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军旗美如画

2015-11-02 17:24何飞高勇君
西藏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藏族同胞樟木灾区

何飞+高勇君

伤亡百余人,房屋倒塌千余间,受灾群众20余万人,这是“4·25”尼泊尔8.1级大地震带给西藏的灾难。

出动官兵1905名,车辆5000余台次,保障被装3500件、主副食品316.31吨、给养器材5791套、油料433.55吨、野营装备物资3675顶;消耗各类药品7000余件,巡诊12799人次、手术54人次、收治133人次、心理疏导3971人次,消杀灭158万平方米;日喀则沿线兵站保障过往部队食宿共计10154人次,灾民救助安置站保障灾民就餐77250人次,这是西藏军区后勤部在为期30天的抗震救灾中给灾区人民带去的抚慰。

在处处充满塌方的318国道,在几近完全损毁的樟木镇,在无一间完好建筑的吉隆县,在一个个身处震区的小村庄,但凡有藏族同胞的地方,都可见西藏军区后勤部官兵的身影,他们或星夜驱车冒死前行,或搭建临时安置帐篷,或埋锅为灾民造饭,或巡诊在一条条充满危险的崎岖小路上……一面面军旗迎风飘扬,给饱受苦难的灾区人民带去了火红火红的希望。

在4月26日的这个部的值班报告上,以分钟为单位,先后记录了11支后勤保障力量出动抗震救灾情况:有从训练场直接奔赴救灾现场的,有就近配属友邻单位保障的,有从拉萨风雪兼程赶赴灾区的,涵盖该部首长机关、汽车部队、仓库、医院、大站、防疫等各类型单位;帐篷、油料、大米、罐头、大衣、棉鞋、被子、行军床……但凡灾区群众需要的,他们都不遗余力、毫无保留。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行动如此迅速,抗震救灾敢玩命,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胡辉在抗震救灾动员大会上的一段话说得无比深情:“很快,你们就将奔赴抗震救灾现场,这里面既充满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也处处充满着危险和挑战,但今天我既不动员,也不命令,也没要求,我只想说一句话:我们的官兵,少则在藏时间两三年,多则二三十年,我们吃过多少藏族同胞的饭,喝过多少藏族同胞的水,得到过多少藏族同胞的帮助,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轮到我们报恩的时候了,别的就不说了,把我们这么多年从藏族同胞那里得到的爱,报答他们……”

大灾面前,人民子弟兵行动最迅速

4月25日。

14时11分。

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解放军第八医院政委赵青刚刚躺上床准备午睡一小会儿,一阵剧烈的抖动几乎将他震下了床。

地震了!

经历过汶川、亚东、当雄等多次抗震救灾的赵政委第一意识就是地震,连鞋也顾不上穿便冲向了院值班室。几分钟,手机收到一条信息:“震中尼泊尔博克拉、震级8.1,烈度11级,波及西藏境内多处受灾……”

“清查本院受灾情况,做好震后自救工作;抽组30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救灾小组,组织好药品,随时准备出发奔赴灾区!”医院院长余军下达指令。

“古措兵站震感十分强烈,房屋多处出现开裂,无人员伤亡……”“嘎拉兵站震感异常强烈,营区周围出现数起山石滚落,围墙出现多处开裂,无人员伤亡和装备受损……”

地震发生后,西藏军区后勤部日喀则大站站长杨虹心急如焚,自己不仅有8个兵站分布在灾区,更有古措兵站、嘎拉兵站等驻守在此次地震的重灾区,还有一只友邻部队某独立汽车团的复训车队行驶在318国道上。

此时,他既关心灾区藏族同胞的受灾情况,更是为自己身处灾区的兄弟安危担心不已。

当得知人员平安、装备无损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一半:“全面检查营区和周边山体情况,排查安全隐患,细致做好接待抗震救灾部队和受灾群众准备工作,就近了解当地群众受灾情况,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杨站长一遍遍对各兵站和大站机关下达命令。

