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恒
尼泊尔4·25地震发生后,3个小时,仅仅3个小时。
作为自治区“抗洪抗雪应急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工程应急抢险队”三支应急力量的西藏军区驻拉萨某旅611名官兵、136台机械已在营区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开向尼泊尔8.1级强震后波及受创的樟木镇和聂拉木、吉隆、定日县等地。
接到上级命令后,1个小时,仅仅1个小时。
身为政工主官的旅政委梁真海就带领部队驰援而去。灾情发生后的第三天,正在内地休假的旅长周静出现在了救灾现场。
震区十万火急,大军雷霆出击。这次行动,是一次生死时速攻坚战。
近40天的紧急救援,该旅官兵历尽千辛万苦,在救灾一线挺起钢铁般的脊梁,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抢险救灾与守护生命中让群众看到了希望。
聂拉木,转移群众生活用品6万件
历经17个小时的长途奔波,梁政委带领的先遣队58人、13台装备于4月27日22时到达重灾区聂拉木县。
漆黑的夜晚,灾民在呼喊。微光中,看到一队驾驶着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的军人走来,村庄里的大人小孩自发地双手合十:“菩萨来了!救命恩人来了!”
灾场就是战场,时间不等人,一分钟也不能拖延救援时间。能征善战的工兵劲旅官兵,来不及休整、来不及喘息,赶到现场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抢险救援。他们操纵着大型工程机械,在灾区一线攻坚克难,发起一次次工兵突击,被灾区群众称为“灾民的暖心人”。
作为一名主官,在旅长休假回内地不在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政委梁真海始终牢记身先士卒,是一名指挥员的基本操守。
扎西宗村,一个受灾严重、面目全非的小山村。
74户民居垮塌,群众期盼、焦虑的目光像针一样深深地刺在该旅先遣队官兵的心上。
紧要关头,梁政委立即将救援人员和机械分为4个小组,迅速组织官兵开始抢救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
他甚至不顾次生灾害频发的危险,第一个冲进垮塌民房,带领基建营房工程人员认真勘查每一栋房屋的结构和损毁情况,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将次生危险降低到零。
他第一个抡起铁锹去挖,第一个用双手去刨,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希望,在废墟中抢救灾民的生活用品。
他第一个扛起灾民家里的青稞袋子,150斤的麻袋,一口气接连扛了15包。
他还冲进扎西次仁家里垮塌的牛棚扛出即将春耕的一麻袋种子,老百姓都在夸赞说:“也只有1米8几的梁政委才能扛起200斤重的种子,这可是我们来年的口粮啊!”。
他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没有坐下来歇一口气、没有停下来喝一口水。嘴唇干裂了、脸庞晒脱皮了、手掌磨破出血了也不顾,与官兵一道抢救出受灾群众的生活物资3.5吨、衣物和被褥2600件、家用电器和炊具3000余件,牲畜饲料10000公斤。
驻扎西宗村的干部、聂拉木县委组织部部长强巴旦增拉着梁政委的手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解放军,大难当头,雨季又将来临,如果群众的财产不能及时转移,今年的春耕将无法投入生产,老百姓的损失会更加惨重,解放军来得太及时了,是你们挽救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呀!”
