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振民
打得鬼子人仰船翻
——我当“抗日儿童团长”的几件往事
◎戴振民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忆起当年的一段历程,让我激动不已。
那是1943年,我12岁,一面在家做些农活,一面在一所私塾上学。
正是这个时候,日本侵略者把魔爪伸向我国各地,我所在的家乡——应城县也惨遭其侵占。日本兵侵掳杀抢,无恶不作,真是令人忍无可忍。也在这时,我的家乡已组建了抗日游击队,队员多是本地的年轻人,由新四军领导,男女老少,万众一心,英勇奋战,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我家乡周围的村庄相隔很近,人们非常贫困,平时在家种田,一遇日军窜来作恶,大家非常自觉地联合起来,在游击队员的带领下,不惜牺牲,英勇抵抗。那时,游击队的人力和武器很有限,不能与敌人硬拼,就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战术。
插图:当年红小兵 杜月儒作 《新闻老兵》编辑部供稿
当时,我在儿童团中算是“老大”,便被游击队指定为“儿童团长”,并由我牵头将本地上十个村的儿童组织起来,协同游击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站岗放哨。每天将自家的耕牛牵出去,栓在树上,我们则爬上树梢,从上面观望有无日军出没动向。如有发现,便以击锣为号,立即往下一个村传递。一村传一村,使住在村里的游击队员听到锣声便立即行动起来,准备与日军作战。
所在地区,有一处非常便利与日作战的条件,那就是,东边有一条通往汉口的湖泊。见日军下村来,游击队掩护老百姓乘坐各家都有的木船,往汉口方向行驶,老人们都乘船而行。年轻人和我们儿童团员则随游击队员与日军周旋,有时集中,有时分散,打打停停,使日军不知我们有多少兵力。当日军出动的兵力较多时,我们则随机而行,边打边退,直至退入我们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一片十分辽阔的芦苇地。
那真是我们与日军作战的一片风水宝地。
令我十分难忘的这片风水宝地,有着密集的芦苇,长的有一米多高,人掩藏其中,谁也难以发现。到了开花季节,百花盛开,有如蓝天白云,又如高山上的白雪,美丽极了。但这片风水宝地,不是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并靠此谋生的人,是难以知道其神秘之处的。我们本地人,特别是我们的游击队员,常来常往,与群众关系又十分亲密,对其地势十分熟悉。每当日军来到此地,则望而生畏,不敢再往前行了。
记得有一次,日军追击我们到了芦苇地边上,因不知游击队员去向,盲目沿着芦苇边往前走。其实,我们已在堤下挖了一道深深的壕沟,壕沟上铺设了厚厚一层芦苇,他们以为是一条通道,可以带着军马随行,结果进入道中,连人带马陷入深深壕沟的泥坑之中。走在前面的被淹没,走在后面的则爬上堤岸仓惶逃走。有趣的是,他们人跑了,留下了一匹军马无法逃出泥坑。
日军逃走后,我们获得不少战利品,还擒获了这匹军马。如何处理是好呢?有人出主意将其两眼刺瞎,将其推入湖中,使之不知东西南北,被滔滔湖水淹死。这是我随着游击队员作战取得一次大胜利。
时间跨入1944年,我国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这时我们地区抗日游击队更加活跃起来,与日军作战次数更加频繁。日军常常被我们击败,其军火武器日渐削弱,他们便从我县的西边府河乘小轮船到汉口运输食物和军火等。
有一次,日军的行动被我新四军侦察到,我区游击队则与连区游击队联合起来,决定打击日军的这次行动。
经过充分准备,我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入河西,一路进河东。当日军的船只进入我军伏击的地点时,我两路夹击,将日军的船只打得落花流水。有的被打沉,有的被打翻;日军有的被淹死,会游泳的则爬到岸上不要命地逃到集中营。
这次与日军战斗的胜利,使我们获得了不少的战利品,各种食物、粮食、罐头等,更重要的是充实了军火枪弹等。这些战利品,游击队把能吃的东西分给随军作战的儿童团员和周围的群众,军火武器分给我军作战队伍。这次战斗的胜利,大大削弱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他们再也不敢随意行动了。这一胜利,使我们的游击队队伍更加壮大了,军火也充足了许多。我们儿童团队伍也随之扩大到了近百人。儿童团的行动除照常站岗放哨外,还增加了军事训练,学会了使用武器,学会了打击敌人的一些本领。
在我担任儿童团长期间,接触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位领导是我们区的区长李必烈。解放后,李必烈曾担任过省里的厅长(已去世)。当时,游击队没有集中住地,李必烈区长常住我家,对我非常喜爱和关切,他多次向我家长提出,要把我保送到延安念书,经受更多的锻炼,因我父母亲的不舍而没有实现。时至今日,我对此深深感到愧疚和后悔!
(作者1931年生,1949年7月进入湖北日报社,先后任夜班部主任、副总编辑、湖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