此时,在远离震区近400公里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藏军区后勤部作战值班室内,另一位大校军官也是心急如焚,一遍又一遍接听着电话,一遍又一遍地拨打着电话,他就是西藏军区后勤部胡辉部长。

在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时间里,他已先后接到了西藏军区司令员许勇、政委刁国新的多次电话,两位亲历过汶川大地震救灾行动的将军,深知8.1级地震会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一遍遍地叮嘱胡部长,一方面快速统计震区部队受灾情况,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指挥部队参与抗震救灾,减轻藏族同胞生命和财产损失。

在这半个小时内,胡部长也先后向日喀则大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驻江孜某综合仓库等单位打去数个电话,详细了解单位和附近村庄灾情。

当日17时,该部作战值班室内气氛紧张,部长胡辉、副部长毛顺亭、参谋长李忠海等在家部领导和某汽车团、某司机训练大队、某独立汽车团、某油料仓库、某卫生防疫队等单位主官无一缺席。

在该部“4·25”抗震救灾后勤基本指挥所通报灾情情况后,胡部长说道:“军区许勇司令员、刁国新政委命令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不能让一个藏族同胞冻到、饿到、没地方住、没干净水喝、没热饭吃、受伤没法医治……”

出发!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

18时20分,开饭号已经响起,刚刚走出会议室的参谋长李忠海没有像往常一样步入食堂,而是驱车急冲冲地赶往驻拉萨某汽车团。

此时,66台汽车、132名汽车兵已在该团政委彭军的带领下整装待发。

随着李参谋长一声令下,66台汽车同时发动,有序地分别驶向驻拉萨某综合仓库的物资、被装、药品3个仓库,他们要装载灾区急需物资。

“班长,你歇会儿,我们多背两趟就是了!”在四级军士长刘川即将瘫倒在地的一刹那,下士吴小江一把搂起陈强东肩上的两箱罐头,并拦腰抱住了他,对他心疼地说到。

已经记不清扛了多少箱罐头,在接到命令的6个小时,刘老兵一刻也没有休息过,清点物资,将灾区急需的物资整理出来,往车上装运物资,这位在仓库干了15年的老兵练就了过硬的体能,却硬生生地把自己累趴下了。

被小吴抢走肩上罐头后,刘老兵并没有停下脚步,转身又回到了仓库里,扛起了另外两箱往汽车边上跑着。

大衣480件、棉鞋600双、被子4000床、褥子4000床,红烧猪肉1050件、午餐肉1050件、清油400桶、大米750袋、面粉900袋、水果罐头600件、压缩干粮200件、单兵自热食品100件、边防巡逻食品305件,高压锅70口、帆布水桶50个、铁桶50个、水瓢100个、分餐盘(碗)300套……

这一天,在8个小时的装载时间里,驻拉萨某综合仓库3个分库的53名官兵交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这是该综合仓库建库史上装载强度最大的一次。

凌晨2时,车队在李参谋长带领下,向400公里外的灾区出发了。

一路上,李参谋长的指挥车一会儿在车头带队,一会儿在车尾压阵,一会儿又前出探看路况,尽显焦急之情,他多想自己带领的是直升机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抄最近的线路,抵达灾区。

在西藏军区后勤部参与抗震救灾的各条战线上,焦急的又何止是李参谋长一人。

“地震发生时,车队正在路边休整……”某独立汽车团复训车队带队领导徐更新团长讲到。

时针指向14时11分,不少官兵都已进入了梦乡,徐团长查看完车队情况,正准备返回指挥车,也合一合那疲惫了的眼睛。

自从复训车队从拉萨出发,这一周来,他实在太累了。

此时的多情湖,如一位多情的王子,安静地展开有力的臂膀,湖水在微风下轻轻荡漾,像是对心爱的情人在轻轻讲述着动人的情话。不远处的仙女峰,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湖面上,如一位害羞的少女,依偎在情人的身旁。

徐团长坐在指挥车里,眼睛盯着这美丽的一幕,眼眶竟有些湿润,自从去年6月份休假至今,他已整整8个月没有见过心爱的爱人了。

去年休假回家,孩子一直把他叫叔叔,妈妈对孩子说:“这是爸爸,快叫爸爸。”孩子却跑进卧室拿起电话说:“我爸爸在这里,你骗我!”

