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惠宇与抗战期间在沪办学的南通学院

2015-11-04 05:57陆承平
世纪 2015年6期
关键词:祝寿农科南通

陆承平

严惠宇与抗战期间在沪办学的南通学院

陆承平

题记: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学院抗日战争期间迁至上海,校董严惠宇筹措经费,租用校舍,谋划教务,使学院得以维持并发展。1944年夏,严惠宇五十岁,师生祝寿,自编纪念册,全体人员签名,并作诗画,裱装成册作为寿礼。在物资匮乏的艰苦时期,留下了南通学院在沪办学、弦歌不辍的文物佐证。

南通学院是我国著名实业家张謇(1853 -1926,字季直)在南通创办的一所高等学校,设有农艺、纺织和医学三科。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农艺和纺织两科于1938年辗转迁至上海租界勉强复课,经费困难,办学条件甚差,几乎难以维持。

严惠宇先生

南通学院在沪办学

爱国实业家严惠宇(1895-1968,事迹详见《世纪》2010 年6期及2014年3期),十分敬仰张謇,赞许其实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的主张。严氏年少家贫,辍学就业,深感遗憾,内心特别崇尚教育。看到南通学院陷于困境,决定施以援手。1941年严与南通大生纺织公司总经理张敬礼联合上海实业界的有识之士,重新组建南通学院董事会,筹措经费,租用上海重庆北路原新寰中学的两幢三层大楼,作为南通学院新校舍。重庆北路的这两幢楼原系李鸿章在沪的产业之一,据说严氏是动用金条作抵押,才将此楼租赁。

1942年暑假南通学院在上海重庆北路招生开学,聘请徐静仁任院长。农科除原有的农艺系外,增设畜牧兽医系,1943年又增设农艺化学系,以及纺科设纺织工程和染化工程两系。董事会延聘一批留沪知名学者担任教授,以及一批任职纺织厂的厂长、工程师兼课,教师阵容焕然一新。农科在沪西程家桥租用数十亩农田作为学生实习基地,纺科则利用校友关系让学生在一些纺织厂和印染厂生产实习。教学用房和实验实习条件,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南通学院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坚持在上海办学,直到抗战胜利,培养大批农纺两科人才,承载了弦歌不辍的光荣使命。

严惠宇祝寿纪念册

南通学院在沪办学的这段历史,已见诸若干文字记载。但是,时过境迁,留存的实物寥寥无几。1944年6月时任南通学院校董的严惠宇庆祝五十寿辰(五十虚岁),学院师生员工制作了祝寿纪念册作为礼物送严,由其夫人李惠英及长女严忠婉保存,虽经“文化大革命”,仍幸运地保存下来。

现今健在的、当年的学生朱堃熹教授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汪伪政府责令沦陷区所有大专院校限期办理登记手续,但是学院董事会拒不合作,因此得不到官方的经费支持。南通学院作为私立大学,只有向学生收取学费,不过收费标准比当时上海其他高校低,据说所收学费仅够学校两个月的开支。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教职员生活清苦。院长徐静仁年事已高,不管具体校务。严惠宇主持南通学院董事会期间,一般每周都到校指导校务,解决办学碰到的困难,关心教职员生活,千方百计筹措米油并一一分发,每逢岁末年首,还周济家庭困难较大的教职员。对于家境清寒、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减免学费,毕业生就业若有困难求助,则设法介绍工作。每届学生毕业典礼,严都出席讲话,讲民族气节和做人之道。所以当时全院师生都知道这位严校董,他享有很高的威望。

严校董五十大寿,师生如何庆贺,用什么方式表达,的确是个难题。当时经济困难,物资紧缺,摆酒设宴既不可能,又庸俗不可取。最后想出了由全体师生制作祝寿纪念册的主意,究竟谁是“主谋”,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祝寿纪念册中的朱大可贺诗

