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俊, 李云云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气候变化对安徽黄山市旅游的影响研究
刘 俊, 李云云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旅游业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1956-2010年黄山市气候数据,采用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黄山市气候舒适度;结合2007-2010年黄山市游客量数据,采用OLS方法建立气候舒适度指数与游客量指数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安徽省黄山市旅游产生影响显著。其中,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超过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单位,入境游客量指数变化1.25%,国内游客量指数变化1.49%。研究结果可为提出安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黄山市;旅游业;影响与适应
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经历了显著的增温过程,地表温度上升了0.85℃。[1]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1913年以来,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91℃,而过去60年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0世纪中前10年是近百年来温度最高的十年。[2]气候变化对农业等行业的影响已被证实,由于旅游活动对气候条件具有高度依赖性,因此相比其他产业,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可能更敏感。[3]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4],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被观测到。2008年以“旅游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Tourism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of climate change)”为主题的世界旅游日诞生之后,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最早出现于加拿大,我国对此的研究相对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客流量等的影响研究起步较晚。[5]
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流、旅游者行为模式、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其中,旅游气候舒适程度的变化导致的旅游流、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等的变化是近期关注的重点。Amelung等(2007)通过构建旅游气候指数(Tourism Climate Index)来分析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全球旅游目的地的选择[6];Maddison(2001)研究发现,根据英国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出行的最高气温是30.7℃,游客量会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少[7];Hein(2009)通过研究西班牙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表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2080年西班牙的游客量与2004年相比将减少20%[8];Hamilton(2005)研究总结得出旅游目的地的气候舒适将会促进当地国内旅游的发展[9];席建超等(2010)指出Scott等应用旅游指数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北美几个城市旅游业的影响[5]86-92。
本文选择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黄山市旅游气候适宜程度的变化,研究气候舒适度与黄山市客流量、旅游收入等之间的关系,明确气候变化对黄山市旅游业的可能影响,为安徽省旅游业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科学基础。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为中国长三角经济体的一部分,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闻名世界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风景区,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据安徽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4年安徽省全年入境旅游人数突破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近14%。旅游总收入突破3 400亿元,增长13.9%。黄山市是安徽省著名的旅游城市,2014年旅游量达到4 165.0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量的10.85%,旅游总收入354.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0.33%。
安徽省在夏秋季台风途径的边缘,极易形成洪涝、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10]气候变化作为导致这些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安徽省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人口变化、乡村变化、乡村环境等的影响。目前,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田红等利用近50年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安徽夏季气候变化特征,指出了洪涝、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必然性[11];汪志国(2008)指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造成安徽人口数量下降[12];汪志国(2007)研究表明,鸦片战争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地破坏了乡村秩序[13];汪志国(2010)认为安徽自然灾害不断,对农村等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4];付伟(2013)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经济的阻碍影响。[15]