不知费了多少劲,孩子终于在现实生活中承认了自己就是爸爸的地位,才开始叫爸爸,假期却到了。这一晃又8个月过去了,孩子是不是又该习惯了电话里的爸爸而忘记了现实中的他?

想着想着,突然多情湖的水面浪花明显加大,车子发出了轻微的持续抖动,右边的山坡上腾起了细细的灰尘,并不时有石头滚下。

“地震!”徐团长一声大吼,惊醒了睡梦中的指挥车驾驶员,他飞奔下车,吹响了急促的集合哨声。

一个半小时后,人员车辆无损的某独立汽车团接到了西藏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毛顺亭的电话:“部党委命令你们,在安全的前提下,火速赶往日喀则军分区,配属参加抗震救灾。”

与日喀则军分区一墙之隔的是西藏军区后勤部日喀则大站。已参加过三次抗震救灾的官兵们还没等上级命令传达下来,就已经做好了抗震救灾的物资和人员准备。

中士尤春峰是被该大站政委蒋本川三次剔除花名册,又三次加上花名册的人。跑重灾区聂拉木这条线,尤中士是兵站跑过最多次数,路况又最熟悉的老驾驶员之一,没他还真不行。可这位大龄青年刚刚新婚不久,前天才来队的妻子金梦正处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中,还在卧床状态中,家庭也离不开他。

“首长,你就让他去灾区吧,我没事,灾区的老百姓更需要他!再说还有嫂子们照顾我呢。”金梦强打着精神,在军嫂陈凤娇的搀扶下,找到了蒋本川,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

“虽然嫁给他还不到2个月,我已明白了军嫂的含义,那就是要无条件支持丈夫献身国防,献身西藏,绝不拖他的后腿!”金梦强忍着疼痛欲裂的脑袋,默默地整理着丈夫的行装。

“不用担心我,争取立个功回来!”出发前,金梦对丈夫说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中,有位非常不起眼的护士,却做出了许多让人掉泪的决定。刚做完鸡眼手术不到三天的她,稍微运动量大一点,手术部位就会渗血,疼痛难忍。但她硬是求着科室主任为自己保密,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医疗队。

在西藏军区后勤部机关大院,在某汽车团运油营,在日喀则大站,在某卫生防疫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在这个后勤部每一个参与抗震救灾的单位,都喊着一个口号——

出发!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

一时间,猎猎军旗如火,引领着一道道绿色的人流,向着吉隆,向着聂拉木,向着每一个灾区的村庄、寺院,出发!

撤离,人在命在希望就在

“强震已致樟木镇四周山体结构严重改变,必须将老百姓尽快撤离出来,否则余震随时可能把整个小镇包了饺子!”得到西藏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这个消息后,胡辉部长心急如焚,寝食难安,焦急地对李忠海参谋长说。

“我们已开始做工作,可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离开!”李忠海参谋长答到!

“背也要把他们背出来!”胡辉部长的话不带一点商量的余地。

樟木镇坐落在3面环山中间的一块小平地上,是聂拉木县属行政镇,在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全镇所有房屋全被摧毁,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子,断水、断电、断路、断通信……再过一周,所有的人员也将断粮。

因通商口岸的开设和318国道的开通,近年来,樟木已迅猛发展成为西藏对外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边境小镇,日渐繁华,聚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和当地的藏族同胞们。

在8.1级地震和数次5级以上强余震的影响下,3面山体已经发生严重变化,不时有滚石滑落,砸坏房屋和车辆,若再次发生强烈余震,山高坡陡的山体极可能发生滑坡或泥石流,把整个小镇包了饺子。

