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岚++郝爽
【摘要】丹纳为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其艺术哲学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文艺研究,对我们现当代文学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丹纳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从具体的文学史实出发在分析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现文学艺术的规律。这给我们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方法,同时,将其理论与我们传统媒体报道的变迁联系起来,亦能很好的阐释某些新闻现象,给我们的新闻研究以新的视角。
【关键词】丹纳;三要素理论;新闻研究
社会历史研究法是一种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即19世纪法国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丹纳,他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因此,丹纳提出了社会历史研究法的三个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种族指族类人种的特性,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种族特性,这种种族特性构成它未来发展的原始地层;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文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气候;时代指种族的文化传统在一定阶段或时期的情形,包括政族特性与环境得以在其中发生影响的“印有标记的底子”。
一、种族:未来发展的原始地层
丹纳认为,种族“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这种“永久本能”作为族类生活的原始模型注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决定了各个族类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独特性。以希腊为例,丹纳认为古希腊人生性好奇、喜思索、感觉精细,善于捕捉事物间的微妙关系。他们崇尚人的力量,凡事力求明白简约;讨厌渺茫与抽象,讨厌怪异。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风格朴实、议论晓畅,“讲究细微的差别,轻松的韵味和不着痕迹的讥讽”;他们的雕像端庄典雅、肃穆平和,于简洁柔美中蕴含着勃勃生机;他们的神庙(建筑物)则庄严恢宏,多建于山岗之上“舒展、伸张、挺立有如运动员健美的身躯。”这一切都体现出希腊人感官精细,才智聪明的天性,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汉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仁”“礼”,政治思想趋向于保守,由于儒家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思想,建立的朝代也较为倾向于故土安邦,较少具有侵略性。而蒙古族一直生活在阴冷偏僻的地方,较少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为人豪爽兼具侵略性,因而元朝的疆域为我国历代以来最广阔的,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
二、环境:文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气候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丹纳三要素理论对于文学研究影响深远,成为历史研究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运用其三要素理论可以解决许多文学现象,如丹纳曾提到环境因素对于民族特性的影响,长年处于高寒或偏僻地区居住的人民倾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这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也得到验证。古代对除了中原以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称谓可见一斑,据周代《礼记》记载,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文明相比较于中原来说较为落后,是古代官员贬黜之地,所谓“蛮夷之地”。
环境对诗词风格亦有重要的影响。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辞》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品,诗中明朗豪迈的风格与北国草原风光历来为文人所称道,这些词不仅描述了北方壮美的景色,更是反映了北方人们豪爽、洒脱的英雄气概。而与此同时,南方则因为其婉约派的诗词自成一派,南方婉约派的形成不得不说与当地湿润的气候,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密切相关,其词委婉含蓄,音律婉转和谐,与北朝民歌形成鲜明对比。与此类似的还有以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的边塞诗,由于将士远离家乡,又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因而多具有强大的气场,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豪情,读来不仅让人热血沸腾,激发了爱国之情,这显然与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三、时代:新闻报道的转变方向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其在新闻报道上的体现也值得我们深思。过去我们的新闻报道普遍追求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高大全”成了报道的典范,在那个特殊年代,鼓励了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野和心胸越来越开阔,“高大全”式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对于人们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新闻悄然流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经典栏目《百姓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其经典台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普通老百姓的点滴生活被搬上荧屏,成功拉近了电视栏目与观众的距离,而随着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
以传统媒体的代表报纸为例,新闻报道的转变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建国初期,人们将目光主要集中于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因此媒体也顺应了这个时代潮流,经常报道一些国民经济方面的新闻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现象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信息流每年成几何级数增长,更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受众更多的接受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受众更多的需要信息服务。这个时期的报纸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题材选择上都更加注重多元化,特别是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多家首都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针,使得报业逐步与市场化接轨,中国报业得以不断走向成熟。
经过多年的新闻改革,在强调和重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理性化之余,受众一方面感到时效性和思想性增强了,另一方面则感觉到了报纸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小事常常占据了报纸的重要篇幅。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读者在忙碌之余想要从报纸上获得一些快餐新闻、娱乐新闻,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和深度报道的版面大幅度缩小,这也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说教的意味明显减少,更加务实和贴近群众生活,以南方报业集团代表《南方周末》为例,素以关心民生疾苦为己任,经常派出记者深入最底层采写新闻,体验生活,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感情充沛,更能吸引受众,在此过程中找到共鸣。
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变迁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和环境对其报道类型、报道内容和形式带来的巨大差异,透过丹纳的三元素说,我们得以从更加宏大,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新闻与时代的关系。过去我们常说“新闻反映时代生活的变迁”,但是却很少意识到社会思潮的变迁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因素。当今社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成倍增长,传统媒体生存空间日益艰难,晚报的繁荣、都市报的崛起,信息报、专门化报纸对象性报纸的兴起,迫使每一家报纸都必须考虑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现状。因此,我们更应该跳出当前狭小的范围,以宏观角度看待新闻的发展变化,并能够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为新闻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作者简介】
郭岚(1987—),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郝爽(1990—),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青春岁月201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