QQ中,有学生上传了一份编辑好的表格,里面的项目有姓名对应着编号(学生设计的表格附于后)。我将它打印出来交给了课代表,从此之后作业收交的情况一目了然。
不久,我对课堂作业和周考试卷也作了相应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作业习惯得到了规范。更可喜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也不同以往,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这次的成功的尝试,我将这一成果在我所带的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推广,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将问题下放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身上隐藏着的潜力。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的传授和方法技能的训练,还应该包括对质疑思维的引导,对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总有一天要离开学校走入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要走入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知行合一。”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标。
当学生不将目光与思维局限于课本和眼前时,我相信他们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