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华 姚晓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苏俄报纸免费发行和恢复订阅制的问题
◎赵永华 姚晓鸥
主 持: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本栏目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新闻传播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免费发行报纸是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关于苏维埃报纸发行制度的一次改革尝试。1921年2月,列宁在《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一文中提出这一建议。1921年3月23日,列宁以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的名义签署 《关于取消对出版物的货币结算的决议》。然而,免费发行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在同年11月废除,苏俄报纸重新恢复了订阅制。
列宁一贯重视报刊的宣传功能,而报刊宣传效果的实现要以群众为基础,这就需要保证人民大众能够读到报刊。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报纸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中央出版社、供应社和地方分社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地方和各单位。报纸的货币结算只需在各部门内部进行,报纸张贴或放在基层的图书馆或阅览室,人们通过张贴的报纸或到阅览室去读报,不需要个人花钱订阅报纸。
1921年2月出版的苏俄报纸:从上到下依次是 《消息报》、《真理报》、《贫苦农民报》
1921年2月7日,《真理报》发表了列宁的文章《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论述报刊书籍要为工农大众服务。文中用大量确凿的数据说明,基层群众很少看到报纸,供给少得惊人,大部分报纸都被首都各机关单位的“官僚主义者们”霸占了。原因在于,在报刊内部货币结算制度下,首都各机关单位掌握着订阅资金,是报刊的主要 “订户”。在出版物的现实分配中,存在大量不合理分配和资源浪费现象。列宁建议取消报纸的内部货币结算制,提议报刊书籍应该直接免费而公平地分配给基层的各个图书馆和阅览室,供广大群众阅读。列宁举了个例子:以发行35万份的 《消息报》和发行25万份的《真理报》为例,全国假定有5万个图书馆和阅览室,每个图书馆或阅览室分三份报纸,一份用于保存,两份用于张贴,加之最多几千份供给“官僚主义者们”,那么原来需要发行60万份的报纸还可以节省下25万份。在国内战争之后物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列宁认为将报纸分配制改为完全免费分配,既可以避免行政机关占有大量的报纸,同时又节省纸张,并且可以保证人民群众有报可看。列宁在报告里指出 “资本主义使报纸成为资本主义企业,成为富人发财、向富人提供消息和消遣的工具,成为欺骗和愚弄劳动群众的工具。我们摧毁了这个发财和欺骗的工具,我们开始使报纸成为启发群众、教导他们在赶跑了地主和资本家之后怎样生活、怎样建设自己经济的工具。……在报纸的分配方面,我们取消了订阅的办法。这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列宁全集》第2版40卷335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列宁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的资本特征可能导致的弊端,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新闻制度规避这一点。
根据该报告的精神,1921年3月23日,列宁签署了《人民委员会关于取消对出版物货币结算的决定》,规定从1921年1月1日起取消对出版物的货币结算,通过中央出版物发行处向各机关和组织免费提供出版物。法令的细则由教育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和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颁布。报刊发行由战时的内部货币结算制改为完全免费分配制。
但之后的事实证明,苏维埃报纸的免费发行并没有达到列宁预期的目标。由于分配权归属于机关单位,加之对权力监督的缺失,新的法令没有改变行政部门占有大量报刊的状况。同时,货币结算的取消使本来就资金紧张的报社、出版社更为雪上加霜。虽然此时开放了报刊的广告业务,但依然没有缓解办报资金紧张的问题,苏维埃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面对报纸免费发行后的不理想情况,以及发展新闻事业的迫切性,列宁于同年11月15日提出了 《对关于实行报纸收费的法令草案的意见》,指示废除3月23日的决定。11月28日,人民委员会另行通过《关于实行报纸收费》和《关于不定期出版物收费》的法令。12月7日、8日,法令在全俄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消息报》公布。法令规定个人、社会团体、公共机构以及国家机关和企业毫无例外地需要支付报刊订阅费。根据列宁的建议,法令委托教育人民委员部在两周内制定并颁布关于控制教育系统合理分配报纸和供给劳动群众报纸的工作细则。至此,苏俄报刊的免费发行制度实行10个多月后结束。
从报纸的内部货币结算制,到完全免费分配制,再到恢复报刊的订阅制。“无论怎样做,列宁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广大群众能够真正获得出版物的大部分。但是其中也有一种认识在起作用,即他把报刊像企业那样运作视为是资本主义,订阅制以承认报纸是商品为前提,在实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背景下,订阅制自然得废除。后来列宁又实行了订阅制,这意味着报纸和其他出版物是商品。列宁在观念认识上应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现在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只有他签署的1921年11月的新决定,从侧面反映了他认识发生了变化。当时,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也是一个新的背景。”(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第43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当时苏俄国内战争刚刚结束,政府财政紧张、国内经济低迷,农民抗议、工人罢工不时出现,甚至发生士兵起义。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在思考报刊发行制度时,既要考虑到如何发挥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以有利于经济建设,又要保证其宣传功能以巩固意识形态,同时又要兼顾办报的资金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在承认报纸的商品属性后,为防止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动荡,1922年6月,苏俄成立了书刊检查机构——书刊保密局。
(赵永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姚晓鸥:该校新闻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