情况危在旦夕,但小镇老百姓们还毫不知情,他们正忙于抢救财物,浑然没有察觉死神正一步步向这里逼进。

“是,背也要把他们背离樟木镇!”李参谋长重复着胡部长的命令,也将相同的命令下达给已经随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奔赴至此的兄弟们。

八九十岁的老阿玛们不愿走,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樟木镇之外,哪里都是异乡。

外来的生意人们也舍不得走,历经了长则二三十年、短则近十年的樟木岁月之后,他们像本地人一样在这里扎下了根。

“川都小吃”的老板何时美不愿走,上个月重新装修了小吃店,仅仅“五一”三天假期,就可望带来上万元收入。来樟木的11年里,这些收入维持着全家生活、孩子读书,还要接济远在四川农村的父母。

然而,这一走,扔下各种家当和刚刚交完的新年度房租,损失数万元。在这位42岁的中年男人看来,地震过去,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如果离开赖以生存的樟木,全家的支柱就垮了。

四川人张正洪不愿意走,他的“瑞林商务宾馆”原计划“五一”开张,如果离开,上百万元的投入将付之东流。两个星期前从别人手里接下快递站的河南人赵庆忠,这才接送第4批快件,业务就断了线,损失十多万元。情况更糟糕的是一位皮鞋进出口公司老板——地震前一天,价值两百多万元的货物刚从成都运抵樟木。

在樟木做生意的,四川人居多,也有来自浙江、福建、山东、陕西等地的人。他们经营着宾馆、饭店、超市和纪念品商店,在中尼公路时常阻断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艰难拓展旅游业的红利。他们的发展路线图也高度相似:多年前初来樟木做些小买卖,起色不错,便呼朋唤友前来创业;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又不惜通过贷款投入更大的生意。

可以预料的人生轨迹,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地震按下了暂停键。“我的全部财产和全家老少都在这里,离开只有一个结果:一穷二白,无力还债。”张正洪说。

前方是安全,身后是经营的产业可能将一切毁于一旦的危险。

不愿离开,哪怕只是暂时告别。然而,在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席卷而来的现实面前,走与留之间,已经给他们留不得更多的时间。

走,已经是势在必行。“能否尽快转移,事关群众的生命安全,一分钟都不能耽误。”李忠海针对部分群众担心家庭财产损失及故土难离的顾虑心态,也为了避免大家携带大量物品延误转移,他把官兵召唤在了一起。“大家先把老年人、小孩安置好,尤其是村里23名孤寡老人和残障患者照顾好!”

随即带领15名官兵组成的劝导队,分成5个小组协助地方指挥人员一户一户对转移群众做劝导工作。

“大妈,财产先不管,只要人安全就行,党和政府会照顾好我们的”。

此刻,让转移群众感觉吃上定心丸的就是李忠海的那句话:老乡,人在希望就在!请放心,我们会保证你们每个人安全转移!安置点那边有更好的条件!

李忠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转移群众听到了他的话,本来还顾及财产安全的人逐渐打消了留下的念头。村民们都说,“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我们跟你们走”。

返回途中,雨雪越下越大。透过车窗,前方的车灯犹如巨龙缓缓前行。

突然,车队停了下来,对讲机里说:“前方路段塌方,组织群众徒步通过。”

行李多的,官兵帮他们拿;有伤的,官兵扶着跑;上坡段的,官兵一个个往上拽。

一次次、一遍遍、一趟趟,反反复复。转移路上的时间仿佛格外的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煎熬。

雨夜里,官兵有的拿行李,有的抱小孩,有的搀扶老人,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起初,群众担心塌方和滚石,站在原地不敢往前走,见到官兵帮他们拿着东西往前跑,就快速跟上,顺利通过危险路段。