祝寿册的内容

祝寿纪念册由师生分头制作,每页规定了统一的大小,分别签名,并配图画,装裱成册。学生每个班制作一面两页,一页各自签名,另一页作画一幅,由各班推选者完成。最终纺科7个班形成7开14页,农科8个班8开16页。签名的纺科学生197人,农科学生199人。值得一提的是,严惠宇的二儿子严忠慎当时也是农科畜牧系二年级的学生,但是没有签名,因为觉得身份特殊,不签为好。所以这个班17人,签名者只有16人。这些学生均用毛笔签名,所画水墨画,楚楚可观。比如王次赓画的松鹤,俞念祖、李受骥、钱荣锦合作的苍松寿石等,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素养。

教职员由老教授王契华领衔签名,共有66人,3开6页。有的还作诗或画。院长徐静仁未在签名单上签名,但是另写四字楷书“百福骈臻”,署名“七十四叟徐静仁”。国文教授朱大可,以学院同仁的名义,写祝寿序,并作七律4 首。朱诗第三首如下:“飘然玉貌出围城,虎尾春冰了不惊。庄子诙谐辞楚相,鲁连忼慨却秦兵。胸吞云梦气何壮,身阅沧桑心自平。余事更看耽翰墨,三真六草任纵横。” 朱大可(1898-1978),名奇,别署莲垞。少时负笈南京农学堂,毕业后曾任上海《新申报》主编,抗日战争期间坚拒伪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之聘,而在南通学院等院校任教,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的祝寿诗中,用委婉而又明白无误的语句,高度赞扬了严坚拒周佛海威逼出任伪职,1939 年避走香港,“飘然玉貌出围城”。1941年回沪,资助南通学院办学,“危城不断弦歌响”,朱严二人可谓志同道合。

祝寿纪念册其中一页,左为高级农业职校学生签名

国文教师王翰棻(1886-1978),字渥然,祖籍江苏江宁。曾任盛宣怀中文秘书,南通学院之后,任镇江京江中学教务主任、校长,扬州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王作祝寿七律二首,其一为“尘鞅销磨已卅年,知君道力晚弥坚。闲莳花药当清课,雅昵图书结胜缘。八法早通江夏笔,五乘妙彻辟支禅。撚髭慨想萦孤抱,要为苍生猛著鞭”。此诗第七句在2009年南通市文联出版的《自有余斋稿——王渥然诗文选》中,改为“霜髭细撚沉吟久”,似更传神。国文教师戴筱尧,年富力强,有扬州名士之称,作《满江红》词一首:“瑞霭缤纷,薰风暖,蕤宾协律。华筵敞,蟠桃初熟,蚁醅凝碧。声价每因元礼重,云龙共仰临川笔。听笙歌,一曲奏霓裳,嘉宾集。 崇实学,兴农织,弃轩冕,亲图册。自忘怀名利,优游泉石。绕砌芝兰称俊秀,满城桃李欣培植。捧霞觞,笑语祝千秋,同松柏。” 戴书用章草笔意,飘逸劲秀。英文教师邹巽以写了英文贺寿词。

教师中能诗画者,亦有所作,例如时任农科主任的农业昆虫学家尤其伟(1899-1968,江苏南通人),作双鹿图及七律四首,其二:“读画临池趣自佳,先生颐养与人谐。一时染翰书惊座,万叶珍藏扇号斋。美意年延真有得,长生诀妙庆无涯。服官自古咸耆艾,行见飞黄耀九街。”纺科主任邓禹生(1895?-1948?,江苏南通人,著有《纺织工厂管理学》),用钟鼎文书写十字祝辞。老教授王契华作七律一首:“一星皎洁丽南天,焕发尘间五十年。创业宏图推巨擘,树人大计负双肩。传家有道农桑学,种德无边福禄缘。里巷争称仁者寿,声声华祝满堂前。”教务主任符海秋作七律二首,其二:“未曾觌面早知公,海上因缘谒下风。百获树人规久远,万金与学启鸿蒙。樗材谬以师资待,莪士争怀长养功。德业我渐蠡测浅,称觞惟颂日方中。” 徐晓白主讲植物学及棉作学,盆景专家,作七古及七律各一首。陈练秋作四言诗一首。化学实验室主任理平度作一对联。画家夏遹声(1907-1982)作寿星图一幅。夏是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美专,1961年当选为镇江市市长。

