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材料逻辑分析方法探寻

2015-11-08 13:57:15黄荔涵
新课程·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议论文

黄荔涵

摘 要: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写作没有章法,论证过程没有层次,说理缺乏逻辑,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对此也往往束手无策,认为写作在于天赋,于是放任自流,使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难以提升。议论文写作指导贵在有法可循,用模式将逻辑思维的方法程式化,让学生在作文入格阶段有规矩可循,有模式可操作。将材料逻辑分析归纳为五种方法,分别从概念诠释、适用范围、逻辑步骤、优文示例等方面加以详尽阐释。

关键词:议论文;逻辑步骤;方法规矩;模式操作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最常见的文体是议论文,但要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并不容易,究其根本,难在思维。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就要一步步、一层层抽丝剥茧地阐述,而这种清晰的理性思维,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在备考中,议论文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了。而思维训练又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法。王鼎钧在《讲理》中说:“我觉得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论说的理性大于感性,便于技术化,初学写作,从技术化中得到的帮助快,从笼统欣赏中得到的帮助慢。”

无独有偶,浙江省特级教师任富强在《议论文写作新策略》中也写道:“我相信,议论文写作教学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我相信,尽量从思考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思考分析的模型,学生一定能够达到我们要求的写作目标,甚至超越我们的预期。”

近几年的考试中,材料作文居多,许多学生因为缺乏逻辑分析材料的思维方法,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充分发掘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离题悲剧或陷入言之无序、不知所云的表述尴尬之境,最终与作文高分擦肩而过。笔者在做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高中作文讲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的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在讲评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研究成果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给考生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材料逻辑分析的方法。

一、概念界定法

(一)适用范围

材料中包含造成事理矛盾的显性或隐性的、与惯常理解有区别的或是内涵复杂的关键信息(可以是材料中的关键词,也可以是通过理解得出的关键短语)。

(二)三种界定法

1.内涵界定法

(1)概念诠释:从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材料分析中抓住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概念,用界定概念内涵的方法去分析材料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逻辑句式: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是……是……

(3)优文示例:

究其本源,是他们对有用与无用的理解不同罢了。

为何世人会认为顾颉刚所从事的研究没有用处?而顾颉刚又为何对这样无用的事情孜孜以求?

世人之有用,是基于个人的功利得失的判断,而顾颉刚行为的无用并非没有价值,而是一种基于个体责任,不计较现实名利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为社会文明进步而献身的担当。这样的学术研究赢得刘半农的赞誉也在情理之中。

2.外延界定法

(1)概念诠释:从概念的外延进行界定,在材料分析中抓住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概念,用界定概念外延的方法分析材料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逻辑格式:是某人的某一特征,是某人的某一品质等等。

(3)优文示例:

那么,何为慎独呢?

慎独是杨震面临重金贿礼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气度;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信念;更是季羡林面对国宝称号时坚决婉拒的清高。

这样的慎独才是真正的表里如一,不自欺。

3.综合运用法

(1)概念诠释:结合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在材料分析中抓住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概念,通过界定概念内涵与外延去分析材料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逻辑格式:不是谁的……也不是谁的……而是……而

是……

(3)优文示例:

为何康德呼吁世人以睡眠来缓解生命之辛劳?或许众人会质疑睡眠是慵懒者拒绝奋斗的借口,是让自身处于贪图安逸的自慰。然而这是人们错将惰性等同于智者静看世象的睡眠,这无疑是混淆概念的典型。

当生命陷于辛劳之中,智者的睡眠是高洁隐士放下世俗功利得失、超然物外的淡泊;是圣人处于污浊时代,却仍然保持操守的澄澈;是雅士在浮躁狂妄世风下依然追求平淡的宁静。一如庄周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追因溯源法

(一)概念诠释

“追因溯源”就是一种因果思维法。

“因果分析”是对某种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的逻辑关系的分解、呈示,即解剖、追问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操作过程。

一般先列举某些现象,然后深入论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揭示这些现象的实质,再由表及里地推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果分析”可以分解为: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等。

(二)适用范围

材料内容是一种客观事实,或是一种矛盾结果等等。

(三)方法指导

围绕材料呈现的事实或矛盾结果,追问产生的原因,看清问题的本质,并运用假设、对比、类比等方法,突出原因的重要性,为得出观点提供最充分的说理依据。

(四)逻辑步骤

(1)为什么……(结果或矛盾的表面)(2)又是什么……(结果或矛盾的实质)(3)那是因为……(造成结果或矛盾的原因)(4)试想……(从事实反面进行假设,或假设上述原因出现在另一普遍性的领域)(5)那么……(推论可能产生的后果或好的结果)

(五)优文示例

为什么人们一提到空谷,就想到悬崖峭壁与桥梁栈道?又是什么让人们无法联想到别的方法或事物?也许是(那是因为)人们总习惯基于自己原有的认知以及惯常的思维,去评价判断外部事物,也正是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使他们无法突破自身局限的束囿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于是,主观武断、狭隘偏激就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试想,若在今日瞬息变化的时代中,整个社会死守标签化的思维,那么,创新型的未来又从何谈起?

