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减负”历程的探索

2015-11-05 14:09佟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成绩排名作业量考试分数

佟伟

[摘 要]

二十余年来,我国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工作中,进行了为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减负;作业总量控制;考试成绩不排名;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而厉行减负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对这些探索的沿革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四点认识: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根本;减负工作的结构应进一步明确;在学业评价上可采取等级加错误分析的方法;在教学上,应注重作业效率的研究。

[关键词]

课业负担;减负;作业总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以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话题时有提及,但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还是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之后。这个决定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视为推进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此后,政府采取了多种减负措施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课业负担的减轻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尚在克服之中,减负工作仍在艰难地进行之中。

减负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很多与减负相关的文件。考察这些文件,可以观察到减负工作的沿革过程,这对我们认识减负的历程有帮助,也有利于我们认清减负的性质,有利于把握未来工作的方向。

一、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减负

1999年,《决定》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什么会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呢?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质是什么?要理解这些问题,首先要从“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说起。

推进“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病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应试教育下的虚假高分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应试教育的特点是让学生大量做练习题来提高分数。学生所做的练习,多是与考试在内容与题型上非常接近的练习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后测效应”。后测效应就是在测验之前做过测验题对实际测验所产生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受测者的测验分数高于实际能力。如同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之前先做了智力测验题,测验分数或有提高,却难以反映真实智商一样,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熟悉了测验的内容以及形式,虽然考试分数比较高,却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产生“高分低能”现象。

应试教育的大作业量产生课业负担。在中小学学绩测验中,测验题是学生事先不知道的,所以只做一套题难以取得后测效应,学生必须大量做模拟考试题来接近考试题的内容与题型。它的逻辑假设是:各种模拟题是按照考试规则编制的,所以,模拟题做得越多,考试得高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由于考试情境下的测验题是未知的,这个逻辑难以判断到底做多少模拟试题才能够得到高分,所以,教师只有寄希望于学生不断地多做题来得到一个好分数,这就产生了课业负担加重的情况。

控制作业量,为推进素质教育扫清障碍。大量做题来提高分数的策略不能使考试分数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且增加学生负担,所以《决定》便将其视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此,《决定》所说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具体指加大作业量这种产生伪教学效果与低教学效率的途径。《决定》提倡通过能力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来提高学业水平,因此,减负的目的是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扫清应试教育的障碍。

二、控制作业总量的艰难历程

根据《决定》的精神,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控制家庭作业总量构成了减负政策的基本内容。2013年,国家教育部两次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8月征求意见稿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经过征求意见后,9月征求意见稿又做了重新规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一小时之内。”

作业总量的明确规定,对学校教学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足见控制作业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事实上,作业量控制的阻力是大量存在的。其一,政策重复强调的时间长说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从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到2013年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控制作业量的政策一直被强调,说明作业总量控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二,作业总量控制的程度不好把握。在小学作业总量控制上,我们看到了三种不同的要求,如“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等,说明作业总量控制的依据尚在探讨之中。其三,社会反响强烈。《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第一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有的家长认为:学校不给孩子留作业,家长也要给孩子找课外作业,找课外补习班;因为作业量不够而成绩下来,会影响孩子的前程。有的教师认为:如果以学生成绩来考核教学业绩,那么,尽管考试成绩在教师考评项目中的权重很小,教师还是要给学生多留作业,抓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负担还是存在的。

这些问题说明,控制作业总量并非作业本身的问题,找到产生作业大的原因与机制,要比直接控制作业重要得多。如果原因不消除,机制还存在,作业量的减少存在困难。

三、“考试成绩不排名”的提出

早在1999年《决定》提出减负时,就已经涉及到作业量增加的机制问题,《决定》提出减负的目的是遏制应试教育大量做练习的不良教学方式。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突出特征,就是追求考试分数的高排名。排名导致学生作业量的增加,是导致作业量增加的一种教学机制。

但在具体减负规定形成之初,并没有对考试成绩排名进行限制。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没有提及考试成绩排名的问题,它的重点在于控制造成作业量增加的各种违规行为。如“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更不能以此作为考核、评奖的依据。”等等。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提出“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不过,这个决定被列入“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项目中,并没有列在“减负”决定的名下。此后一段时间,关于禁止考试成绩排名的规定,亦多在考评制度的文件中出现。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就明确提出了禁止小学考试成绩排名的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的成绩排队公布。”在教师评价方面,要求“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到了2010年,这种情况有了改变。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仍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任务,提出“减少作业量”的要求,同时要求“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此后有关减负的文件,将不得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作为一项要求。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3年9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教育质量监测不公布学生成绩与排名”。