4时38分,带领官兵完成两个村庄的抢险救灾任务后,梁政委立即带领先遣队的官兵前往江岗村搭建帐篷。
不到20分钟,11顶宿营帐篷矗立在江岗村旁,村民站在村口,向解放军投去敬佩的眼神。
藏族人民的呼喊牵动着金珠玛米的心,震区群众的安危连着西藏军人的心。
地震发生后,聂拉木县进入樟木镇的咽喉要道被堵塞,各路救援大军被阻在镇外。
4月27日拂晓,担当先遣分队的该旅50余名突击队员,争分夺秒清理路上乱石。大型机械在轰轰烈烈地操作着,官兵们则使用简易工程机械清理废墟,昼夜奋战,当天就清除路障3公里。
一切按计划进行,一切按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预案》行动。
该旅奔赴樟木、聂拉木、定日、拉孜救援的人员、装备一一作了分组,并按作战序列指定负责人。
陆续奔赴各点的百余台大型专业化救援装备火速驰援而来。
挖掘机巨臂扬起来了。
装载机扬手动起来了。
推土机使劲顶起来了。
官兵们很快便疏通了这条“救援生命线”。
沿着刚刚铺就的新路,军用民用的一辆辆指挥车、救护车、运输车紧接着呼啸而来。
疏通道路,搜救财物,这个旅的官兵始终奋力拼搏在救灾第一线。
就在聂拉木县的江东村,一位藏族老阿妈找到官兵求救,她家的“传家宝”——唐卡和经卷被埋在地下了。
梁政委急忙带领一台挖掘机和一台推土机紧急赶往老阿妈家已经坍塌的房子。
随着轰隆轰隆数声巨响,房屋顶部被挖掘机掀开了,存放唐卡和经卷的“保险柜”被挖掘出来了。
抱着失而复得的唐卡和经卷,老阿妈老泪纵横地说:“金珠玛米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救了我的老命,还帮我抢回了宝贝!”
一座座断壁残垣的废墟,一个个冲锋在前的身影。
挖掘机操作手郝建,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搜救一线中,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在他心里,灾区每一名受灾群众都是亲人,每一个灾民焦急的表情都牵动着他的心。
作为一名优秀的机械操作手,他要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好好为群众服务。
情况告急
4月29日9时,聂拉木县副县长索朗旺堆急冲冲地跑来,向部队通报灾情:“全县受灾情况较重,特别是附近的江东村和扎西宗村已造成98户人家房屋垮塌,500余名群众只能暂住部队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村民的粮食、牲畜的草料和春耕的种子以及家中的贵重物品全部压在倒塌的房屋里,村民只能靠政府赈灾物资维持生活……”
梁政委二话没说,带着170余名官兵、21台挖掘机、装载机分两个方向前去救援。
截止当天下午7时50分,共转移春耕种子、粮食和牲畜饲料6.5吨;衣物3500余件以及各种生活用具、电器12000余件。
目睹自己生产生活物资从废墟中救出,堆放在安全地带,受灾群众脸上露出了微笑。
深夜,狂风嘶吼,寒冷刺骨。
在聂拉木县江东村救援地上,作训参谋杨凯与官兵战斗正酣。村长尼玛次仁一边给官兵们送来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一边劝说官兵休息,等天亮再干。可是,这些随时能应急的年轻战士,始终视灾区为故乡,把灾民当父母,顾不上高原反应和休息调整,加班加点,高强度施工,凌晨6点30分,天空出现鱼肚白的一刹那,道路疏通,任务竣工。
灾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任务一个紧接着一个,困难接二连三。
救援没有停歇。官兵们又开着大型工程机械,来到扎西宗村。
陈工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装载机挖掘机操作手。来灾区的第二天,他1岁零2个月的孩子生病住院。这一消息,曾经让陈工程火急火燎。但是,看到那么多的受灾群众,他内心的那杆秤,立即分清了孰重孰轻。他除了每天给妻子和孩子打一次电话,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救灾现场。一次次听到妻子在电话的另一端说:“孩子好多了,你安心救灾,家里有我呢。”陈工程的眼泪一次次滴落在冰冷的机械上,流向干涸的泥土。
救援始终是难题,灾区群众安置又是一项重大任务。
4月29日18时,打通了樟木镇至聂拉木县的生命通道,大批群众需要转移。
一边要继续抢险救灾,一边要转移受困群众。在这个既没有偏向更不能有侧重点的紧要关头,政委梁真海果断决定,由在现场参与救援的旅政治部杨赛拉副主任带领5台运输车前往受灾重镇樟木转移灾民。
一路上,河流湍急,滚石不断,险象环生,精干的指挥员严密组织,技术过硬的驾驶员科学规避。8小时之内,125名群众被转移至210余公里远的拉孜县临时搭建的帐篷入住。