通过的人群里,一位老阿妈脚下打滑,摔倒在地。李忠海立即冲过去背起老阿妈跟上队伍。

不到半小时,车上所有群众安全通过危险路段,车队继续向前开进。

4月30日凌晨1时许,车队抵达聂拉木县城。官兵虽然已饥肠辘辘,但知道车上的群众没吃晚饭,李忠海吩咐官兵将携带的干粮送给群众。

车队继续向拉孜县安置点进发——

凌晨4时许,车队临时休息,驾驶员纷纷拿出矿泉水往脸上、身上泼,防止犯困,保持清醒。

一路风雪一路歌!30日上午10时许,官兵经过20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把樟木镇受灾群众转运至拉孜县安置点。

在为期4天的转移中,西藏军区后勤部兵分两路,一路在参谋长李忠海的带领下,一路在副部长毛顺亭的指挥下,先后成功转移出受灾群众2137人,财产价值近3000万元。

“哪里有军旗,我们就往那里去,那里有比亲人还亲的人!”吉隆村村民扎西平措的话,代表了所有受灾群众的心声。

在那些灾区百姓几近绝望的日子里,那高高飘扬红艳似火的军旗就是藏族同胞们心中最可以依靠的指引。

住下,这里有比家里更温暖的情

“张妈妈,你在哪里?”一个衣着破旧的藏族小孩焦急地大声喊着。

“在这里!”第八医院护士张春梅听到呼唤后,迅速停下手中的活,站起来大声答应到。

小旺久的小脸立即由阴转晴,像小鸟一样欢快地飞奔到了张春梅面前,像牛皮糖一样粘了上去。

一个藏族小孩怎么把一个汉族护士叫妈妈?不少人心中都生出了这样疑问。事情还得从3天讲起。

原来,在3天前的樟木群众大转移中,张春梅发现了正在自家破屋下与小狗一起玩耍的旺久,由于长时间与各地来此做生意的人打交道,虽然3岁不到,小旺久却已有了惊人的汉语水平。

“这里已经非常危险了,跟着我一起离开这里好不好?”在与张春梅和蔼可亲的交谈中,小旺久渐渐建立起了信任,趴在她背上,离开了危险重重的樟木镇。

在转移的过程中,不管是行车还是走路,小旺久一刻也没离开过张春梅,病了把脉拿药,渴了饿了送水喂饭,就连睡觉都盖着一床行军被。张春梅这不是妈妈胜似妈妈的呵护,让小旺久心里特别温暖。

“阿姨,我能叫你妈妈吗?”小旺久说出了这几天来一直想说的话。

“好啊,可是旺久有自己的妈妈呀,你就叫我张妈妈吧!”张春梅脸颊泛红晕,洋溢着幸福。

从此,小旺久就像牛皮糖一样,依偎在张妈妈身边,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在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这样军爱民民拥军血浓于水的鱼水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温暖着灾区的每一个人。

“选址搭建第二救助站,保障好受灾群众饮食。”这是李忠海转运完首批群众后接到的又一命令。

救灾就是救命,时间刻不容缓,灾情并没有给他们留下过多的休息时间。当接到要紧急为转移群众选址搭建300顶帐篷的命令后,本已疲惫不堪的李忠海打起精神迅速组织官兵投入战斗。

“只要我不休息,大家都要跟着我一起干,只要我不喊累,大家都要咬牙坚持。”

这是李忠海貌似苛刻的训话,但就是他这种“身先士卒”“跟我干”的拼劲,让身边的战友深受鼓舞。

“地点要选好、帐篷不仅要搭设牢固、还要科学规划,分出生活区和保障区,让受灾群众放心入住!”李忠海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主动与军地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在距离日喀则市区10公里空旷处选好安置点。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共才120多人的队伍,既要在最短时间内搭建好300顶帐篷,又要保障好受灾群众食宿,工程量实在是太大。看到战友们面露难色,他率先拿起铁锹、十字镐,大声喊道:“兄弟们,跟我一起干!”

