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
摘 要: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特殊性不仅在于所从事的是与人交往的工作,更在于与其交往的人是受教育者,是成长中的人。教师的人格以及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新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众说纷纭。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做人、用人、信人三方面,对如何为师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为师 做人 用人 信人
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谓灵魂是指心灵、思想和信念,它是对人们的言行起统率作用的因素,由此可见教师职业之神圣与崇高。但如何为师呢?常言道:言教莫如身教。
一、做人,坦诚相见
梁漱溟在《中国士人的心理》中说:“中国人对在上的威权每无好感,而厌恶、唾弃、反抗。这不是现在才如此,在历史上的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都是如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因此师生之间切忌落于“应付”,而应互相以坦白之心相示,以求相知相通。学生桀骜不驯,虽令不行,大抵由此而来。明乎此,为师者应以平等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则学生的逆反心理可变为顺从之心矣!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以静制动,在学生气盛、气旺时,且勿刺激或阻挡,不妨权当听众看客,任其宣泄;等学生平静下来,再抓住其要害循循善诱,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看似消极,倒也值得一试。若想主动先发制人,则可开诚布公、坦露胸臆,几分钟后,等“浪涛已尽”,只消几句话便可使其折服。不过,这一方法对老师本身要求颇高。其次,为师者自己须身正影正,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威望)。再次,为师者必须精于语言表达,尽量做到不流露个人情绪,那么,即使当时学生难于接受,课后也能理解、配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常常会遇上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沉迷于武侠小说,无论上课下课,皆沉醉其中,致使学业荒废,虽苦心劝诫,但收效甚微。责骂批评或许会有一时成效,但次数多了,学生会产生逆反情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如与学生坦诚相见,谈谈自己年轻时也曾如何迷上金庸、梁羽生,如何钻在被窝中挑灯夜读,如何在课上掩耳盗铃、暗度陈仓,如何被人物命运感染,心为之振、心为之恨、泪为之摧,但最终导致高考复读一年的恶果。相同的困惑令学生暗道“理解万岁”,然后归正题于学业,一丝不苟、奋发图强,结果不言而喻,收效甚好。
二、用人,试而后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气,各有其才情能力。古人云“慧眼识英才”,不是每位教师都有“慧眼”,但对于一个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在如何用人上多少会有些个人经验和可资信守的原则,总体而言,人“要试而后用”。认识有赖于身体力行,不能专靠推论,搞空想主义。教师自己对学生尚无感性认识时,切不可轻易把责任托付给他。凡独当一面者,定要试而后用。当然,接手新班级,头一次安排,不可能在试用之后,一切都做得很妥帖,关键在于使用中要细心观察,以判明其称职与否。
三、信人,勿存芥蒂
集体生活难免磕磕碰碰,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不痛快的事。一个明智的教师应当立足于信,信学生有所进步。古人云“无信无立”,此话甚有道理。因不信,故各怀异心,互为猜忌。本无恶意,只因不信,便“好意当作恶冤家”。信守“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人明哲保身行不行呢?若在学生,还不至于有什么大事;若为师,则误人子弟,有负众人期盼。若于一集体之中,各怀心事,怎能不各行其道!
孟子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凡人最初的素质都是好的,虽有瑕疵,也只是缺乏经验阅历所致。以此为信人之基本准则,矢志不渝,则天下无不可合作之人。现在的学生大都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因素,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本质上都是好的。基于此,从信人的原则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避恶就善,乃教师育人之首要任务。
正如世上无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将自己的心先空洞起来,打破一切成见,去掉一切隔膜,不存任何芥蒂,则可达相信、相谅、相勉之境界。班上某学生,平日懒散,忽视集体,针对此,笔者采取措施,任其为劳动委员,众生哗然,但一学期下来,此生倒也争气,工作积极,在学生中树立了全新的形象。由此可见,信人,应不存芥蒂,矢志不渝。
为师之道千千万,因人而异。以有形之形去拘无形之灵,甚难。笔者认为,教师若先走好这三步,则距理想彼岸不远矣!
参考文献:
[1]刘明生,宋平.高校年轻教师为师之道[J].教育研究,2010(1).
[2]姜圣秋.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道论》有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吴定初.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常熟学院(江苏省常熟职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