这样,“成绩不排名”与控制作业总量一道成为减负的规定,它为深入思考减负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在此之前,减负重点关注于控制作业量,控制作业量增大的各种违规操作,“成绩不排名”作为一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规定,将减负的视角引向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引导我们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来思考减负。

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考试成绩不排名”的提出,是对减负认识深化的结果,具体说,就是进一步认识到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减负的目的是为推进素质教育扫清障碍,工作重点在控制作业量,控制导致作业量增加的滥编、滥印、滥发等不良做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继续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将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看作减负的另一个原因。2010年,《纲要》将“减负”与“身心健康”的联系表述得更为直接:“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由此,“减负”成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措施。

在身体健康方面,课业负担重是造成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课间操晕倒、身体素质达标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健康问题是由久坐不动、活动少、睡眠不足、休息少等原因造成的。其所以如此,盖因学生书面作业量太大,造成作业时间太长基于学生身体健康的考虑,减负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控制作业时间。在心理健康方面,因学业压力导致的焦虑与恐惧、厌学、抑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学业压力而轻生自杀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它们是由学业竞争导致的,具体到教学环节,是由考试分数排名所导致的。在分数排名的情况下,排名低的学生常常会遭到家长的责骂,同伴的嘲笑,以至教师的冷暴力,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

考试成绩排名还是导致学生作业量过大的原因。在成绩排名的情况下,排名低的学生要多写作业赶上排名高的学生,排名高的学生同样需要多写作业来保持名次。在这种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学生的作业难以遏制地越写越多,作业时间也越拉越长,成绩排名便成为导致作业量增大的机制,考试成绩不排队便成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任务。

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立场出发,控制作业量和成绩不排名自然地形成了联系。因此,《纲要》发布以来,禁止考试成绩排名,就成为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机构出台的减负规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政策出台提示我们,要从形成课业负担形成的机制入手来进行减负。

五、小结与启示

从对1999年以来各时期减负政策的出台以及沿革情况的考察,我们得出了以下四点的认识:

1.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根本。课业负担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阻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皆因大作业量是一种教学有效性偏低的教学途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的不真实,另一个是教学效率的偏低,即通过无限制消耗作业时间来换取一个难以反映真实能力与素质的考试分数。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负的根本措施。

2.减负工作的结构进一步明确。减负政策沿革情况的考察显示,减负工作呈现出“一点一中介与诸环节”所构成的结构。“一点”即减少作业量、控制作业时间这一核心点;“一中介”指的是考试成绩排名这个中介因素,即由于有了考试成绩排名的存在,才有了择校择师择班、超前教育等现象的存在,才使得学生的作业量大大增加;“诸环节”指的是诸如“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每天锻炼一小时等等减负政策。它们是减负工作的配套措施。

3.采用等级加错误分析的方法诊断学业。成绩排名只是表示事物顺序的等级量表,它本身只表示考试名次的顺序,只有当考试分数转换成等级时,分数才有诊断意义。另外,学生在作业、小测验和考试中的具体错误,对诊断学习情况意义巨大,它能够让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把握学生学习问题的深层原因。总之,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表现来诊断与评估学生,而不是用排名对学生施压,这是克服成绩排名的基本途径。

4.注重作业效率研究。减少作业总量控制的是作业时间,它是一个效率问题。如果学习效率高,说明学习方法与策略得当,因此,作业时间并不单纯是一个用了多少时间来学习的问题,还是一个学习目标把准是否准确、目标与方法是否匹配的问题。作业效率是教学研究中的黄金焦点,而加大作业量,无限制延长作业时间的做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3/2006/3/he73

96032197360029150-0.htm.

[2]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教基〔2000〕1号).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9948.htm.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shtml.

[4]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gid=48731.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7.29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317571&page=2.

[6]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3年8月21日征求意见稿)http://edu.people.com.cn/n/2013/0822/c1053-22652881.html.

[7]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3年9月4日再次征求意见稿)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48/201309/156983.html.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成绩排名作业量考试分数
知其师则知其学:多维成绩评定方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本科生成绩排名计算方法的研究
中超联赛职业足球俱乐部赛季初的资金投入和比赛表现与赛季末成绩排名的相关性研究
考试分
学生成绩排名还是继续公布为好
透过试卷分数查找知识能力缺陷
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的方案应用研究
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系数优化策略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配置方案分析
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