5月2日9时30分,抗震救灾前方指挥组又一次发来指令,该旅余洪兵副参谋长和政治部杨赛拉副主任,再次带领143人、15台运输车前往聂拉木县扎西岗村、江岗村、塔杰村,帮助受灾群众转移生活物资。
人民检验子弟兵战斗力的时候到了。
6个小时,官兵们转移193户1050人的生活物资11吨,衣物7000余件,家用电器21000余件,另有唐卡、佛像、饰品540余件。
残壁,废墟,破损的玛尼堆,摇曳的经幡,经书、法器等文物被压在废墟下,急需抢救。手刨,镐挖,只能挖掘到浅表层的文物,于是这个旅的工程机械便成了攻坚利器。
寒风中,官兵们的脸都被冻得通红。挖掘机操作手张玉存,坐在冰冷的驾驶室内,依旧紧握着操纵杆,一刻也不肯停歇。
张玉存累了,马利斌便上;马利斌累了,王能科上。操作手袁兴斌、孙军,军医彭阳阳,副指导员李衡轮番作业。机械从不停歇,人员从不停歇。
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哪怕再苦一点,哪怕再累一点,救援官兵都心甘情愿。
多个村庄群众家里的数千件佛像、经卷等贵重物品被一件件挖了出来。仅4月30日一天,官兵们便用挖掘机,挖出400多座佛像和11台保险柜。
一流的操作手就是一流的操作手。
官兵小心翼翼,确保挖出来的每一件物品完好无损,绝不损伤佛像等贵重物品的身,绝不伤害藏族群众的心。
人民军队为人民。通过几天的紧急救援,该旅官兵为灾民抢救出的生产生活用品及各种贵重物资,经聂拉木县政府工作组评估,价值超过1000万元。抢救、搬运的整个过程,人员、装备、物件安全,深受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好评。
拉孜,连夜搭建帐篷1千顶
军人职责无假期。灾情,就是命令。救灾现场,就是军人的又一战场。
4月27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该旅抗震救灾又一个分队奉命向日喀则吉隆灾区进发。
这天,原本是该旅旅长周静从西藏休假回四川绵阳的第三天。
然而,当天15时50分,周旅长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前往吉隆灾区的路上。
军人,始终在关注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地震发生后,该旅在3个小时内便完成了救灾所需的物资器材、车辆机械准备,只待上级一声令下便可出动。
此时,周旅长休假回到老家还不到1天,通过电视知道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波及中尼边境后,他立即拨通了梁政委的电话。梁政委非常肯定地说:“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军区一声令下。”
周旅长又拨通参谋长董锋的电话,得到的回答是:“请旅长放心!”
这些声音让周旅长暂时松了一口气。
可是,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周旅长终日心神不宁,心里始终牵挂着灾情和救灾的事。
26日,当部队接到出动的命令时,周旅长真的坐不住了,立即订了连夜返回拉萨的机票。
回到部队后,周旅长来不及换上军装就跑到抗震救灾后方指挥办公室,进一步了解部队救灾情况,并决定立即向灾区出发,奔赴前线指挥官兵救援。
27日18时40分。
周旅长心急如焚,追上旅里派往灾区的另一支救援分队,与大家一同向吉隆灾区开进。“终于归队了!”在车上,周旅长自言自语,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得知旅长也赶来了,带领先遣队正在灾区忙着救援的梁政委在电话里打趣说道:“欢迎归队!就知道你这个急性子‘熬不过今天。”
抗震救灾的又一个方向,一个个挽救人民生命财产的战斗正在打响。
“这几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现在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能立马睡着。”4月29日,上士周英明在谈及参加抗震救灾三天以来的感受时,他神色略显疲惫,但是从他的行动中却看不出丝毫的倦怠。
不用质疑,不必猜测。该旅像周英明这样战斗在灾区、积极参与救援行动的官兵还有很多很多。
拉孜县与尼泊尔强震受创重灾区——樟木的直线距离200余公里,这里地势平坦、未受地震影响,设置在此的安置点将接受樟木灾区和来自尼泊尔的部分受灾群众。
根据统一部署,该旅连同救灾的友邻部队和地方群众,将于4月30日前在拉孜县的野外搭建完成1500顶帐篷,并配套相关生活物资,作好接受2000名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的准备。
