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
摘 要:新媒体创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提出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与教师角色转换的时代要求,引起了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促发了西方媒体霸权主导下的教育霸权干扰和媒体信息乱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媒体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应把教师队伍的媒体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中强化媒体素养、确立新媒体的责任担当作为突破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挑战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31
中图分类号: G64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123-04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融入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科技体验和行为效率提升无疑让人激动和兴奋,但伴随产生的新媒体如何为教育服务这一实践课题却被提上议程。新媒体创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不能视而不见。
一、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存适应与行为特征
作为新科技革命成果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标志,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改变了传统传播格局,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多媒体融合与一定意义上的全媒体覆盖,信息传播效度有了实质性的功能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与行为特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当前,新媒体促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变革呈现出以下特征:
1.全程参与与全面覆盖
成功引起受众关注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前提,传统媒体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基于时空限制存在一些不足。受众的闲散时间,如乘车、候机等大多被浪费掉,成为传统传播行为的“盲区”。新媒体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初步实现与受众生活的无缝衔接、全程参与和全面覆盖,开启了媒体全面参与人们生活的新时代。以移动传媒、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便携性与普及性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全程参与到大学生的生命轨迹中,能有效利用大学生的间歇性、零散性时间,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覆盖。所有大学生的活动场域,新媒体几乎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向大学生提供全天侯无间断服务。
2.即时传播与适时互动
新媒体基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最前沿、最鲜活、最及时的信息资源呈现,实现即时传播。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移动性、智能性和虚拟性特征,从而大学生交际的时空阻隔被打破,新媒体提供了大学生无时无刻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支持下,大学生可以更为轻松地获取信息资源,更为便利地开展人际互动,更为迅速地完成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维护虚拟化与便捷化。当前,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流沟通成为常态,人们在这种科技力量面前显得“无处遁形”,从而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推进了大学生对他人生活的融入。
3.海量资源与个性彰显
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信息量上,新媒体以其内容集成化、运作全民化真正引发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相对于以往而言成倍增长。信息资源总量的不断增长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信息接收负担和信息选择难度,少数大学生甚至被海量信息淹没感到无所适从。新媒体在成倍增长信息资源总量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选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于信息资源总量急速膨胀带来的信息忧虑,使信息资源相对以往而言更具亲和力与契合性,能更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信息需求,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彰显。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毋庸置疑,新媒体已经创生了一个新的教育场域,这一场域虽未被完全纳入正式教育活动范畴,却向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引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与教师角色转换
第一,新媒体如何与教育整合、与教学整合、与课程整合,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逾越的实践课题。在此命题下,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媒体时代,随时随地随处的非正式学习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常态,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开始突破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范畴,对现有的教育运行机制产生冲击。如何评估、引导和融合大学生依托于新媒体的实时学习活动,将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优化组合,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而客观事实是,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其形态与内容伴随人类科技发展进步而迅速发展变化,这愈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新媒体发展步伐的难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面临的情景不容乐观,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新媒体在教育活动中的融入,对教育手段、方法、内容、评估等进行适时革新,开发出适应大学生需求的学习模块。
第二,当前时代情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着如何利用新媒体创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的职业要求,这进一步提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时代课题。一定意义上,教师群体是新媒体“移民”阶层,是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基于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才开始接触和使用新媒体。与此相异,学生群体则是新媒体“原住民”阶层,他们一出生就生活于新媒体时代,这种差异决定了教师与学生阶层在对新媒体的认识、体验、使用、需求上存在天然差异。毋庸置疑,作为“原住民”阶层的学生对新媒体的热衷和使用显然优于教师阶层,而时代发展的需要却要求教师使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指引学生,这产生了新媒体适用上的错位现象。不容忽视,虽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变化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媒体适应性而言都提出了同等挑战,但显然学生在保持与新媒体同步发展方面更为敏感,更具优势。教师群体在追随新媒体发展步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新媒体应用及新技术使用中面临更大压力。新媒体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质疑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的信息资源优势被极大削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生质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凸显自主思维和批判探究。传统教学过程中单向传授与硬性灌输已经无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生存空间,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知识传授上的优势地位也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受到冲击。
2.新媒体引发的大学生同一性危机
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始终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群体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新媒体所提供的愉悦体验之中。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新媒体逐渐格式化了大学生的生活,导致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
