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真 胡蕾蕾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它的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直接体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儿童的自主性活动是课程的主要方式,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是课程主要的呈现形式。如何在活动中感悟生活,提升体验,升华感悟,谱写生命的华美乐章,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创设情境 辨析行为 注重生成 整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98-02
一、创设情境,激活体验——奏响生命序曲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好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再现。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奏响生命的序曲。
二、辨析行为,自主体验——回旋生命乐章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面对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道德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只有变为经受认知的挑战、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和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的过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如教学《帮帮残疾人》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盲人、聋哑人、失去腿或胳膊的残疾人,模拟他们的生活场景,体验他们的生活。一开始,许多孩子的脸上挂满了兴奋的笑容,因为他们觉得很好玩。一个扮演聋哑人的男孩虽极力平静地说着自己的感受,可仍然无法掩饰开心的笑容。我摸着他的头和蔼地说:“孩子,你只是暂时体验了他的生活,那只是冰山一角呀!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永远听不到大自然的虫鸣声、美妙的乐曲声、人们的谈话声、甚至别人的误解声……现在你还能笑得出来吗?”此时教室里静悄悄地,那个男孩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央求我说“老师,别说了,我错了!我再也不笑了!”孩子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一时间很多孩子都无声地哭了……接下来交流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及自强不息的事例时,他们的脸上是那么严肃庄重,对残疾人的同情、敬佩以及社会的责任感早已了然于心。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意识,营建学生生命矛盾场,经受道德的考验和洗礼,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让生命的乐章在活动中回旋。
三、注重生成,升华体验——掀起高潮跌宕
在“自主、探索、合作”的新型课堂中,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自主性逐渐增强。教师应在学生活动中形成的个性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及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讨或合作交流,使他们的思想与感受得到碰撞、借鉴、反思与深化,丰富先前感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在教师的引领下提升自己的感悟,掀起高潮跌宕。
我在教学《我发现》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提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我也随之兴奋。孩子们提出的不是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而是教材上的问题,我万分沮丧!怎么样才能还孩子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还孩子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时候教室外面正好下起了雨,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窗外的雨吸引去了,高兴地在那儿交头接耳,看着他们眼中对雨的渴盼,我立刻停课,让孩子们去看雨,或许能够唤起孩子的疑问!孩子们都拥到窗台边,我提醒孩子们静心观察,忽然,一个孩子大叫:“老师,我发现路上的行人都没有打伞,大家都跑的很快。”这个问题如同天籁之音,孩子们开始留心事物了!“是啊,就像我们同学们一样,大家都没有想到今天会下雨。同学们,你们谁还能发现问题?”“老师,我发现雨点落到汽车上,汽车显得特别脏。”“老师,我发现雨滴落到树叶上,树叶就会被压弯。”“老师,我发现雨落到地上会溅起水花。”……这样通过观察,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愿望。
打破传统教学的预设与封闭,构建开放有活力的动态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与乐趣,让智慧面对挑战,让探究充满刺激,还学生完整的真实生活世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需要。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让儿童在探究中长大,在思辨中成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提升感悟;让自己的身心体验在活动中回旋、跌宕起伏,掀起高潮无限,让余音绕梁,从而弹奏起生命的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张茂聪主编)
[2]《〈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研究》.(张茂聪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