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宝佳 唐贵伍
【摘要】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又是做人的工作,自然不能少了对情感因素的关注。但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重视以理服人,而忽视了以情动人,导致认同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深入分析什么是情感路径,为什么认同教育需要依托情感路径以及如何依托情感路径开展认同教育,这对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感路径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情感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CXS20157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88-02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大学生能否认同并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至关重要。然而,深入反思当前的认同教育,学生掌握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却不能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知行脱节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只注重价值观知识的外在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内在情感的接受是认同教育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尝试依托情感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一、情感路径的内涵
路径就是指达到目的的方法。情感路径就是充分发挥情感资源的力量达到目的。具体到认同教育中就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运用情感化的教育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社会情感形成对接,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路径实际上是针对唯理路径的弊端提出的,唯理路径单纯依靠生硬地灌输以求达到认知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漠视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教育内容被诠释为必须遵守的规范条例,以至于教育效果不佳。如朱小蔓所言,教育若不触及灵魂,也就不会对人格成长真正起作用。而情感路径则通过情感挖掘、情感运用、情感交流拉近教育者及所要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距离,在迎合大学生身心需求的基础上感性化传播了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这样做无疑会极大的提升认同教育的效果。
二、依托情感路径开展认同教育的原因
(一)认同过程受情感因素影响的客观要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因此,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人总是本能的接受喜欢的,逃避不喜欢的,这就是因为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样,在认同过程中,认同主体会不断依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对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进行选择评价,认同主体最终认同的价值观一定是符合自身价值标准和利益需求的。情感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在尺度。认同的实现是理性认知与情感依赖共同形成并作用的结果。其次,认同的实现除了需要教育、舆论、制度等外在支持和约束,还需要内发的动力,即人的情感。情感能够以其与个体心理密切的联系,以其先在于理智的地位,以其强大的动力系统,铺就通往价值认同的道路。正所谓“激情、热情是人们追逐对象的本质动力”。在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阶段,情感都会发挥其强大的动力作用。正因为情感作为认同主体重要的心理因素,始终以无形的方式作用于价值认同的整个过程,所以我们在开展认同教育时有必要依托情感路径。
(二)价值观渗透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价值体系混乱,大众文化更新速度惊人,大学生时时感受着新事物的冲击,却也因无休止的改变而难以找到情感的寄托,无法达到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且受价值关系和利益关系所迫,情感往往被过分的压抑和掩藏起来。人们看似情感淡漠,实则是迫切希望找到情感认同点,将掩藏在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同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生存方式不断被物化,人更加注重现实的享受和利益的满足。伴随着变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渗透方式逐渐向感性化转变。他们将所要传递的价值观附着在人们所向往的消费物品上,人们在享受消费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了看不见的价值观。可见这样的转型更能全方位、深层次的结合受众的利益需求,能够潜移默化的传递价值观,并逐渐成为受众的思维习惯和生活常态。因此,认同教育必须顺应形势,转变方式。
(三)认同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整齐划一的,一味要按规定“生产出同样层次的产品”,不顾学生情感上是否可以承受,最终认同教育变成教育者的独奏,学生大多情况是游离其间,不知所云,甚至产生厌倦。有学者曾明确批判:“对象性价值观教育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感情和意志在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只把受众当作是一个个待加工、塑造的零部件或者盛装知识和规范的容器,这实际上是一种物化的教育”。其次,认同教育的方式仍然是以生硬地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就使得认同教育成为一种压迫性的行为规定,这种教育形式严重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它可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产生一时影响,却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容易造成理解而不行为,融会而不能认同的局面。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层面是认同教育冲破困境的必然选择。舍勒曾经说过:“情感感受一定不能成为理性和理性行为的传统特权的牺牲品”。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情感路径并不是对理论认知道路的否定,相反,情感是使理论服众的催化剂。“以理服人”只有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彰显理论的魅力,不然再彻底的理论也会失去它的魅力。
三、依托情感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对策
(一)激发社会情感,对接认同教育
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典型的社会情感。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充斥,很多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现象层出不穷,加之“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许多不被公开报道的事件,而网络中又存在许多虚假的信息和恶意的导向性的评论,这使得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被激化,爱国主义等社会情感被愤怒和不满所掩盖,甚至有些大学生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一些危害国家的行为。因此,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对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绝不能缄口不提,不能过度批判错误也不能虚假夸大功绩,应以事实为据,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揭示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明白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正常表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矛盾,进而向学生讲明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的矛盾,是为了使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更好。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青年应该把国家、社会的美好未来作为自身的理想追求,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依据情感需求,创新认同教育
人只有在需求得到合理满足时,才会自觉地敞开心扉,才能产生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因此,认同教育的内容、话语、传播方式等都要紧围绕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创新。
在教育内容上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要结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凝练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更加容易把握,绝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几个故事,介绍相关的背景情况,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印象而已。教育者需要从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让他们真正明白“24个”字背后的含义,那是一种对政权的超越,对人与人交往法则的超越,对个人自身的超越。
在教育话语上要从说理性向情感性转换,从严肃性、规范性向时代性转换。在政治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政治性、说理性话语曾激励过无数有志青年,但当代大学生已不像过去那样听之信之,不带感情的“灌输”无法获得他们内心的认同。他们所期望的是亲切的带有情感的话语,能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时网络时代新的语言层出不穷,走在潮流前沿的大学生是新兴语言的追捧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想赢得学生的认可必须从传统的古板的话语中解放出来,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语来表达,赋予抽象的价值观更多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时代感。
在传播方式上,要在巩固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广泛利用手机、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因为互联网以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传播工具,适当投其所好,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吸引力。
(三)推动情感交流,形成互动式认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价值观知识,而是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互动,使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教育者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融入真情实感,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服,在此基础上他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地情感磁场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吸引。据有关调查显示:是否喜欢某位教师与对该教师所教授的科目有无兴趣存在相关性。学生会将自己对老师的喜爱迁移到老师所教授的科目上。因此,在认同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设法为学生创造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消除学生的心理屏障,使学生敞开内心,自觉主动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教育者要在平时与学生多接触,透过他们的行为、语言了解他们所思所想,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情感要害,直击学生的内心,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参考文献:
[1]本社编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100;157;1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