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治学方法论

2015-11-04 07:17刘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比较法毛泽东

刘芳

[摘 要]毛泽东不仅是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大学问家。他在进行学术研究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统摄,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自主研究学问、批判继承、比较、分析综合等各种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治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比较法;批判继承法

中外研究毛泽东的一些专家学者大都认为他是位大学问家,如美国记者斯诺认为毛泽东是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日本的著名学者竹内实也认为毛泽东是位学者。逄先知则说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能够成为大学问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是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

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方法。毛泽东又特别青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与方法来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他对一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没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948年11月24日,毛泽东在读完历史学家吴晗送阅的《朱元璋传》修改稿后,给吴晗的回信中说:“此处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毛泽东非常喜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他研读的视角与方法一般人有所不同,他更多的是从服务于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目的出发的,常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读。如他举《水浒传》里拼命三郎石秀的例子,是为了要求革命者要有拼命的精神、牺牲的精神,他还批判宋江接受招安是犯了修正主义的错误。毛泽东研读《西游记》时,也是较多地从政治的视角出发的,如他比较推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并把它和反对国内出现的官僚主义联系起来。毛泽东不仅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研读,还把它作为一部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活等内容的书来看待。

毛泽东注意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如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判,既肯定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又指出陈胜起义胜利后重用奸人、功成后忘本这两大致命缺点的教训。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方法在他的读书批注中也随处可见。如毛泽东在读《古文辞类纂》中苏洵《谏论》(下)的一段“勇者、勇怯半者、怯者三人临渊是否跳跃”的文字时写下了批注:“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在这里毛泽东认为对情境要作客观分析,跳越与否不是决定于“勇”和“怯”,而首先要看“渊谷”是大河深溪还是浅河小流,其次要看勇者善不善水。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源于中国古代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产生于明清之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这一思想是对皓首穷经地钻到故纸里的汉学与讲究微言大义的宋明理学的一种修正,它在晚清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人把它当作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的指导思想。被誉为晚清理学大家的曾国藩亦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亦服膺曾国藩。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据《毛泽东年谱》的记载,在湖南一师期间毛泽东多次与黎锦熙、杨昌济等师友讨论学术与社会问题。并且,在一师期间,受杨昌济的指引,毛泽东经常于周末到秉承经世致用理念的船山学社听学术报告。所有这些,对毛泽东经世致用思想的养成都是不可忽视的。毛泽东不仅只是坐而论道,还起而行之,和萧子升、蔡和森等于1918年4月14日发起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为实现研究学问与改造社会的有效结合搭建了平台。

毛泽东在革命建设和治学过程中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毛泽东参与湖南自治运动与“驱张”运动,参加革命后研究农民问题与领导农民运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理论、建设道路与理论等,无不是在学以致用的思想统摄下进行的。当然,到毛泽东这里,特别是他参加并领导中国革命后,就换成了另一种表达——理论联系实际。正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所说:“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在革命年代研究学术、理论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这一论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即文艺必须为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为抗战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读书做学问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8年毛泽东给各级党委委员一封《关于读书的建议》信,信中建议他们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与《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两本书。并建议这些委员“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毛泽东自己也身体力行。

因此,毛泽东是反对空头理论家的,他认为这些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空头理论家会犯理论脱离中国实际的毛病,会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报告批判了主观主义作风,号召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三、强调自学为主的读书、做学问之法

毛泽东主张读书、做学问要以自修为主与他不愿受太多束缚的反叛性格有关。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就表现出了一种不愿受太多束缚的反叛性格,如他为了反抗私塾老师的严厉竟然逃学,他反对父母为他指定的婚姻等。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学校教育的不满、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伤悲”,因此,他很想离学校而去,“就良图,立远志”。他在进入湖南一师之前,就养成了自修的习惯,即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书学习,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着,即使是在艰苦复杂的斗争年代也始终不渝。1920年6月7日,毛泽东致信黎锦熙,信中强调自学和博学,提出:“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我对于学问,尚无专究某一种的意思,想用辐射线的办法,门门涉猎一下。”毛泽东在做学问方面主张以自修为主和他不喜被约束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毛泽东主张读书、做学问要以自修为主还和他强烈的求知欲及向自己的偶像学习有关。一方面,毛泽东坚持自己独立研读的方式,与他旺盛的求知欲有关。1912年秋,毛泽东觉得第一中学课程有限,在读了通鉴辑览以后,认为在校学习不如自学,便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在自修的半年中,广泛涉猎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虽然学校设置的课程不少,但仍满足不了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他还是照样坚持自学,并安排了实施计划。《毛泽东年谱》记载,第一师范学校的课程很多,毛泽东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注重自学,精心安排自学计划,读书不倦,有时通宵不眠。另一方面,毛泽东坚持自修与他向自己的楷模学习有关。1915年6月25日,在致湘生的信中,毛泽东在谈到自修问题时,举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例,说康有为“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四十年以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梁启超“先业辞章,后治各科”。康、梁二人都是毛泽东所敬仰的人,1911年,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时候,曾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反对清王朝。康、梁二人都有自修的经历,是毛泽东可以学习的鲜活榜样。