全体官兵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在10个小时内搭设了14顶餐厅帐篷、150余顶班用棉帐篷,修建了营门,厕所、车场、开水房等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高原的天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烈日当照,一会便是风雪交加。李忠海和战友们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连续将近30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已让李参谋长有些招架不住,很多战士看着心疼,都劝他好好休息一会。可李参谋长却语气坚硬:“有那么多受灾群众需要安置,我们必须尽快把帐篷给他们搭建起来,再苦再累,大家都要咬牙坚持!”

随着樟木镇受灾群众转移到安置点,安置点部队的任务量也越来越大。

随着任务量的增加,官兵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怕受灾群众吃不好、住不好。

李忠海是个心细的人,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地调节安置点伙食保障。为了能让受灾群众吃好,他专门聘请地方厨师教炊事班战士为藏族群众做“咖喱饭”;每天的食谱都是由他前一天晚上11点以前和炊事员商讨制定;他嘱咐炊事班的同志们每天24小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开水;考虑到受灾群众中有回族不吃猪肉的习俗,他单独为回族同胞提供锅灶,配备单独炊事员,做好“民族餐”;针对小孩不吃辣的实际情况,他单独嘱咐炊事员做好“儿童饭”……这一系列的暖心举措,受到了安置点受灾群众的一致点赞。来自樟木镇72岁的老阿妈巴桑拉着站长李忠海的手热泪盈眶:“感谢你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吃得好、住得好!”

能得到灾区群众的真心感谢,对李忠海和他的部队官兵来说是最大的认可。他们深知,120余名保障人员保障近2000名受灾群众和100多名各级救灾保障人员的饮食保障是多么大的任务量。别人问他,都这么大的领导干部了,为什么还和战士一起那么拼命,他说:“穿着军装,就是为群众服务,群众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奖章。”

仅仅几天时间,李忠海的面容憔悴了许多、身型明显消瘦了许多。然而,面对群众的褒扬,他却谦虚地说:“灾区群众的平安与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心安与回报。”

地震重灾区吉隆镇吉甫村就像块世外桃源,绿树掩映,山水环绕。村子里代代流传着吉甫村人引以为傲的传说,即“吉甫”(意为:分别)之名得自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传说。尼泊尔尺尊公主曾在此与故国护亲队伍道别,正式踏上远嫁吐蕃之旅。村里的老人都说,有这样特殊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这里必定是一块吉祥福地。

然而,上天并没有庇护这块“福地”,受4·25强震波及,吉甫村90%的房屋被震垮,30多名村民受伤。

福无双至,灾不单降。5月12日15时05分,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地震,吉甫村再次受到波及,村里100多户痛失家园的村民更是雪上加霜。缺医少药、忧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像一顶巨石压在他们心头。

像吉甫村这样的村子在重灾区吉隆镇有十几个,朴实善良的村民们大都被这天灾吓得六神无主,甚至有很多受损严重的村民出现了绝望心理。

“不能让受灾群众对生活失去信心,抽组医院医疗骨干和心理专家加大吉隆灾区的巡诊力度,力争巡诊到每一个村和每一个村民。”李忠海说这句话时铿锵有力。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重灾区吉隆镇暖流涌动。李忠海带领解放军第八医院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灾区巡诊医疗队再次踏上征程。

各个村庄大都有崎岖的山路相连,随时都有滚石和泥石流发生,要巡诊到每个村庄并非易事。

要进吉甫村,必须经过铁索桥。一座横跨在吉甫峡谷上经幡飞扬的铁索桥是打通吉甫村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出路。铁索桥全长大约50米,桥下便是落差达200米的翻腾江水。稍有不慎,跌落下去就会粉身碎骨。由于受地震影响,铁索桥螺丝固定处已有些松动,变成一座危桥。