(一)黄山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本文根据相关学者成果[16-20],,以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及着衣指数为依据,建立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利用黄山市1956—2010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数据来源于中国气候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数据计算出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从结果可以看出,黄山市5月和9月的气候最为舒适,是最适宜旅游的季节;6月和10月的舒适度指数也大于7,为舒适,适宜旅游;7月和8月的舒适度指数均为6.6,为较舒适,较适宜旅游;3月、11月和12月由于温度较低,为较不舒适,不太适宜旅游;而1月和2月天气寒冷,是一年中舒适度最差的月份,最不适宜旅游,见表1。
表1 黄山市气候舒适度
(二)黄山市年内客流量变化
黄山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且逐年递增,2014年突破4 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2%,旅游总收入达350亿元,同比增长近13%(数据来源于黄山市统计信息网http://www.hsstjj.gov.cn)。
为研究气候舒适度影响,本文选取黄山市2007 -2010年入境游客量和国内游客量年内变化量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数据来源于黄山市统计信息网)。黄山市游客量分月比重指数见下页表2,分月比重指数为每月游客量除以当年总游客量。
1.入境游客量年内变化
图1为2007-2010年黄山市入境游客量年内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黄山市入境游客量年内变化与张家界市类似,呈“山岭型”分布,这与北京[21]和西安[22]的“M型”有所差异。每年7-8月、10月为旅游旺季,月均指数在11.28%-12.40%;6月天气炎热,入境游客量有一个次低谷,月指数为6.63%;1月和12月天气寒冷,是黄山入境旅游淡季,月指数为4.20%-6.05%;2-5月随着温度的升高,舒适度升高,游客量有增加的趋势;11-12月随着温度的下降,舒适度降低,游客量显著减少。可以看出入境游客量的年内变化与气候舒适度关系显著。
2.国内游客量年内变化
黄山市是以自然景观和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的目的地,旅游活动受气候舒适度的影响较大。图2为2007-2010年黄山市国内游客量年内变化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黄山市国内游客量年内变化呈“山岭”型,气候舒适度受“五一黄金周”、暑假、“十一黄金周”的影响,4-5月、7-8月、10月为黄山市旅游旺季,月指数在10.72%-14.22%,5个月累计接待游客量占全年61.47%;1-3月和12月气候寒冷,为黄山市旅游淡季,游客量月指数在3.65%-4.81%;6月、9月黄山市降水日较多,11-12月随温度降低气候舒适度下降,游客量指数在4.91% -9.05%。
(三)年内客流量与气候舒适度相关分析
黄山市2007-2010年各月温湿、风寒和着衣指数,如表3所示。
表2 黄山市入境、国内游客量年内变化及月指数
表3 2007-2010年黄山市温湿、风寒和着衣指数
表4 2007-2010年黄山市综合舒适度
从最近7年的情况看,游客量的年内变化主要受气候舒适度影响,另外,“黄金周”和暑假等因素对其有较大影响。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雨量充沛,每年6-9月进入汛期,通过相关新闻资讯得知,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6月,故也应考虑强降水对游客量的影响。为量化研究气候舒适度与游客量间的关系,现将各影响因素数值化,将“黄金周”和暑假虚拟指数设定为“1”,暴雨灾害虚拟指数设定为“-1”。本文建立了回归方程,来说明气候舒适度对游客量月指数的影响程度。
1.入境游客量客流量月指数的模拟
基于2007-2010年黄山市入境客流量月指数为基准,采用OLS进行回归分析,拟合方程为
Qi=0.5647+1.2543Ci+2.6411Ti(5)相关系数R=0.7773
其中Qi为游客量月指数;Ci为气候舒适度指数;Ti为“黄金周”、暑假、暴雨灾害虚拟因子,5月、7月、8月、10月取值为“1”,6月取值“-1”,其余月份取值为“0”。即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游客量月指数变化1.25%。
2.国内游客量客流量月指数的模拟
基于2007-2010年国内客流量月指数为基准,采用OLS进行回归分析,拟合方程为
Qi=-1.2076+1.4920Ci+4.3459Ti(6)相关系数R=0.8830
其中Qi为游客量月指数;Ci为气候舒适度指数;Ti为“黄金周、暑假、暴雨灾害虚拟因子,5月、7月、8月、10月取值为“1”,6月取值“-1”,其余月份取值为“0”。即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游客量月指数变化1.4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黄山市旅游业影响巨大,故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降低其对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一)景区加强气候观测站的建立,做好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虽不可人为控制,但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方法进行预测,以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为及时了解旅游气候,黄山市可在原有气候监测站的基础上,在某些景区加大投入,建立气候观测站,一方面进行长期定期观测,以获取更精确、更全面的气象数据;另一方面,做好气候、天气预报工作,为游客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为其旅游出行等提供方便,以避免灾害性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旅游目的地建立完善的安全救助体系
为保证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避免气候等引发的干旱、洪涝、暴雨等对游客造成的危害,黄山市风景区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救助体系,必要时还应建立预警机制,以防止暴雨、洪涝灾害对游客带来的影响。