他创办的自修大学,主张办新村等,都是这种主张的体现。1921年8月,毛泽东起草《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提到自修大学是汲取古代书院与现代教学内容而创立的一种新模式。大学里的学生研究的场所不受限制,可在学校里,也可在自己的家里,还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自修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辅之以教师指导,等等。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都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进学校只是进一个门,要求得更进一步的学问,一定要在学校外边学习,要长期研究。

四、善于使用批判继承法

善于吸收借鉴别的国家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学问方面亦是如此,譬如,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造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与他们能够善于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密不可分。毛泽东少年时期曾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这为后来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来源,同时也奠定了其民族形式基础。但这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进行了批判继承。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写文章或做报告时,对中国古代的典故、成语则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李锐先生曾对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引用的古代典籍作过一个统计,统计的结果是:引用30条以上的有《左传》,引用20至30条的有《论语》、《孟子》、《史记》、《汉书》、《朱子语类》等,引用10条左右的有《大学》、《中庸》、《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诗经》、《晋书》、《尚书》、《老子》、《易经》、《国语》等[]。当然,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主张“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批判地利用,也就是剔除其糟粕,继承发扬其精华。1944年7月18日,毛泽东同中外记者参观团的成员武道进行了关于政治科学等方面的谈话。毛泽东说:我们批判地接受中国长期的传统,继承那些好的传统,而抛弃那些坏的传统。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来自国外的事物。

五、提倡用比较法

比较的方法是学术研究中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毛泽东比较提倡用这种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可采用“古今中外”的方法,这一方法虽是从研究党史的角度提出的,但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其他人文社会研究可资借鉴的方法与视角。毛泽东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古今中外法”作了解释,他说所谓“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实际上,毛泽东在这里已向我们提供比较研究的两个向度,即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1947年1月16日,毛泽东致信法学家陈瑾昆:“从新的观点出发研究法律,甚为必要。新民主主义的法律,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的法律相区别,另一方面,又与欧美日本一切资本主义的法律相区别,请本此旨加以研究。”这里,毛泽东就提出要注意研究新民主主义的法律与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法律的区别问题,这种区别,当然要通过系统的比较来实现。

六、主张运用分析综合法

分析方法是经典作家在研究问题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运用这种方法研究问题也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1960年2月9日,毛泽东读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后,在对其评价中他指出:“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毛泽东认为,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而苏联的“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因此,毛泽东认为,定义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的分析论证,才能证明它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主张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综合研究,分析与综合要进行有机的结合。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妇委、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作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在谈到调查方法时,他特别强调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毛泽东主张先分析后综合,在分析中也有小的综合。1941年12月1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草案时,毛泽东指出,对于各种问题要先做分析工作,准备若干年做过分析工作之后再做综合的理论工作。

毋庸置疑,毛泽东治学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所述并不能涵盖毛泽东治学方法的全部。但上述的毛泽东关于学问的一些思想与方法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与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从它对当今的学术与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上可见一斑。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一些时候毛泽东又没能很好坚持一些正确的方法,如历史辩证法。毛泽东虽主张进行研究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有时出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他在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又不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即历史辩证法。如他认为电影《武训传》是宣传封建文化,是一种向封建统治者投降的行为,是一种反动宣传,并认为许多作者都否定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等等。却没有看到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层民众,武训不可能超出他所处的时代与其所处的阶级地位。这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最终给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也不难看出,毛泽东治学的思想与方法有时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其他思想与方法的合理运用,譬如,在如何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上,毛泽东就过分地强调了政治的首位意识,漠视了学术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以致出现了“文革”期间戏剧舞台只有几个革命样板戏的学术与文化的荒凉年代,这一教训是惨痛的,亦是深刻的。因此,客观地分析与总结毛泽东的治学方法,不仅对如何搞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还对今天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比较法毛泽东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