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宇鹏
体育教学对提高盲童行走能力的实验研究
□ 叶宇鹏
行走能力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必须的能力,由于盲童视觉的缺失,使得盲童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导致盲童行走能力的低下。为了使盲童日后能够顺利融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盲童的行走能力必须要在教育过程中得到重视并且要得到有效的提高。为此,利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科研方法,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体育教学对盲童行走能力的影响以及体育教学对提高盲童行走能力的效果。
体育教学;盲童;行走能力
通过体育教学对盲童行走能力的观察与测试,探索体育教学对盲童行走能力的影响以及提高的效果,为盲童行走能力的康复与提高提供相关实验数据、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作为参考。通过体育教学是能够有效培养正确身体姿势的形成、增强盲童的身体素质、训练盲童的感觉器官、增强听觉感官的敏感度对视觉缺失进行补偿,进而提高盲童的行走能力。
盲校等这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在读学生人数是相对比较少的,同一个年级很少有平衡班的出现,加之班上的盲童有低视力、单纯盲童、多重残疾盲童,每一个盲童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差异很大。因此采用抽取广州市盲人学校21名7~8岁盲童为样本, 根据影响盲童行走的因素:听觉与本体感觉两方面,结合《广州市盲人学校定向行走校本教材》中的评估、评价标准与体育测量中常用的身体感觉指标,选取平衡木行走、听觉(方向、距离)测试、20米直线行走。通过盲童自身对比的前后对照实验,寻找自变量对盲童行走能力提高的影响。
3.1 平衡练习的影响
由表1中可以得知,平衡木行走的指标数据结果,P<0.05,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实验对象的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在自变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前后测的均值比较,可见,后测均值大于前测均值。因此,盲童的身体平衡协调能力通过体育教育是能够得到提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动作,促进了儿童智慧的发展。盲童缺失视觉对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失去相应协调功能,很难对周围环境产生恰当、有效的适应动作。因此需要适合其神经系统特点的特殊环境。平衡练习用以训练盲童的本体感受器,刺激姿势反射,用以训练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而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平衡练习方法,通常是以运动中身体的支配面,由大逐渐过渡到小,身体中心由低过高;从自我保持平衡到在破坏平衡时重新维持平衡;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当平衡能力恢复到相当程度时,则可进一步要求破坏平衡时也能保持平衡。
3.2 听觉练习的影响
从表2可见,听觉指标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P<0.05,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实验对象的听觉能力在自变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前后测的均值比较,可见,后测均值大于前测均值。因此,盲童的听觉能力通过体育教育是能够得到提高。
听觉是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感觉,缺失视觉之后,听觉是盲童探索、认知周围环境最迅速、距离最长的感觉。众
多盲教育与康复的研究表明,盲童最需要的是训练听觉提高敏感度来对视觉缺失进行补偿,并且这种训练听觉的手段是需要结合盲童的日常生活、活动才会显得更有意义。在盲校的日常生活或体育活动中,盲童相互之间、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事情是时有发生,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提高盲童的听觉能力,通过听觉分辨事物的方向(上下、前后、左右)以及距离(远近)。将各种声音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来刺激盲童,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较为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培养盲童对方向、距离的概念加深理解,更好地发展盲童的空间概念。
3.3 体育教学干预后盲童行走能力的改变
从表3可见,20米直线行走指标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P<0.05,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实验对象的20米直线行走、30米转弯行走在自变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前后测的均值比较,可见,后测均值大于前测均值。因此,盲童的行走能力通过体育教育是能够得到提高。
3.4 讨论与分析
3.4.1 教学观念
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更应该突出以学生的康复为目标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盲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利用体育的康复功能,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对盲童的听觉、触觉、本体感觉进行训练,促使这些器官的感觉对视觉缺失起到有效的补偿作用。在选取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单单只是强调掌握哪些体育技能提高哪样素质,更应多想到这种技能能否改善盲童的身体感觉,提高其他器官对视觉的补偿,促使盲童的行走能力乃至其他能力得到康复、提高。
3.4.2 运动负荷
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结构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这对于改善盲童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人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肠、胃等,也要接受大脑的控制和调节,相互配合,匀称地发展。体育活动还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增加身体高度和重量,使盲童养成正确的姿势。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盲童生理缺陷的克服或缓解,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生长。
3.4.3 体育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是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盲童的体育教学与普通的体育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由于盲童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使用视觉对运动技术进行观察、模仿,因此根据盲童听觉与触觉比较敏感的特点,在讲解运动技术时必须要更加准确、细致、突出技术的重点、具体形象;在示范时必须要先强调运动技术关键的核心要点,同时让盲童通过手“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准确的讲解与熟练、实效、难易得当的示范不仅可以使盲童产生兴趣,更有利盲童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这两项是盲校体育老师的重要基本功,也是直接影响盲童能否学习正确运动技术的关键之处。
3.4.4 安全的环境与有效的教具
视力缺陷导致盲童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究范围是比较小、狭窄的,在陌生、广阔、复杂的环境里面往往会让盲童心理产生一定的恐惧令其不能放心去活动。营造“无障碍”的体育教学环境,在客观环境的硬件上让盲童从心理上放下“包袱”消除畏难情愫,能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盲童感受体育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盲童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使其的行走能力得到提高。
教具是以传播科技、教育人为目的的实物,教具还可以分成演示用和实习操作用两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教具是提供这个基础的重要手段。直观教学是盲童特殊需要的集中体现,需要大量的教具才能使盲童直接感知事物和模型,使其产生感性认识。
4.1 实验结果表明,选择有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内容和有效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和学生反复练习能够有效提高盲童的行走能力。
4.2 盲童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走能力有别于普通人的行走,通过科学的强化听觉、本体感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运动,促进对视觉的补偿,是促使盲童改善行走能力的有效手段。
4.3 由于盲童的视力缺失,在进行感觉练习和其他身体练习时合理把握运动负荷和采用有效的保护帮助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 钟经华. 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80.
[2] 吴剑,李建设. 人体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305.
[3] 郭卫,贾勇,谭涌.残疾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9.
[4] 贾勇. 残疾人体育基本知识导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
[5] 威廉.L.休厄德.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21.
[6] 王明泽. 盲校教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67.
[7] 罗观怀,布文锋.广州市盲人学校定向行走校本教材[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009.
[8] 罗观怀. 盲童教育康复的基本内容、原则及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7:42.
[9] 辛利. 体育教学对儿童整体性发展的重要作用[J]. 体育师友,1990.5.
[10] 姜瑞,吴军. 特殊教育学校盲人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教导刊,2011:227.
(广州市盲人学校)
G807.3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