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与技能的把握
——“鱼”与“渔”的抉择

2015-11-06 06:19张繁荣
体育师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课体育课技能

□ 张繁荣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与技能的把握
——“鱼”与“渔”的抉择

□ 张繁荣

一、引言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以上说法出自百度百科。这一名言经常被教育界人士引用,提倡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然而,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

高僧问一位老师:“一根鱼竿和一筐鱼,你选哪个?”

老师说:“我要一筐鱼。”

高僧摇头笑道:“施主肤浅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你懂吗?鱼你吃完就没了,鱼竿你可以钓很多鱼,可以用一辈子!”

老师说:“我要一筐鱼之后把它卖了,可以买很多鱼竿。然后把鱼竿租给别人,收租金,再自己留一根杆继续可钓很多鱼……”

高僧说:“阿弥陀佛……贫僧不想和你们当老师的说话!”

这则笑话细细想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延伸到体育教学中,若我们能让学生拥有足够多的“鱼”,也未尝不可。本文试图打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单向思维,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把握体能与技能教学,授人以鱼或(和)授人以渔。

二、体育教学中的“鱼”和“渔”

(一)什么是体能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体能(Physical Fitness)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德国人将之称为工作能力,法国人称之为身体适性,日本人称之为体力,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学者将之翻译为“体适能”。一般而言,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本文把体能与“鱼”画上等号。

(二)什么是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运动技能是经过人的学习而被人格化的运动技术。对运动技术人们宜用“学习”一词来表达,对运动技能宜用“掌握”来表达。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的过程。本文把技能与“渔”画上等号。

三、“鱼”和“渔”的把握

国家层面把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推到空前的高度,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发展学校体育,摆脱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趋势。目前,许多学校已经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按规定开足体育课、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举办各种校内体育竞赛。体育课上,新课程标准把课课练从历史舞台请了回来,主要为了解决“鱼”的问题。“体艺2+1”方案的出台,给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们,指定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主要为了解决“渔”的问题。令许多小学一线体育教师疑惑不解是的,“鱼”和“渔”到底如何把握才合理呢?

(一)自我定位

首先我们要做好自我定位,你是一个擅长于教学生技能的教师,还是擅长引导学生进行体能练习的教师,或者两样兼有。我们只要做好一方面,笔者认为就合格了,两样都能落实是最理想的。在小学阶段,要么指导学生扎实学会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杜绝“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教学,这是“体艺2+1”的中心思想。如果学生学会了运动技术,课余时间就有兴趣去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术在长期的“玩耍”中提升为运动技能,从而体质自然得到提升。要么“野蛮其身体”,改变“软、硬、虚、笨、晕”的现状,为初、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规划体育课程体系

1. 按水平规划

在小学阶段,如何才能杜绝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式的教学?首先,一个班的体育老师要相对固定,采用大循环制的任课方式。其次,体育科组应该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规划整个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例如,我校在体育教学上,统一的思想是严抓课堂常规,将篮球和毽球作为重点项目贯穿于小学体育课堂的始终,国家体质测试项目和学校运动会项目作为必学教材以应对大环境,柔道作为特色项目培养一部分学生的特长,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如此执行三年多来,大部分六年级毕业的学生,对篮球和毽球的掌握很好,少部分学生在柔道项目上已经多次代表宝安区参加深圳市甚至广东省的比赛斩获荣誉。校园足球的开展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如何推进足球进校园,必然与体育课堂教学分不开,这是我校2015-2016学年度需要规划的项目。

2. 按周规划

2014年7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根据深圳市教育局的要求,2015-2016年度开始,深圳市所有学校将全面实现小学各年级每周安排4节体育课。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学校能认真落实这些政策,加上每周4节体育课,无论在技能还是体能上,孩子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以我校为例,除了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会安排最后一节课为体育活动时间。为了保证体育活动有力执行,将这节活动课排入课表,固定安排科任老师看管,体育教师轮班指导,计入工作量。那么,每周的体育课在“鱼”与“渔”的抉择上,同样要有个规划。以每周4节体育课为例,按技能和体能的搭配模式规划4节体育课和1节活动课,如下表所示:

当然,以上模式只能做个参考,体育教师们应该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规划好学期计划和周计划,对技能和体能做个合理的分配。表2中所提到的体育活动部分,补充体能练习,应该由体育老师具体指导,尽量在徒手、两人或多人配合的情况下,达到体能锻炼的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每天体育活动准备诸多体育器材的麻烦,降低安全隐患。

(三)按课时规划

过去,一节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当前顺应课程改革理念,诸如将准备部分换成“激趣热身阶段”的说法显得更加文雅。不论是陈词新词,最重要的是一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引领内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现在很多学生跑久点就喘,跳多点就累,意志不够坚强。新课改重提课课练,这无疑是让体育老师们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但是,宋文钦的《“课课练”真的需要课课都安排吗》一文中的许多观点,是值得我们体育老师思考的。常规课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技术动作没有学完就快要下课的情况,这时只能匆忙进行课堂的结束部分。笔者认为,课课安排课课练是值得商榷的。按表2所列举的模式,如果以技能为主,那么一节课就要认真执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哪怕这节课的运动负荷不足,因为可以从学校体育活动进行体能练习的补充。另外,比如学生学好了篮球技术,在课外时间就有兴趣进行大量的篮球运动,这比在体育课上练习5至10分钟的课课练要受益更多。反之,一节课若以体能为主,那么就扎扎实实地进行体能练习,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学生的体能提升后,学习一些技术也相对更快。总而言之,技能和体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提高,另一方面则随之成长。

四、结束语

目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着学习的运动技术较多,但掌握的运动技能较少的严重现象。更奇怪的是,学生有着比过去80、90年代学生更多的体育活动时间,体能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一线教师无法左右任何外界因素,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教学态度,规划好自己的体育课程。只要我们有责任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有颗为教好学生而炽热的心,想必小学六年,学生会有所获。当学生小学毕业多年,问起小学体育课上学会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印象,那就是失败的体育。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责任,别荒废了孩子的童年。

[1]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毛振明.体育课程改革新论——兼论何为好的体育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 宋文钦.“课课练”真的需要课课都安排吗[J].中国学校体育,2015(1):93-9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小学 518108)

猜你喜欢
课课体育课技能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体育课上的“意外”
体育课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