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王嘉彦
【摘 要】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有一段的历史,从当初的帮助贫困生解决上学、生活所需的费用,到现在资助工作已经扩展到育人的层面。在这演变的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作者分别研究了资助工作的成绩及问题,并给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资助工作 高校 成绩 贫困生 不定 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简介
高校资助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颁布实施《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其实质是在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实行人民助学金制,目的是为了补贴贫困学生的“伙食和其他生活困难”,这就是最初的对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资助政策。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大学生的资助政策,直到2007年5月,国务院确立了“奖、贷、勤、助、补、免”和绿色通道等多形式、多元化的综合资助体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新资助政策。自此之后,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大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已经不再是高校资助工作所头疼的问题了,资助工作已经慢慢向着加强学生的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的育人教育、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教育工作倾斜,让同学们得到资助的同时,可以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二、资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保证家庭困难的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国家政策、社会关注度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已经不会再出现因经济原因无法上学的情况了,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源地贷款及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梦。同时还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奖项,很好地解决了贫困生因无法交学费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情况。
2.高校资助工作更加完善和专业,制度保驾护航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可谓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的新生报到绿色通道、奖助学金的发放以及贫困生身份认定等工作外,学校还积极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特殊节假日关心慰问贫困学生,固定月份对特困学生给予特困补助,建立明确详细的资助工作流程,建立贫困生贫困档案,启用学生征信系统,运用信息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资助活动,使得资助工作变得更加完善。除此之外,还组织学校资助工作的负责人参加高校资助方面的培训,相互学习、增长经验,弥补不足,还会定期组织资助工作论坛,这些都可以使资助工作变得更加专业。最后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护佑下,高校工作才得以平稳发展。
3.高校资助育人、感恩、志愿、诚信教育成绩显著
学校为了将资助工作的意义进一步延伸,开展了育人、感恩、志愿、诚信教育一系列活动。学校通过资助老师耐心、细致入微、情感化地关心每一位贫困生的做事态度,榜样式的教授感动贫困生,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每次得到社会企业或个人的资助,学校都会要求受资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寄给资助人,这一小小的举动足以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会与社区、街道以及企业合作,让贫困学生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让他们可以在感恩社会的同时多多接触社会;我校还建立学生诚信卡片,这一卡片记录着每位学生大学四年的每一次交学费情况,获得奖项、处罚以及资助的情况,这些都可以为毕业生服务,向面试单位展现自己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贫困生的身份认定问题多
国家一直在强调多帮一个贫困生,国家将多一个人才,但由于各个地区对于如何界定贫困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难测评。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都是通过学生入学拿来的各地方开据的贫困生认定材料,然后学校通过审核的方式来确定贫困生。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地方开据的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有些地方的认定工作确实存在“走后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给学校的审核带来麻烦。其次,学校审核贫困生的时候,只凭据认定材料及主观认定,并没有实地考察等环节,那么作假的贫困生就可以浑水摸鱼。我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班长、普通同学、贫困生代表为组员的贫困生测评小组,这个看似公平的对贫困生的认定也存在着问题,同学之间也往往会出现“走关系”的现象,同学之间怕得罪人,所以随意评定某同学贫困的现象常有发生。
2.贫困生心理问题复杂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关心贫困生的物质资助,担心他们不能上学,担心他们的温饱情况等,但从来没有重视过他们的心理情况。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自身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如身边同学好,有些同学会因此而奋发努力,但有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疏离朋友,久而久之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成长的环境也会造成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学生,从小在家中娇生惯养,缺少自理能力,面对新环境就会缺少安全感,再加上物质上的不对等,长久下去就会失去自信和自尊,随后就会朝心理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3.贫困生的道德问题棘手
我国现在的政策是贫困生资助全覆盖,这就导致了一种“被资助”的现象在高校中蔓延开来。有些贫困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而在每年发放助学金的时候会给其发放资金资助,这种现象长久下去就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我贫困,所以我就能得到助学金”的想法,这种依赖心理会逐渐演变成严重的道德问题。除此之外,有些贫困生会选择国家助学贷款,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变得缺乏信用,他们不按时支付银行本息。这样下去银行就不愿意发放贷款,贫困生就会贷不到钱,进一步影响资助工作。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也会在德育教育中产生不良的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1.正确把握方向,引导贫困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大学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贫困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党和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财力,给予贫困生特殊的照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在开展高校资助的同时,学校应确保贫困生得到社会主义的关怀,使他们坚持完成学业,尽快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出力,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审核长效机制及合理的测评跟踪体系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资质的审核应建立在长效机制下,而不应简单地通过贫困生认定材料草率了事。高校可通过教育部在各个省市建立资助工作部门,对于贫困生的资质进行家庭走访调查,且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家庭继续跟踪其得到受助资金后贫困条件是否好转,受助资金是否用于改善贫困条件上等。除此之外,还应改进班级贫困生评价审核体系。像我校除了班级测评小组总体把握外,还通过学生征信系统让全班同学匿名进行贫困生贫困程度认定,反馈其平时生活中是否认真努力学习等情况,便于辅导员和学校掌握受资助同学的具体情况,对于挥霍资助资金且教育无效的学生,下学年应取消其受资助资格。
3.扩展勤工助学,坚持资助育人教育
学校应利用贫困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助教、助管、助研、党团委助理、图书馆、实验室、后勤等各部门的劳动以获得合法报酬用于补贴学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在学校内进行勤工助学,学校还可以联系校友企业、周边社区等让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在增加了勤工助学渠道外,还应考虑对于工时费用的提高。这样一来,既可以消灭他们不劳而获的德育污点,又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劳动感恩意识、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进行资助工作时应坚持政策、把握方向、经验交流、勇于改进。
【参考文献】
[1]黄建龙,陈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3):75-78.
[2]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