29日凌晨,正赶赴吉隆灾区的该旅救援分队途经拉孜县城时,临时接到上级任务转接、搭设安置区帐篷的命令。
兵贵神速。拉孜的旷野,冷风嚎嚎。现场受领任务后,旅长周静带领副旅长刘恒,在半个小时内就完成了任务编组、器材准备等工作。
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安置点4个区域的帐篷搭建,该旅官兵不顾连夜赶路的疲劳,火速投入到新的任务中。
现场的天气变幻异常,前一刻还烈日炙烤,下一刻就风雪交加,但是官兵们丝毫不受如此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场地开设,帐篷搭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地进行。
一组负责搭建篷杆框架,另一组负责覆设篷布,最后还有一组专门负责整理加固。分批次的“流水线”作业,避免了相互干扰,加快了搭建速度。解放军的活,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跑上跑下的四级军士长吕胜松,此刻本应该是在家休假,但灾情就是命令,他主动提出推迟休假的申请,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了救援现场。
在搭建帐篷的过程中,他带领的小组,以3分钟搭起一副篷杆框架速度带动了官兵们不甘落后的干劲、拼劲。
晚饭后,吕胜松累倒在帐篷包上睡着了,看到他手上的伤口和因为长时间站立而浮肿的双腿,战友们都不忍心打扰他片刻的休息。
夜幕降临时,一场大雪袭来。旷野上也传起了一阵阵口号:“苦不苦,看看漫天雪飞舞;累不累,搭完帐篷就去睡。”
这就是救援官兵的苦与乐。
这就是救援官兵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切为了救灾,一切为了救援。来不及动员,来不及休息,拉孜的旷野帐篷拔地而起。
5月2日,是拉孜安置点建成使用的第三天,这里已经安置了来自樟木灾区的受灾群众上千人。
拉孜安置点俨然是一座小城,医疗点、通信站、水电设施等已经投入使用。帐篷的一角,有妇女在洗衣、有小孩在嬉戏。走进帐篷内,崭新的锅碗瓢盆、棉衣被褥等生活物资应有尽有,整整齐齐地映入眼帘。
安置在这里的灾区群众生活安稳、情绪稳定。
拉孜旷野的一角,一群“沙漠迷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
据该旅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刘润生介绍说,这是他们旅的救援分队帐篷。
官兵们自4月29日起,就开始在这里马不停蹄地搭建救灾帐篷,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1000余顶救灾帐篷现已经全部达到入住标准。
救援就像打仗,天气是战斗力的又一个检验者。
变幻莫测的天气,时而漫天飞雪,时而狂风大作。
正当此时,一阵狂风刮起,了解老天脾气的官兵们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帐篷里作最后的检查和加固,以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迷彩帐篷与绿色帐篷之间,一位老阿妈正在清洗衣物,从她身后经过的官兵正带着工具对帐篷进行逐一检查加固。老阿妈的神情里透出一份对家的思念,又或许,她正心念着对救援官兵的感激。
虽然语言不通,但老阿妈此刻的表情让官兵心里更加踏实。
藏族战士普琼次仁,他的家乡就在吉隆县,家里同样受灾,但当他得知家人平安无恙后,他只字未提,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救援任务中。
整个安置点里,受灾群众祥和安定,钢铁战士无私奉献,救援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查阅该旅作战值班记录,这样的数据令人震惊。
4月27日晚,该旅304名官兵、69台车机用时不到24小时,昼夜兼程赶到拉孜县任务地域后,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4月28日22时至次日4时许,出动219名官兵,连夜完成了野战兵站100顶帐篷的搭建。
4月29日晨起,出动560人次参加拉孜安置点帐篷搭设任务,共搭设救灾帐篷470顶、开挖帐篷排水沟5084米(宽80厘米、深30厘米)。
4月30日,出动挖掘机1台,完成野战兵站4个厕所、5个野战垃圾场的构筑。
4月30日13时,出动指挥车1台、运输车4台,协助拉孜安置点向日喀则转运受灾群众47人,转移群众衣被等物资2600余件。