(三)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古遗迹建筑等的负面影响,如强降雨对古遗址的腐蚀,洪涝灾害、极端高温对历史遗迹的损害。黄山市应加强对相关文物遗址类旅游地的保护,采取防护工作,必要时,可对部分珍贵文物利用高新技术进行防护保养。
气候舒适度指数与黄山市游客量的关系分析证明了旅游业是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的行业。旅游目的地气候变化改变了旅游地舒适程度,将影响游客的出游决策行为。黄山市国内游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国际游客更为显著,1个单位的气候舒适度指数变化,会导致入境游客量指数和国内游客量指数分别变化1.25%和1.49%。
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改变区域旅游舒适度对旅游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低温、干旱、洪涝、暴雨、冰雹灾害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旅游赖以发展的景观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的潜在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本文研究区所在的安徽省近年来极端天气和灾害频发,仅2013年夏,安徽多数地区的最高温度超过36℃,部分地区甚至近39℃[23],持续高温将使游客制冷需求增加,引起旅游企业能源消耗增长、经营成本上升。此外,持续高温可能引发干旱,干旱的发生导致地表河流、溪流径流量的减少,从而影响漂流,瀑布等依赖水资源的旅游活动的开展。2013年7-8月的严重干旱使安徽628条河道断流,安徽省十大漂流景区(天柱山白马潭漂流、九曲河漂流、佛缘谷漂流景区、东津河漂流、蓝水河漂流、秋浦河漂流、夹溪河漂流、天仙河漂流、怪潭漂流、天堂寨金三角漂流)旅游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干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产量[24],可能导致发展采摘旅游活动的经济收入降低。高温和干旱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发生高温和干旱的频率和程度有所不同,安徽省淮北及江淮之间是旱灾风险最突出的区域,而皖南地区因干旱风险较小,安徽干旱日数空间上自北向南逐渐递减[25],高温日最多出现在7月份,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平均最高温度、高温日数时间上均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26]。因此,安徽旅游业应对高温与干旱时,应采取差别化的应对策略,重点对脆弱区和易受影响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类型开展适应对策研究。
除了夏季高温干旱外,安徽省北部和大别山地区还是低温冷冻灾害多发区[27]。农业生产区大面积的农作物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安徽芜湖响水涧有10万多亩的菜花景观地,黟县碧阳镇五里村1 100亩的桃园,三国遗址公园2万平方米牡丹园,亳州市拥有14万亩药牡丹,这些农业景观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低温冻害对安徽农作物生产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28]。安徽省北部及大别山区以植物为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可能受低温冷冻灾害破坏而难以进行,如2013年,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安徽省砀山县酥梨盛花期,不仅导致梨减产[29],还影响了“砀山梨花节”活动的正常开展。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还会使乡村旅游的公路交通、供电设施等面临巨大风险,其中2008年雪灾连续低温就导致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交通中断[30]。
安徽是洪涝频发的省份,梅雨期到七月份,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及沿江西部平原是洪涝灾害频发区[31],大别山区是安徽省内的多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其中较为严重的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的暴雨洪水,造成省内巢湖、六安、安庆等地区严重洪灾[32]。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近20年来,安徽洪涝灾害高风险地区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呈增加的趋势[33],2008年安徽全省38个县(市、区)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3.72亿元,农业损失11.66亿元[34]。2013年,黄山周边地区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山洪暴发,严重损毁了旅游区道路交通设施和景区房屋等接待设施,并造成了惨重人员伤亡[35]。突发的暴雨导致的山洪还可能对进行漂流的游客生命造成威胁,2012年池州市山洪暴发导致白洋河漂流77名游客遇险,2013年霍山孔雀河漂流景区山洪暴发,70多名游客被困,同年广西天堂湖景区山洪致8名游客漂流遇难。此外,冰雹灾害也可能对淮北平原东南部、淮北平原西部、沿江平原等的旅游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1995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和1997年来安县的冰雹灾害分别造成5 000万元和近2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36]。
因此,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安徽省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应在继续深化旅游气候适宜度与游客量等关系研究的同时,开展热浪、干旱、洪涝灾害等各类极端气候灾害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活动的影响评估。重点对气候变化敏感和脆弱的区域,针对易受气候影响的赏花、漂流等旅游活动开展适应策略研究,从而增强安徽旅游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1] 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14: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2] 国家气候中心.变暖的星球:IPCC第五次评估科学基础报告解读.[EB/OL].(2014-05-12)[2015-06-25].http:// www.cma.gov.cn/2011xzt/gqzt/201405/t20140506-245322.html.