三、现实分析法

(一)适用范围

寓言式材料或现实性强的事实性材料等。

(二)方法指导

围绕材料呈现的寓言或事实,结合其中事理,联系现实中存在的事理相同的现象进行原因及危害分析。

(三)逻辑步骤

(1)根据论题需要,以因果、假设等方式引述材料,为联系现实现象张本。(2)以物喻人,联系现实存在的类似现象。(3)结合材料事理分析现实现象的原因,以及推论可能的后果。(4)突出材料事理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四)优文示例

立于枝头的鸟若是依赖于树枝,待其折断之时,鸟纵然有双翅,也难免坠落。鸟如此,人亦然。恃物与恃人伴随着人天生的惰性而形成。诚然,凭借着外物,人往往能获得一时的安逸,然而当这种安逸深入骨髓时,对外物的依赖便由暂时转化为惯性。一旦失去所依赖之物,人们往往慌不择路,更遑论自恃了。

但是自恃并不意味着舍弃外物的帮助,一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外物达成目标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事半功倍的良策。但是当其变为习惯性依赖时,人的自主能力就将逐渐衰退,当人的自主能力逐渐衰退,人将以何物来自恃,又将何以立于世?

四、让步追本法

(一)适用范围

适合各种论题内涵丰富的材料。

(二)方法指导

围绕审题得出的论题,从概念严密的角度出发,先让步指出论题不足的一面,进而再提出论题有价值的内涵。

(三)逻辑步骤

(1)根据论题需要,以因果、假设等方式,或陈述,或质疑地引述材料,引出对论题的思考。(2)以“诚然”“的确”等让步词语指出论题的不足。(3)以“但是”“然而”等转折词语指出论题的积极价值内涵。

(四)优文示例

正因为相信自己的翅膀,鸟儿才能够在随时将要断裂的树枝上面安之若素。

然而,反观现今世界,无数世人却将全部赌注押在虚无缥缈的树枝上。诚然,树枝作为人类外界的依凭,是个体为人处世的必需之物。所谓无所待而行终究过于理想化。然而,过分依凭外物,则是无原则的寄生行为。正如梭罗所言:“人类已经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善假于物的人,若是沦为工具的寄生虫,失去独立的人格意志,于个人而言,其作为人类的高贵性将被抹杀殆尽,于社会而言,其前进的方向终究会是虚无的深渊。

因此,倘若尚存一丝对自我价值的探求,就应当放弃对外物的过分依赖,而寄信于自我的翅膀。唯有如此,方能立于世界潮流中傲然前行。

五、驳论法

(一)概念诠释

在论证中对于文章作者所持论点相反(或相对立)的看法、观点,先加以批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肯定的论点。破与立也是一对矛盾范畴,破的是“谬误”范畴,立的是“真理”范畴。

(二)适用范围

材料呈现两种完全相反的认识或思想观念。

(三)方法指导

破立之间的内容应该具有内在联系,运用“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立”,因此在论证中,必须在“破”时就要照应到“立”,不可只是一“破”到底,而忘了“立”。破立结合,立中有破,破中有立。

(四)优文示例

于视听而言,道听途说之危害已路人皆知,世人更习惯于相信自己的眼睛。

诚然,在认知的世界里,眼之所见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更是作为我们判断推理的利器,人类学泰斗博厄斯就曾说:“眼睛是内心的索引。”

然而,个体认知能力先天就存在局限,相同的表象在不同的个体中甚至会产生迥异的判断。特别是世像混入诡谲人心时,目之所遇就绝非其表象那么真实可靠了。

当伟大科学家爱迪生都拒绝接受交流电时;当地方官吏为博政绩而修遮羞墙时,我们还能如此坚信所见即真吗?

在人心异化,眼之所见甚至已成最大欺骗的现世,若仍存一丝对真相的敬畏之心,或许不迷信于眼睛,多存一些理性辨别,也许会让热爱真理的人们看到更澄澈的世界。

孙绍振教授在《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中说:“以层层具体分析达到结论,可以说是议论文活的灵魂。”而这“层层具体分析”用的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只有分析有层次,能入理,议论文才有写作的价值。马正平教授在《高等写作思维学训练教程》中说:“写作即思维模式操作”,思维模式操作在训练中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也曾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循规蹈矩的模式训练,必能使初学者尽快入格,然后再图升格,最后融会贯通,以求出格。王鼎钧在《讲理》中说:“技术化好比一杯即溶咖啡,及时解渴,也可以看作艺术化之前的一个步骤。”所以,不要鄙视模式及方法训练,无方法、无模式的训练,就如同不拜师而闭门盲目练拳,即使练得勤,练得苦,也终不得要领,拳技难以精进。让我们谨记梁启超先生在《作文入门》中的告诫:“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以务实的作风教授议论文写作,让逻辑分析事理的方法根植于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土壤中,以期开出丰硕的写作之花。

参考文献:

[1]王鼎均.讲理[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09.

[2]任富强.议论文写作新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3.

[3]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J].语文建设,2012(09).

[4]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学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7.

猜你喜欢
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阐释合理,全面准确——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好头一半文——议论文开头之四法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议论文逻辑关系不严谨的有效对策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16
议论文如何往纵深处发展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3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