要过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过去,桥对岸多户村民的病情得不到救治。权衡再三,李忠海决定让巡诊队员采用两人结伴、快速行走的方式通过。他率先士卒,三步并作两步,很快便通过了摇摇欲坠的铁索桥。

张春梅、杨晓敏、郭艳、朱丽四名女医护人员,看到桥下翻腾的江水,吓得脸色惨白,尝试几次都不敢通过。对岸的李忠海和几名医护人员大声给他们加油鼓劲,增加信心。在他的鼓励下,几名女医护人员坚强地迈出了步子。

通过铁索桥,宁静美丽、有着千年历史的吉甫村便展现在他们眼前,但几座垮塌的房屋却给美丽的景色增添了几分悲凉。

村支书琼达正在倒塌的房屋里收拾家当,看到巡诊队的到来,琼达拉着李忠海的手连声道谢。

顾不上休息,李忠海将兵力一分为三:一组由三名心理专家和两名医护人员组成,专为儿童和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二组几名医护人员对村里病情不是太严重的村民进行医疗救治;三组李忠海亲自带几名医疗骨干对病情较重的几名灾民进行救治。

从村支书琼达口中获知,村里72岁的老阿妈洛桑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位。她在地震时摔伤了左腿,加上余震不断,洛桑的血压一直很高,病情很严重。

医生林法迎为洛桑老阿妈的左腿进行了石膏外固定,并给她发放了治疗药物。

经过连续三个多小时的工作,医护人员对村里的100多名村民进行了巡诊,对26名儿童和老人进行了心理疏导。看到医疗队员忙前忙后,顾不上吃饭休息。几名村民从家里拿来了干粮和鸡蛋,都被李忠海婉言谢绝了。

吉甫村2公里外有一座已经有1300多年的寺庙,叫帕巴寺。受这次地震影响,该寺庙壁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一些柱子、房梁出现位移。李忠海获知情况后,为了安全起见,第一时间协调救援部队,在寺庙外搭建了四顶帐篷,让在寺庙居住的9名尼姑搬进了帐篷。同时李忠海还嘱咐医疗队的几名女同志定期到临时安置点内进行巡诊,并主动给她们购置日常用品,排忧解难。尼姑桑梅看到临时的“新家”和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眼角噙着泪水,激动得说不出话。

“我今年67岁,金珠玛米却给了我两次重生,一次是把我从地主家解放出来;一次是把我从灾区解救出来,看到他们火红的军旗,我心里就特别有安全感。”仓决老阿妈用她并不擅长的汉语,给大家讲述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在西藏,许多藏族同胞有着和仓决一样的经历,在他们心目中,军旗就是解放军,是共产党,是毛主席的“菩萨兵”,是这个世界上最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撤离,救灾虽止亲情永续

“首长,能给我们留一面你们的旗帜吗?”得知部队即将撤离,古措村党支部书记米玛带着20多位村民来到毛顺亭副部长的面前。“我们想把它挂在村委会,教育我们的后代们永远不要忘记解放军无私的帮助,永远不忘共产党的大恩大德。”

一席话,说得毛副部长心里暖暖的,因地震受困于此的香港游客陈家豪感动得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他感叹到:“有这样爱民如子的党,有这样视藏族同胞为亲人的人民解放军,有这样不忘恩情的人民群众,这才是我们国家不断兴隆发达的最强大力量,也才是我们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强大的武器。”

经请示,毛顺亭副部长将印有某汽车团代号的红旗赠送给了米玛书记。这是一支随十八军先遣部队第一个踏进西藏的光荣部队,在扎根西藏的60余年时间里,为藏区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巨大贡献,也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主力军。

