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法配合合谷刺法治疗棘间韧带损伤疗效观察

2015-11-08 09:06周立武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棘突压痛韧带

周立武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200)

棘间韧带损伤为临床常见病,笔者应用《内经》中的齐刺法配合合谷刺法治疗本病,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共接诊门诊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中治疗组脱落1例。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1]

①患者常有急性扭伤或长期慢性劳损史;②临床表现为脊柱正中某一点疼痛,胸、腰部后伸时疼痛加剧,可有功能受限;③检查可见病变节段棘突间压痛;④X线摄片无异常表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棘间韧带损伤诊断标准者;②征询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自发病后至就诊前未接受任何治疗者。

1.4 脱落病例处理

①接受治疗不连续者或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又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②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脱落病例按剔除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拟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取阿是穴(棘突之间压痛点为第1治疗点,在第1治疗点左右各1 cm处为第2、3治疗点)。采用0.35 mm×40 mm针灸针,针尖向上斜刺,针胸部时针体与皮肤呈 40°~60°角刺入腧穴;针腰部时针体与皮肤呈 60°~70°角刺入腧穴;针 L5-S1处时,针体与皮肤呈 70°~80°角刺入腧穴,针体穿过棘上韧带,刺入两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内;采用提插手法,得气后,将针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得气后,留针 25 min。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2.2 对照组

采用口服萘丁美酮胶囊,每次1 g,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将症状与体征量化分级,进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情况。症状以疼痛为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痛。

体征以脊柱前屈、后伸、侧屈、翻身、压痛为观察指标,没有困难为0分,轻微为1分,中等为2分,非常为3分,极端为4分。

记录每例患者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并由此计算治疗后功能改善率,进而对临床疗效做出评价。

治疗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3.2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改善率≥90%。

显效:治疗改善率为75%~89%。

有效:治疗改善率为50%~74%。

无效:治疗改善率<5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改善率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由表 2可见,两组治疗后症状与体征量化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 t=43.304,对照组t=24.251,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的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更佳。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9 24.62±3.72 3.78±3.451)2)对照组 60 25.92±4.67 6.68±5.041)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经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Z=﹣3.2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棘间韧带损伤属中医学“筋痹”范畴。棘间韧带是连接两个棘突之间的腱性组织,由三层纤维组成,其纤维之间交叉排列,脊柱的屈、伸动作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造成棘间韧带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磨擦、牵拉和挤压。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作用是与棘间韧带一起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位于浅层,棘间韧带位于深层,损伤后临床表现既有相同的症状,又有所区别。棘上韧带损伤时压痛浅,脊柱前屈受限明显;棘间韧带损伤时压痛深,脊柱后伸受限明显。韧带与肌肉不同,没有自发的收缩性[2],因此,急性扭伤或长时间姿势不当等因素都易引起棘间韧带的损伤,致使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在胸部,由于坐姿等因素,病变部位多在T5-9处。在腰骶部,由于 L5-S1之间无棘上韧带,并且腰骶关节处活动大承重大,因此在腰骶部,L5-S1处棘间韧带损伤的几率最大。棘上韧带损伤多单独出现,可以不伴有棘间韧带损伤;而棘间韧带损伤则多伴有棘上韧带损伤;单纯棘间韧带损伤仅限于L5-S1处。棘间韧带有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造成严重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脊柱后伸、旋转和翻身时疼痛加重。医师检查时在病变部位的上下2个棘突间有明显压痛。由于损伤的韧带处于2个棘突之间,部位深,范围小,应用常规针刺法难以奏效。《灵枢·官针》中“齐刺”法,适用于治疗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深的痹证[3-5]。而且在针刺时,针体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内,直达病所。针体在韧带内行提插手法,针刺的刺激量大,治疗针对性强,具有明显的通经止痛作用。在选穴上取阿是穴,以调节局部经气,舒筋通络作用强[6-9]。但是体表确定的阿是穴有时与体内实际病损组织存在偏差[10],三针齐下,同时配合“合谷刺”针刺手法,扩大了治疗的范围,有效避免了针刺不准病所的弊端。现代研究表明,当针刺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由同一神经传入中枢时,针信号就可以抑制痛信号的上传。当我们用针针刺阿是穴时,就可发生同神经镇痛作用[11]。

对照组所用药物主要用于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扭伤、挫伤性疾病,止痛效果较好,对于消肿散瘀和缓解肌肉紧张痉挛效果较差。

[1]黄开斌,都兴林.脊柱系统疾病学(下册)[M].香港:世界医药出版社, 2004:243.

[2]李新伟,邵晓梅,谭克平.天应穴浮针刺与温针灸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4):309-312.

[3]高长远,盛冬梅.齐刺豆提法刍议及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1998,6(5):6-7.

[4]聂宇,樊帆,刘修华,等.温针齐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87-89.

[5]嘉士健,廖剑坤,嘉雁苓,等.电针齐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4,(12):989-991.

[6]郭之平.齐刺加拔罐出血治疗项背肌筋膜炎 38例[J].中国针灸,2013,33(3):267-268.

[7]欧阳嫦娟.阿是穴齐刺配合贴敷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5.

[8]卢智,陈华,胡方梅.毫针齐刺阿是穴结合青龙摆尾法治疗腰 3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 1778-1779.

[9]郑方莉.齐刺阿是穴加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87.

[10]刘建民,田文海,田建刚,等.新九针圆利针与芒针齐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5):422-424.

[11]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0.

猜你喜欢
棘突压痛韧带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棘突分叉变异1例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搓腰
——壮肾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棘突捶正法治疗脊柱病经验
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