[3] BODE S,HAPKE J,ZISLER A.Need and options for a regenerative supply in holiday facilities[J].Tourism and Management,2003,24(3):257-266.
[4] 杨建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97-1004.
[5] 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等.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5):86-92.
[6] RICHARDSON R B,LOOMIS J B.Adaptive recreation planning and climate change:A contingent visitation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0(1):83-99.
[7] MADDISON D.In search of warmerclimates?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lows of British Tourists[J].Climate change 49:193-208.
[8] HEIN 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 Spain[EB/OL].(2009-09-30)[2015-06-25].http://www. cicero.uio.no/pulications/detail.aspx?Id=5119&lang=en.
[9] HAMILTON J M,MADDISON D J.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a simulation study[J].Global Envir on mental Change,2005(15):253-266.
[10] 汪志国.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成因[J].池州学院学报,2007(5):70-76.
[11] 田红,刘勇.从安徽气候变化看2003年洪涝和高温的必然性[J].气象,2004(6):24-27.
[12] 汪志国.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变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23-130.
[13] 汪志国.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乡村秩序的崩坏[J].中国农史,2007(2):74-82.
[14] 汪志国.自然灾害对近代安徽乡村环境的破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601-605.
[15] 付伟.安徽省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3.
[16] 刘清春,王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7(1):133-141.
[17] 马丽君,孙根年.中国西部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J].干旱区地理,2009,32(5):791-797.
[18] 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04-311.
[19]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13-722.
[20] 麻学锋,孙根年,马丽君.张家界市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10(4):686-692.
[21] 马丽君,孙根年,康国栋,王美红.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95-100.
[22] 马丽君,孙根年,马彦如,等.30年来西安市气候舒适度变化对旅游客流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191-196.
[23] 李宜静.安徽:高温炙烤江淮气象预警连发[N].中国气象报,2013-07-31(2).
[24] 王胜,田红,杨玮,等.基于灾损的安徽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1):195-204.
[25] 江龙,黄诗峰,金菊良,等.基于GIS的安徽省淮河流域1978年历史大旱模拟与评估[J].水电能源科学,2014(6):1-4.
[26] 冯妍,何彬方,周后福.安徽省近45年最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15316-15319.
[27] 唐为安,田红,杨元建,卢燕宇,徐光清,温华洋,王胜.基于GIS的低温冷冻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3):356-361.
[28] 徐国余.低温冻害对安徽小麦生产造成较大影响[J].中国减灾,1995(3):59.
[29] 砀山酥梨因低温霜冻将大量减产[J].中国果业信息,2013(6):62.
[30] 谢五三,吴必文,田红.2008年初安徽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1):13777-13780.
[31] 任敏,陈焱,璩英.安徽暴雨落区与一些物理量关系的统计分析[J].气象,2006(4):40-44.
[32] 樊荣熹.安徽大别山区“69.7”暴雨洪水简介[J].水文,1987(5):53-57.
[33] 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1):130-136.
[34] 孟斯硕.安徽洪涝灾害64万亩农作物绝收[N].第一财经日报,2008-08-05(A04).
[35] 胡余忠,章彩霞,张克浅,等.安徽黄山市“2013.6.30”洪水致灾原因及防治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3(5):14-15.
[36] 宋云英,刘学香.淮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J].气象,1996(3):57.
In Influence and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to Tourism of Huangsha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LIU Jun,LI Yun-yun
(Institute of Tour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Tourism is ver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Based on the climate date of Huangshan city from 1956to 2010,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limate comfort degree of Huangshan city by the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Degree Evaluation Model.Then combining the tourist date of Huangshan city from 2007to 2010,the regression model between climate comfort degree and the tourist amount index is established by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method.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climate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Huangshan city,which is greater on domestic tourist market than on abroad market. When the climate comfort index varies every one unit,the overseas tourist index varies 1.25%,and the domestic tourist index varies 1.49%.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nhui tourism industry to adapt to the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Huangshan city;tourism;influence and adaptation
F592.7
A
1008-6021(2015)03-0036-06
[责任编辑 武 光]
2015-06-25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101115);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2015017)。
刘 俊(1979-),男,四川乐山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