秦伯未(1901-1970)号谦斋,上海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是上海名医,诗画均有功底,虽非南通学院员工,但是也作画苍松赤芝图,并书写《醉花阴》词,词为动物园专家沈嘉徵所作。李天明,作七绝四首,教职员签名中未见其名,现不知何许人。

朱堃熹1946年于上海南通学院

祝寿册反映的院系建制及培养的人才

从祝寿纪念册可以看到1944年南通学院在上海的师资队伍及院系建制。南通学院虽是农业及纺织专业设置,但是学院的国文、英文、美术等师资均很优秀,比如国文教师朱大可、王翰棻、戴筱尧,英文教师邹巽以,美术教师夏遹声。教务主任符海秋教授,早期清华留美生,讲授高等数学、微积分等。王契华,江苏太仓人,早期农业教育家,曾创办苏州农校,当时已年逾七十,讲授农业经济学。

南通学院到沪办学着眼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农科除原有的农艺系外,增设农艺化学系及畜牧兽医系,同时还设高级农业职校班。农艺系一至四年级,分别为陆幼梅等48人、蔡宗翰等35人、刘梅强等12人、季志雄等12人;农艺化学系仅一年级一班,姚逸等19人;畜牧兽医系一年级窦荫梅等25人及二年级朱堃熹等16人(实为17人);高级农业职校班实际是大学预科,招收年龄较小的学生,仅一个班,谢贤明等32人;农科学生合计199人。纺科设纺织工程系,1942年招收染化工程系。纺工系一至四系级,分别为陈衍朴等56人、范成森等31人、严可均等29人、胡柏成等37人;染化系一至三年级,分别为俞圭初等22人、吴成昌等10人、邹克毅等12人;纺科学生合计197人。农纺两科1944年在校学生接近400人。

这些名单在册的学生中此后不少人都成为社会的栋梁,或专家学者。突出者有朱堃熹(1924年生,江苏苏州人),1943年入读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病理学家,曾任江苏农学院院长。严忠慎(1926-1995,江苏镇江人),1943年入读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动物繁育学家,曾任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李清铣(1925年生,江苏镇江人),1943年入读南通学院农艺系,植物保护学家,曾任江苏农学院植保系主任。刘昌霈(1922年生,江苏镇江人),1944年入读南通学院农化系,后任江苏农学院动物生化学教授;陆桐(1922 - 2008,江苏南通人),1944年入读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后任江苏农学院家畜解剖学教授;谢善勤(1926年生,浙江慈溪人),1944年入读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后任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等。陆懋曾(1928年生,江苏镇江人),1944年就读南通学院高级农业职校班,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成绩斐然,后出任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政协主席。

南通学院在沪办学期间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1921年生),浙江慈溪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38-1940年就读南通学院农艺系,1997 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殷震(1926-2000),江苏苏州人,解放军农牧大学教授。1945-1949年就读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姚穆(1930年生)江苏南通人,西安工程大学教授。1948-1950年就读南通学院纺织系,2001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余音

抗战胜利之后,南通学院院长易人,严惠宇先生仍为学校董事,继续提供资助。1949年全国解放,在上海的南通学院迁回南通。1952年院系调整,农科迁至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接任尤其伟为南通学院农科主任的冯焕文教授,被任命为院长。纺科迁上海,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文化大革命”后,苏北农学院改名江苏农学院,1992年组建扬州大学。虽然历经变迁,薪火相传,抗日战争期间在沪办学的南通学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

小诗一首,结束此文:群仙祝寿墨流芳,不绝弦歌月色茫。酒绿灯红沉醉夜,斯人独醒待晨光。

本文承朱堃熹先生指正并提供回忆资料及照片,谨此致谢。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沈飞德 杨之立

猜你喜欢
祝寿农科南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南通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