米玛和乡亲们如获至宝,双手神圣捧着火红的旗帜,一段军民鱼水深情将在旗帜下永远延续。

小旺久拉着张春梅的手,一秒也不愿意放开,他生怕一放手,就再也找不到这位陪伴了他30多天、比亲妈妈还要亲的张妈妈了。

“旺久,张妈妈要和叔叔们一起走了,过几天再回来看你好不好?”张春梅一边抚摸着小旺久的头,一边温暖地说道。

旺久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泪水顺着小脸,刷刷地流。这30多天,是小旺久最快乐的时候,不仅仅是张妈妈,那些和张妈妈穿一样衣服的叔叔们,只要见到他,都格外地亲,要么给他一块饼干,要么给他一个苹果,要么亲热地抱抱他,每个人都像亲人一样。

这时,该院医务处张宇处长出现了,他带着旺久进了帐篷,过了一会儿,旺久穿着一身合身的迷彩服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原来,这是他连夜找来入伍前某制衣厂工作的战士,裁了自己的迷彩服,给小旺久改了这么一身小迷彩装。

小旺久终于放开了张妈妈的手,亲吻了第八医院所有官兵的脸,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离开前,他在第八医院的院旗下,站了许久许久。我们相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这面旗帜已打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也将会视为生命一样,珍惜这一身迷彩服,这将是他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

“孩子,要走了,把这两个鸡蛋带上吧!”83岁的央宗老阿妈一边吃力地迈着步子,一边向着李忠海参谋长喊到。

央宗老阿妈年岁已高,腿脚不方便,在从樟木镇撤离时,她就不愿意离开。是李参谋长把他背进了指挥车,一路照顾到这里的。在安置点,李参谋长像对待自己亲妈妈一样,既送水又送饭,还给她洗头洗衣服,让老人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温暖。

这两个鸡蛋,是老人从樟木就揣在身上的,一直没舍得吃。当得知部队要离开,她硬是要把它送给李参谋长。含着泪,李参谋长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阿妈,你放心,党和政府会照顾好你的。”李参谋长说到。其实,他也很放心不下老阿妈,昨天晚上,他还找到村支书,硬塞给他3000块钱,拜托他们一定要好好照顾老阿妈。

某汽车团政委彭军受命带领的71台车队从拉孜县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撤离,原计划9点钟离开,可是快到10点了,车队才前行不到500米。安置点和公路沿线的群众们从四面八方不断涌了过来,为官兵们献上了一条又一条哈达,挤不到官兵身边的藏族同胞们,干脆就把哈达绑在了他们的车上,一条又一条,一层又一层。

车队终于驶出了送行群众的包围圈,随队返回的新郎官尤春峰,脖子上先后被挂上了17条哈达。“媳妇看着这些哈达,她一定会很高兴,这就是藏族同胞们给咱最高的奖赏,远远胜过一个三等功嘛!”

在拉孜安置点,在桑孜珠区救助站,在318国道上,在吉隆镇旁,在每一个人民子弟兵要离开的地方,处处都充满着祝福的话语和不舍的泪水,藏族同胞们纷纷拉着官兵们,站在火红的旗帜下合影留念。

“待重建家园以后,他们一定会把这些与人民子弟兵、与火红军旗的合影挂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提醒着自己的后人,永远不忘解放军,不忘共产党!”藏族退伍老兵扎西讲到。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的心……”部队扛着火红的旗帜,渐渐远去。这时,从拉孜安置点不远的小山头上,传来了一阵洪亮高亢的歌声,十多位藏族妇女们身穿节日的盛装,朝着远去的车队,含泪唱起了这首藏族同胞人人都会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那歌声里饱含着对共产党的恩情,充满了对人民子弟兵的不舍,装满了藏汉一家亲的民族深情。那发自藏族同胞内心的歌声,是那么悠扬,那么婉转,那么动听……

身着迷彩服的亲人在火红军旗的引领下,陆续离开了!却在灾区藏族同胞心里留下了永远的回忆,这回忆将抹平灾难带来的苦难,鼓舞着他们走向更加幸福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刘梅

猜你喜欢
藏族同胞樟木灾区
“罗萨,扎西德勒!”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沉思的藏族同胞》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请菩萨找零
神山 世代的轮回
灾区笑脸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