4月30日至5月1日,出动卫生车1台、军医2名、卫生员3名,连续对进驻拉孜安置点群众进行巡诊,为57人提供医疗服务,对1500平方米安置区域进行了消毒,2名心理咨询师对10户入住群众40余人进行走访询问,积极开展心理疏导4次。
5月2日,平整野战兵站场地100平方米,开挖防洪沟200米。
5月3日,开挖土石140立方米,填埋平整帐篷驻地。
5月3日,主动派出官兵215人、运输车8辆,帮助安置点600户受灾群众搬运生活物资8000余件。
5月6日20时,开设第二个野战兵站。
同时,还利用两天时间出动官兵1120人次,对救灾帐篷进行维护。出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各1台,修筑安置点6米宽道路50米、8米宽道路50米,平整场地6000平方米。
与此同时,他们还协助地方政府转移受灾群众,主动为入住安置点的群众提供帮助。
雪山连绵,大爱无疆。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部队所到之处,灾区群众无不动情。人民永远是军队的靠山,灾区群众都说,解放军来了,老百姓就看到了希望。
定日,疏通维护道路两百公里
专业对口,疏通维护道路任务由某道路连完成。
某道路连,挑选2名干部、60名战士、近20台机械车辆,按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方案装载物资。
灾难降临,作为工兵劲旅的一员,某道路连的参援官兵冲锋陷阵,把大爱洒向灾区,将温暖传递给灾民。
4月26日19时30分从拉萨白定出发,全程机动734公里。于27日21时50分,到达聂拉木县聂拉木镇。
救援路上艰难重重,却挡不住西藏军区某旅救援官兵突击的脚步。面对灾情,时间就是生命。官兵们来不及休息片刻,随即转入抢险救灾。
面对险坡峡谷、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域环境,指挥员、操作手、安全员沉着应战、密切配合,宿营救援,忙中有序。官兵们硬是穿越泥石流、塌方路段,冒着雨雪徒步10余公里,将部分药品、食品送到灾民手里。
4月29日至5月4日这个连队编成三个救灾小组分别对聂拉木县聂拉木镇6个村庄进行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宁愿自己喝不上热水,也要让群众喝上热水;宁愿自己吃不上热食,也要让群众吃上热食。官兵自己啃干粮、喝小河沟里的冰水。大家力争做到多救一个人、多转移一名群众,让受灾群众吃饱睡暖。
数据最有说服力。一周时间,这个连队累计为257户灾民转移生产生活物资3.5吨、家具3000余件、家电955余件、青稞18500公斤,运送175名群众到拉孜安置点。
救援场上,丝毫不能懈怠,丝毫不能放松。任务随时在等待着救援官兵。
5月7日,根据上级命令,该连机动120公里至定日县岗嘎镇,编成四个救援小组和一个保障小组,担负岗嘎至绒辖、嘎玛沟、曲当三条道路的保通任务。
经过道路勘查小组抵近侦察,220公里,处处断裂垮塌,一片坑坑洼洼,说是维护,倒不如说是重新修筑。
困难重重,但是指导员郭守昌在救援官兵面前大声说:“不管任务有多艰巨,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清除道路冰雪共计112000方,运送土石13000方,回填沙石90000方,堆砌堡坎、加固公路基脚1100方,最高工作平台海拔5500米——这些难题,对号称“超级工兵连”的某道路连来说,都不算难题。
最让官兵们感到头痛的是缺氧引发的胸闷、头昏、脑胀、乏力,吃不下、睡不好……
5月18日完成道路保通任务后,该连机动140公里至拉孜县,角色转换为旅救灾预备队。
任务的转换,意味着人员的思想和行动将随之转换。连队干部、骨干及时调整心态,做好战士们的心理疏导工作,随时准备处置突发情况。
6月6日,从拉孜旷野机动430公里顺利返回营区,本次救灾任务圆满完成。
在谈到这次抢险救灾的收获时,西藏军区驻拉萨某旅各级指挥员胸有成竹地说:“这次抗震救灾,综合检验了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从出发到安全撤回营区共计42天,累计行车1800公里,百余台机械行驶距离达到1000公里。充分展示了部队的应急处突能力、指挥员的灵活处置能力以及驾驶员、操作手的技术水平。”
长途机动,作业环境复杂陌生,救援难度大,但指挥员、操作手现场共同研究对策,默契配合,对作业环境进行认真细致的安全评估,制定安全可行的施工方案。各级党委(支部)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干部、骨干身先士卒,冲锋在救灾的第一线。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官兵们能大胆灵活处置。特别是在冰雪路面施工、悬崖路段清理落石的风险评估、高寒山地道路排水的注意事项等,通过一个个难题的克服和不断总结,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这次抗震救灾,在忠诚使命中彰显该旅官兵的重要作用。
