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针对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工科类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某普通本科院校工科类学生进行结合元认知训练的实验研究,探讨元认知训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从实证角度确认元认知训练的有效性,验证元认知在学习策略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新的视角探讨强调元认知训练的学习策略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端正大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学习效果,从而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策略;学习动机
【分类号】J624.1-4;G652
前言
2015年3月,作者在某高校对全院1876名工科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调查表明,67.57%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仅有不足三成的学生出于对专业的兴趣;而在对旷课的主要原因调查中,64.19的学生表示对相关课程不感兴趣,近五成的学生表示自己缺乏学习动力,有厌学情绪。该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专业兴趣较为缺乏,学风建设的重任摆在了高校教育者的面前。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应对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专业的指导,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优化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因此本文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大学生学习动机欠佳的现状,通过元认知训练的实验研究,探讨积极有效的元认知训练对促进学习动机的重要作用,以期从科学方法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改善学风建设。
1.元认知的界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弗拉维尔(Flavel)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概念。他将元认知的概念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弗拉维尔于1981年对元认知重新进行了定义: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布朗(Brown)指出,可以将元认知看作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在此之后,元认知便成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学科的重要概念之一。
2.学习动机的界定及其与元认知的关系
动机分为内在观点、外在观点、中介过程的观点三个维度进行定义。表现在学习中,动机就是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学习动机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解释学生学习的目的,说明学生的学习强度。
由动机的界定出发,学习动机的界定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三种观点:内在的(内部需要为主)、外在的(外部诱因为主)、中介的(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起着激发、调节、维持或停止行动的作用)观点三种。元认知是连结动机的内、外因之间的重要因素,通过元认知,把内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动机的产生以及维持过程中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与学习行为息息相关。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学习活动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因此元认知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也起着监控、调节和改善的作用。学习活动这一行为的产生、维持又离不开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可以从元认知的角度来探索学习动机的产生、维持及其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动态的变化。
3.元认知训练的有效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两大主要因素是认知与元认知,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论文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针对高校工科类学生目前学习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如:学习动机水平偏低等,通过高校工科类学生进行结合元认知训练的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探讨元认知训练对高校工科类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从实证的角度证实元认知训练的有效性,验证元认知在学习策略训练中的不可或缺性,且从全新的视角探索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对高校工科类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研究过程
本实验选择科学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和EXCEL。对所收集的数据进统计分析,以提高实验的信度和客观性。作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4.1实验设计
本课题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实验周期为20周,即一个学期。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长沙理工大学工科类院系学生。发放问卷共计215份,问卷在课堂上发放并现场收回,收回的有效问卷为206份,问卷有效率为96%。
首先选取五个专业215人,通过元认知策略问卷调查筛选出各项平均值大于或等于3,即较为经常、或较为广泛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学生与各项平均值小于3,即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学生为两个对照组。然后两个对照组分别进行学习动机量表测量,以此考察动机各变量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学生设定元认知策略训练的目标,进行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之后,由两组学生同时参加元认知策略问卷后来验证学生是否在元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学习动机水平与之前是否存在差异。
4.2研究方法
①受试对象
随机抽取高校工科类学生五个专业学生215人,通过元认知策略问卷调查筛选出各项平均值大于或等于3,即较为经常、或较为广泛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学生与各项平均值小于3,即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学生为两个对照组。
②工具
a.元认知策略使用问卷。
主要是为了调查受试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本项目“集中精力、计划安排、监控调节、评价改进”等几个主要环节的元认知策略分类系统为理论框架,参照国外相关研究,自行设计此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集中精力学习(题8,9,10)、安排计划学习(题1,2,3,4,5,13,14,15,16,17,18,19,20,23,30)、评估学习(题21,22,24,25,27,28,29)。在表1、2、3中,列出了数据的总和、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
表1表明了学生使用“集中学习”这一策略的情况。最小值1。00表示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进行集中学习。8、9、10三道题的平均值略高于3.0,说明了学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元认知策略。
本调查问卷设置了15个问题关于安排计划学习。其中只有题1、8、23三个的平均值超过了3.0。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有计划地学习。与此同时,他们也极少与任课教师或周围的同学进行探讨学习方法。
表3的数据结果仍然让人不尽满意。这五个题目的平均值都低于3.0,学生在课后几乎没有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没有思考错题原因等。这种评估学习的方法被学生基本上遗忘了。
b.学习动机量表。
学习动机量表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动机水平越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平均动机水平为3.14,这充分表明工科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不高,学习动机没有被充分激发。题3,6,8,10,11,12数据表明,学生多数学生的学习由任课教师推动,主动创造学习机会的较少;题1,4,5,9,13表明学生对于音乐、电影等文化休闲内容较感兴趣,且本身热爱学习。但是理论知识或者课本知识的摄入显得乏味;题2,7,14,15,17,25,29,30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即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为考上研究生。这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驱动力。题16,18,19,21,23,24,27揭示了学生对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彼此帮助所占比重不高,同学之间的交流甚少。题20,22,26,28则告诉调查者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学习好是素质高的象征,且承认学习时当今发展社会的一条必由之路。
③实验干预过程
第一阶段(第1-5周):首先确定元认知策略培训目标,指导被试学生全面了解元认知策略内容,并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迁移不同的元认知策略。
第二阶段(第6-18周)被试者将元认知策略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三阶段(第18-19周)对被试者进行第二次元认知策略问卷调查和学习动机测量,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效果与学习动机水平的关系,同时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4.3研究结果
尽管已有的研究明确了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重要联系,但是极少有研究者将关注点落在元认知策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上。作者尝试通过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三大元认知策略“集中精力”、“管理”、“评估”与学习动机有着正相关的显著关系,元认知策略的掌握与运用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水平。
以往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1)在理论基础上,研究多为就事论事,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虽然有的研究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做了较详细的划分,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对问题的探讨难免流于形式,难以挖掘到一定的深度,所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没有升华到理论的层面。2)在研究方法上,以往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难以量化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难免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
本实验的设计与研究是为了探讨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提高的影响。对高校工科类学生的调查研究,将得以证明元认知策略培训有助于学生元认知意识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有以下三方面意义:(1)针对当前高校中学风存在的问题,通过此项目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力;(3)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提高,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Brown, A.(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otivation,and understanding.Hillsdale,NJ:Erlbaum.
作者简介:周路路,女,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长沙理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