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我带的这群“实习生”平均年龄只有10岁,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别看他们年纪小,可他们人小“鬼”大,能玩、善辩、会演,把课堂“搅得”风生水起,使所有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一时间,“小老师”玩转“大课堂”,我这个教学经验“丰富”、有着“赫赫战功”的资深老师,也只能“被迫”交出课堂,退居二线当指导老师了。
情景一 学习古诗词
以往教学古诗词,学生都是机械地背诵、呆板地理解,每次教学我都为自己没有新颖的创意、没有灵动的课堂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这次,我找到几个“实习”小组长,给他们讲明我的困惑,请他们想一想是否能找到突破传统教学古诗词的办法。
办法很快就找到了,但“实习”小组长透露给我的就只有一个字——玩!“怎么玩呢?”那个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的“坏小子”摇头晃脑故作神秘地说:“保密!”于是,第二天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就成了这个样子——
小组长:同学们,周末在家自学了三首古诗词,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们:没问题!
小组长:下面,就让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巩固学习效果。
(第一组同学把自己制作的写着诗句的卡片发到学生手中。)
(“郑老师”举着写有《独坐敬亭山》的卡片走上讲台。)
郑老师:《独坐敬亭山》,诗句排排队。
同学们:听你发号令,我们紧相随。
郑老师:第一句诗句在哪里?
学生答:“众鸟高飞尽”在这里。(边说边举着卡片走上讲台。)
郑老师:第四句诗句在哪里?
学生答:“只有敬亭山”在这里。(站在相应位置。)
郑老师:第二句诗句在哪里?
学生答:“孤云独去闲”在这里。(按序站好。)
郑老师:第三句诗句在哪里?
学生答:“相看两不厌”在这里。(按序站好。)
郑老师:诗句按序排好队,大声朗读紧相随。
(台上举卡片的学生朗读《独坐敬亭山》。)
(全班一起背诵《独坐敬亭山》。)
…………
张老师:《望洞庭》,刘禹锡,诗句翻译真好记。
同学们: 你提问,我回答,诗句翻译要牢记。
张老师:(举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卡片上讲台。)我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举着诗句翻译的卡片站在后面。)
宋老师:它的朋友在哪里?(举着“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卡片上讲台。)
学生答:它的朋友在这里。(举着诗句翻译的卡片站在后面。)
赵老师:(拿着“遥望洞庭山无翠”的翻译。)我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举着诗句卡片站在后面。)
王老师:(拿着“白银盘里一青螺”翻译。)它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答:它的朋友在这里。(举着诗句卡片站在后面。)
(学生问、答,读背诗句、翻译。)
…………
李老师:《忆江南》,白居易,写作意图在哪里?
同学们:字字句句细细品,真情实感诗句里。
李老师:大卡片,一二三,诗人的情感藏里边,李白、刘禹锡、白居易,谁的卡片仔细辨。
(三位学生各举着写有不同句子的卡片走上讲台。)
(学生找出《忆江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卡片。)
…………
怎么样,好玩吗?课堂被这群“实习老师”玩得生机勃勃,热气腾腾,没有一个孩子会坐视不动,他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参与,一不留神,三首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就这样轻松愉悦地完成了。
情景二 互评小作文
大多数高年级的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幻想:什么时候能发明一种快速批改作文的机器,让老师能大大提高批改作文的效率呢?一不小心,我们班的“实习生”又轻而易举地帮我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看看这节作文课——
作 文:《我敬佩的一个人》
小组长: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作文《我敬佩的一个人》, 大家都完成了吗?
同学们:完成了。
小组长:这节作文课,由我们第四小组的同学担任小老师,指导大家互评作文。现在大家交换作文本,并翻开老师指导的写作提纲,准备评写。
(“陈老师”走上讲台开始指导。)
陈老师:大家默读作文本的第一段,找到关键词(谁、品德、佩服)和点题的句子,并用“□”“﹏”做记号……
第一段的评语要直接、简短,大家对照老师的写作提纲进行评写……
谁的第一段写得好?读读他(她)的作文,再念念你写的评语……
学生的第一段都写得不错:开门见山,指出了是人物的哪一种品德让我佩服,点明了主题。
(“陈老师”回位,“吕老师”走上讲台。)
吕老师:开头要点题,结尾也要总结点题,这叫首尾呼应。请大家默读第三段,找到总结点题的句子,用“~”做记号……
好的结尾能让人感到意味深长,你能帮小作者找到这样的句子吗?用“≈”做记号……
第三段的评语要简短、有力,大家对照老师的写作提纲进行评写……
谁的结尾写得好?读读他(她)的作文,再念念你的评语……
(“吕老师”上位,“郭”老师走上讲台。)
郭老师:第二段是整篇作文的重点,大家要多读几遍,充分了解文章的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事情的经过是否写得具体、好词好句多不多、有没有错别字、字迹是否工整……endprint
大家开始读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好词、好句、错别字,用“=”“≒”“○”做记号……
大家读第二遍,找到描写事情经过的部分,有没有用一些关联词把事情写得更细致、更具体,用“●”做记号……
大家读第三遍,第二段中有没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动态描写、语言描写?想一想:这样描写对文章有什么好处呢……
大家对照老师的写作提纲写第二段的评语,要求细致、准确,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谁来读读你写的评语……
谁把你写的整篇评语读一读……
(下课铃响,收作文本。)
怎么样,效率高吧?以往一个老师一节课最多只能评10本学生的作文,每篇字数50个左右。而这群“实习老师”一节课把全班的作文都评完了,字数最少的100以上,最多的300多个,相当于又写了一篇小作文!你说,这样的“高效课堂”“高效老师”,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吗!
情景三 编演课文剧
我带的这群“实习生”最喜欢、最拿手、最有成就感的“教学实验”,就是把语文教材当“玩具”,充满好奇、津津有味地把课文内容进行“拆卸”“组装”“润色”“包装”成另一个更有趣、更好玩的“新玩具”——课本剧。然后自导自演,在编写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排练中强化合作意识,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把“一课一剧”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例如:学习了本册课文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这群“实习生”就编演了课文剧《森林法庭》。在剧中他们创作了原告鸟大婶、树爷爷,被告林务官,法官、律师等人物,生动地再现了森林“居民”们为了保护生态平衡,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状告林务官因“打扫森林”而不遵守自然法则、破坏生态环境的故事。同学们在表演、辩论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增长了见识,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实习生”被“母亲河”惨痛的遭遇深深地震撼了!一股强烈的爱国责任心在他们心中升腾!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了三幕小话剧——《摇篮》《祸河》《明天》,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大唱了一曲保卫黄河的赞歌!
《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要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上讲读好,难度较大,可这照样难不倒这群足智多谋的“实习生”!他们群策群力,在网上搜索到一段根据雨来英雄故事改编的叙事儿歌,加上快板就像模像样地颂起来了。课堂上,大家都被这清脆好玩的快板所吸引,都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没多大功夫,这篇超长难讲的课文,就被大家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怎么样,精彩吧?本学期我所带的这群“实习生”,他们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了十多个课文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嘿,我带的这群“实习生”真了不起!别看他们年纪小,可好学上进、无所畏惧的志气高!用不了多久,他们终将把我“取而代之”。在改革创新的课堂上,必将唱响他们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豪迈乐章!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翠北实验小学)
编辑/赵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