工兵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工程机械就是他们的主战装备。通过这次救援行动,官兵们更加明白,熟练掌握主战装备是每一名工兵战士的看家本领。
这次抗震救灾,无论是施工环境还是任务本身对于大部分机械操作手都是第一次。
在海拔5500米的普士拉山口路段,大型工程机械一次次侧滑,官兵们沉着应对,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打通了5年未通车的岗戎公路。
5月12日发生7.6级余震的那一瞬间,官兵们正在绒辖沟抢修道路,面对滚滚而来的山体滑坡和几十台地方车辆被困,官兵们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装备清理路面落石,解救被困车辆。
不到十分钟时间,一辆辆顺利通关的车辆驾驶员都对工兵战士竖起了大拇指。
这次抗震救灾,在使命感召唤中官兵的战斗精神得到磨砺。
抢险救灾本身就是军人忠诚使命最直接的体现,广大官兵树牢长期作战、连续作战、艰苦作战的思想,全力以赴参与救灾,热心服务灾区群众,在救灾现场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藏族战士拉层随连队出发的前一天,奶奶去世了,原来他第二天准备到色拉寺为奶奶点酥油灯。可接到救灾命令后,拉层擦干泪水毅然投入到救灾的队伍中,并主动充当翻译。
在转移群众财产过程中,许多战士在给灾民背青稞的过程中把肩膀磨破了,却从不叫苦叫累,班长杨春福的手不小心被划破,他简单的处理一下,继续加入到抢运灾民物资的队伍中。
在道路保通任务中,路通到哪里官兵们就在哪里宿营,风沙常常是官兵们每顿饭的佐料,雪山脚下河沟里的雪水简单处理一下就作为饮用水,尽管保障困难,吃不到绿色蔬菜,官兵们却从不叫一声苦。
这次抗震救灾,在实战任务牵引下管理,使大批技术骨干得到锻炼。同时,救灾给官兵们提供一个考验自己的平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不断考验着工兵战士的技术水平。
操作手、驾驶员通过长途机动任务后,懂得如何更好的爱护和保养自己的机械;面对复杂危险环境,懂得如何灵活处理及正确规避安全风险。
安全就是责任。在救援小组行动中,小组长对责任有了新的认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能够大胆管理、大胆负责。干部、骨干的尽责意识和组织指挥能力也在任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这次抗震救灾,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守住安全底线。新的任务给安全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广大官兵参与安全评估,共同守住安全底线。
长途机动中,有的驾驶员用扳手敲击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驾驶员、操作手不断总结机械在高海拔冰雪路段安全操作规则,不断摸索出大型机械在行驶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处置。
拉孜安置点,地处风口,风沙弥漫,在能见度不到一米的情况下,旅长周静和副旅长刘恒坚持站在一线指挥。
在对岗嘎方向地震受损道路进行现场勘查时,周旅长和刘副旅长选择了任务艰巨、危险系数较高,甚至部分道路已经开裂的绒辖方向和曲当方向组织指挥。
在翻越普士拉山口进行现场勘查、作业测算时,干部靠前指挥,亲力亲为的做法,激发了士气,调动了官兵的积极性。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次抗震救灾,旅长、政委十分重视与地方政府和友邻单位的协调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救灾工作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在这次救援过程中,该旅广大官兵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两不怕”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自觉践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以雷厉风行、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精神投入救援中,牢固树立持久作战、长期作战的思想,不断调动官兵的积极性、自觉性。干部、骨干带头干,哪里有重活、累活、苦活、脏活,哪里就有干部、骨干的身影,大家齐头并进,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
