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水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近二十年的时间内,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的研究结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马全艳(2011)以SCL-90表为工具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1]的结果表明,高校教师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且明显高于全国成人常模;钞雪林(2005)同样以SCL-90表为工具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2],结果显示:与全国常模比较,高校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比一般人群好,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类似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还有很多。余水(2013)[3]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对研究工具的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二是问卷编制与心理测量结果解释的规范性;三是基于心理健康表层具体行为表现的研究开展较多,而针对心理健康深层次的本质特征研究较少。检索文献,我们容易发现,以往的心理健康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外在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反而忽视了健康的内在因素、群体心理健康的共同性、心理健康的发展性等。基于此,本研究从内部的心理健康素质出发,重点研究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特别是探讨不同民族教师心理健康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关注心理健康的普适性,最终探寻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是为本研究的根本目的。
随机抽取贵州省7所大学269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24岁至56岁,平均年龄34.5岁;男性108人,女性160人;汉族67人,苗族53人,土家族31人,布依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彝族等)89人。
以自编问卷“大学教师心理调查表”为主要工具进行一对一的调查。该问卷包含八个维度169个项目,八个维度依次为: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个性特征、动机水平、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归因特征和生活应付能力等。分数评判的方式为四级评定。
本次调查共发放350余份问卷,收回问卷292份,其中有效问卷269份。
为确保信度达到足够的要求,我们依据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主要方法为:测算八个维度的克龙巴赫α系数。对于问卷的效度检验,主要考察了结构效度。方法为测算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相关矩阵。
本问卷各个维度的克龙巴赫α系数均大于0.80,各维度之间相关性全部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标准,说明问卷的信度值和效度值均已达到心理测量学的一般要求,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是合格的。
根据平均数与标准差的相互关系原理,以平均数为基点、标准差为尺度,即以低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为标准初步筛检不同民族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概况,结果见表1:
表1数据表明,低于平均数2个标准差的平均比率为2.90%,与正态分布理论的2.27%接近,说明本问卷对心理健康的筛检率是有效且科学的。
表1 :各维度低于均值以下2个标准差的人数及民族分布情况
自我控制方面表现出学历上的显著性差异(F=3.755,P﹤0.025),即不同学历有不同的自我控制水平,硕士得分最高,其次是博士,本科最低;另外的7个维度得分在民族、教龄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汉族教师中,20年以上教龄心理健康素质得分最高,其次是16-20年教龄,再次是11-15教龄,最后是6-10年教龄,而5年以下教龄与其他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教龄越高,汉族教师人际交往能力越强(F=2.624,P﹤0.033)。
布依族教师中,男性教师在人际交往能力、个性特征、动机水平等方面显著地高于女性教师,其他维度也基本表现出男高女低的状态(T值范围在0.135到2.554之间,P﹤0.01或0.05)。说明男性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于女教师,男性教师的人格特征更加完善,同时具有更高的动机水平。其他少数民族的数据也表现出类似的男高女低的结果。
1.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方面的比较(见图1)
图1的结果提示,随着教龄的增加,汉族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土家族在此三个方面是逐步下降的趋势;除了适应能力外,苗族在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呈现下降趋势;布依族表现稍微平缓。
图1:不同民族教师适应、自我意识、人际能力随教龄增加而发展的趋势
2.动机水平、应付方式方面的比较(见图2)
图2的结果显示:随着教龄的增加,汉族与布依族教师在动机水平、应付方式等维度上而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苗族和土家族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2:不同民族教师在动机水平、应付方式等方面随教龄增加而发展的趋势
3.自我控制、归因和个性特征的比较(见图3)
图3:不同民族教师在自我控制力、归因、个性等方面随教龄增加而发展的趋势
从图3的结果可以发现,汉族、苗族、布依族的教师在自我控制力、归因、个性等三个维度上随着教龄的增加而变化不大,但是土家族教师却表现出明显下滑的趋势。
4.个别维度在年龄因素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进一步找出更真实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考察了样本总体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结果见图4(仅列出三个变化一致的维度):
图4:心理健康素质在年龄上的发展趋势
图4的结果表明:在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样本总体在年龄增加的同时,心理健康素质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提示47-48岁是发展的转折点。
心理健康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类似于体质决定生理健康水平的逻辑一样,心理健康素质决定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5]。另外,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存在一个不变的评判原则,暂时命名为“多数原则”,意指依照大多数人群的特征去判断某个行为是否健康。简而言之,大多数人有的,你没有,或者大多数人没有的而你有,说明你是不健康的。本研究的自编问卷就是基于上述两个观点而编制的,研究结果如筛检率、信度、效度等均达标。
在自我控制水平上,硕士自我控制水平最高,博士其次,最后是本科学历。在当前贵州省内高校教师群体中,硕士学历教师基数是最大的,几乎一半的教师都是硕士学历,而本科与博士基数大致相当。学历的相同导致了横向比较的坦然与认同,没有过多的学历焦虑与危机感,再加上硕士学历处于中间且人数最多,这类教师在心理健康素质方面自然得分要高一些。
在汉族教师中,教龄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这个结果与邱秀芳[7](200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20年以上教龄教师的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其他教师,而6-10年教龄的教师在心理和社会健康两方面都显著差于其他教师。本研究结果与邓齐飞[8](2007)的研究结果相反,即随着教龄的增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有下降趋势。我们认为,也许是研究工具和研究侧重点不同的原因,导致了上面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布依族男性教师在各个维度均表现出心理健康素质高于女性教师的特点。这个结果与马全艳[9](2011)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男教师。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异,以及男女传统角色差异的作用,男性相对于女性有更多的生活与娱乐空间,社会适应能力也高于女性,男性教师社会性强于女性教师,这些应该是导致心理健康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与女性相比,少数民族男性积极进取、外向的性格特质[10]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汉族、布依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有随着教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而苗族和土家族在多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苗族与土家族教师更愿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民族认同感,特别是随着教龄的增加,越来越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质或民族性格,从而可能缩小交往的范围,由此产生出与众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另外,47-48岁的年龄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值得关注。
基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大学教师心理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要求,对贵州高校教师的检出率符合人类心理健康的常态分布,没有出现大面积存在心理问题的结果,与“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的事实相符合,实现了本研究探寻心理健康状况普适性的目标。另外也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的差异:硕士学历教师的自我控制水平高于博士与本科学历;汉族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高;布依族男性教师健康水平高于女性教师;汉族和布依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随着教龄的增加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而苗族和土家族教师则在多个维度上随着教龄增加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47-48岁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1]马全艳.普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2):204-207.
[2]钞雪林.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6):149-151.
[3]余 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发展性研究述评[J].铜仁学院学报,2013,(4),95-98.
[4]沈德立.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67-571
[5]余 水.彝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1):93-98.
[6]戴海琦.心理测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111.
[7]邱秀芳等.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3-128.
[8]邓齐飞.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教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6-137.
[9]马全艳.普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2):204-207.
[10]宫盛花等.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6):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