官兵们还针对工作任务特点,见缝插针,抓住点滴时间集中动员、车厢课堂、睡前会议等形式,不间断开展思想再动员,发动大家以随时准备打仗的状态做好当前工作;以一声令下,能够迅即出动的状态做好应急工作准备。
军人只有服从,必须绝对服从。为确保定日县道路维护保通,他们主动与地方政府协调,积极推进岗绒公路、岗嘎至曲宗公路、扎西宗至曲当公路三个路段的维护保通任务。
在伴随保障基础上,综合保障分队前出,保证各施工分队油料、给养、药品的及时充足到位。
郝建,该旅二营某道路连一名优秀的机械操作手。
第一次来到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寒山地施工作业,面临的种种困难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因为缺氧,机械经常打不着火。因为地域生疏,工程机械多次侧滑。郝建驾驶履带挖掘机在雪山上连续工作5天,他晚上就睡在冰凉的机械上,为确保白天施工任务顺利开展,他每间隔两小时就发动一次机械,饿了就吃单兵自热食品。
海拔5500米普士拉山口,常年积雪,地势险峻,路况复杂,原有道路5年没有通车,当地群众只能避开这个“鬼门关”,绕道从更加险峻的匝道通行。
正当机械从山脚作业至山顶时,大家都认为继续作业会带来很大风险,郝建看到一辆辆地方车辆在匝道上陷入泥潭,他认真地分析地形及积雪情况,向指挥组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硬是开着履带挖掘机成功地打通了岗绒公路58公里处路段,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郭守昌,作为连队指导员,他带领连队机动至聂拉木县聂拉木镇后,一刻也没有休息,随即转入抗震救灾工作。
5月1日,在抢救灾民物资过程中,发生余震,郭守昌现场灵活处置,成功躲避余震风险,确保救援行动安全无事故。
5月7日,接到上级命令,郭守昌带领12名官兵参与岗嘎至绒辖公路保通任务。施工路段,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但是官兵们不畏艰险,累计清除道路冰雪共计19000方,运送土石500方。
6月6日19时30分,是一个永远令政委梁真海激动难忘的时刻。
参加抗震救灾的所有人员、车辆、装备凯旋而归,回到了阔别一个多月的营区。
没有鲜花献英雄,没有掌声表心意。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天灾可以毁掉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艰难困苦中,让我们更加坚强,为了那些爱着我们的人,为了那些我们爱着的人。“大灾有大爱”的呐喊永远激荡在每个人的心胸。
西藏军区驻拉萨某旅随时准备上战场、随时准备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随时准备参与应急处突。他们始终高度重视“三支应急力量”的建设,定期对“三支应急力量”方案进行修订、定期组织对所属装备进行检查保养、定期对装备器材进行更换维修、定期组织官兵进行专业培训考核,随机组织拉动“三支应急力量”。通过这些方式,随时能够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
笔落至此,不单是对亡者的悼念,也不仅仅是对生者的庆幸,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还有一种是对精神震撼的刻骨铭记。
回忆在樟木、聂拉木、吉隆、定日、拉孜救灾的40多个日日夜夜,不管是抢通滑坡山体的壮举,还是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的敬业,抑或是面对滑坡飞石危险的临危不惧,都证明了西藏军区驻拉萨某旅广大官兵是“老西藏精神”的传人,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期革命军人。
责任编辑: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