第一,新媒体呈现的巨量信息易于引起大学生的认知疲倦和学习危机。新媒体以其承载的资源丰富、信息量大而深受大学生喜爱,然而这种海量信息承载在赋予大学生选择自由和多彩生活的同时,巨量的信息资源亦增加了大学生信息接收处理的负担,使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一个大学生可能整天都在担心我还有几封邮件没回复、还有几条QQ信息没阅读、还有几个微信没关注,从而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产生“认知超载”危机。大学生往往处于对信息资源的旺盛需求阶段,对新媒体井喷式巨量信息资源的无序呈现,自发处理和整合这些信息资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常态,这种长期的超量式信息处理整合,会让大学生感到身心疲累和力不从心,易于迷失于应接不暇的新媒体信息流中,可能导致学习心理障碍和学习抗拒行为。新媒体虽然让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但应该看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在生活中感受,从实践中获取,新媒体却改变了这一认知路径,使大学生的知识获得转变为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从媒体终端中获取,这增强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功利性和投机性,使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脆弱,学习质量有所削弱。
第二,新媒体提供的虚拟交际易于导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绑架”,使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无论在形式上,抑或效果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行为由过去面对面的“人人联系”,转为“人机联系”,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内涵丰富个性鲜活的社会个体,而是冷冰冰没有生命体征的媒体终端。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的事实社会交际训练,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阻碍。同时,依托于媒体终端的交际行为,使大学生更易于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和事实行为,潜在地诱发他们隐匿本我的不良倾向,促生大学生不良人格的膨胀,催生他们的多面人格,在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之间陷入认知矛盾,产生同一性危机。
第三,新媒体承载的信息资源可能强化大学生的解构倾向和破坏行为。新媒体承载的信息资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使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当前新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少数新媒体放弃了应有的职业操守,把大量背离真善美和法律规范的负面不良信息呈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侵略性格被激发,诱发了大学生的不当行为,他们变得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此外,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泛娱乐化、消费主义、裂变式等信息呈现方式,挑战着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批判精神,新媒体在眼球经济的刺激下,大肆宣扬各种及时行乐的快餐文化价值倾向,主张活在当下,拒绝正统,远离政治,娱乐至死,使大学生开始放弃一切、质疑一切、解构一切,失去学习目标和生活动力。
3.新媒体时代西方媒体霸权主导下的教育霸权干扰和媒体信息乱象
第一,西方媒体霸权开始向国内教育领域渗透,冲击当前中国教育。纵观当前中国的教育实践,不难发现新媒体已经不知不觉中创生了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环境,“随着媒体扩展成为新的教育环境(信息化教育环境)和新的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或教育软件资源),它们成为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和平台,成为支撑教学过程的重要物质基础”[1]。但值得警惕的是,在这一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发展网络教育建设,将教育资源全面整合并通过网络向全球传播。美国等国家借以教育的名义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教育霸权的倾向日益突显”[2]。新媒体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资源呈现源,奠基于现代通讯科技成果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新媒体发展中处于领先或垄断地位,在全球互联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英文信息资源占据着绝对优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霸权地位暂时难以撼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媒体霸权开始拓展共教育版图,寻求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霸权,这一状况令人忧虑,使在世界新媒体秩序中处于弱势地位国家的学生学习行为变得更不可控,学习风险逐渐增加。在一个中国的大学课堂上,当教师在讲台上费力讲解时,却不知道台下的学生正在使用IPAD观看美国基于技术优势和媒体控制而强势植入互联网的哈佛公开课。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心,虽然知识无国界可以共享,但价值观却天然地具有民族立场、利益趋向和制度方位。在这一时代情势下,如何坚守中国教育的国情特征与民族特色,在新媒体受控于西方媒体霸权的场域中维持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民族操守和文化品格,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变革,提出了和平时期信息安全和传播安全的时代命题。
第二,新媒体信息呈现的混乱局面,成为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新媒体基于对信息资源发布权的掌控,一定意义上左右着学生的视听感受和价值认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微博等新媒体日益成为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3],伴随新媒体在信息资源发布上更为全面广泛地占据受众市场,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为凸显。经济属性始终是新媒体的基本属性,在追求利益的动机驱使下,在眼球经济推动下,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注意力,可能会哗众取宠刻意制造舆论场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混淆视听,背离客观事实,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新媒体中潜藏或渗透其中的负面信息、不良信息,总是不遗余力地企图占领大学生的原有认知版图,不停尝试着把大学生由人性的“善”引向人性的“恶”。当前,各种新媒体在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多元多样多向的信息资源呈现乱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指向,甚至可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离预期轨迹,走上原有教育目标反面。
三、化解新媒体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新媒体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实践命题。然而,就当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而言,教师队伍的媒体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中强化媒体素养、确立新媒体的责任担当成为亟待突破的重要环节。
1.教师队伍媒体能力地提升迫在眉睫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技术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多媒体综合发展的新时期,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探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多种教育手段的整合,通过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4],新媒体以不可抗拒的强劲态势入驻教育活动之中,教师面对这一时代潮流只能适应不能逃避,提升教师队伍媒体能力迫在眉睫。简言之,新媒体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必备的教育基础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教师还要具备适应和运作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不能在跟随新媒体发展步伐上落后于学生,而是要优先于学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新媒体纳为己用,让新媒体为教育服务。一般意义上,教师队伍的媒体能力囊括其媒体信息素养、媒体技术素养两方面内容,简言之,信息时代教师的媒体信息素养、媒体技术素养成为其工作能力中最基础、最前提的构成。在媒体信息素养上,教师应具备获取、选择、呈现新媒体巨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具备创造、整合、传播新媒体巨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在媒体技术素养上,教师应具备鉴别、筛选、截流新媒体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能力,具备发现、监督、引导大学生使用各种新媒体状况的能力。
2.媒体素养教育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热衷与使用超越了教师群体,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成为决定其信息资源获取效性与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必要内容。媒体素养教育具有丰富内涵,媒体素养教育不能停留于对各种不时涌现的新媒体终端的及时认知上,更应着眼于对新媒体承载的巨量信息资源的学习引导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将大学生从新媒体的巨量信息洪流中解放出来,消解新媒体带给大学生的信息压力和学习危机。媒体素养教育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体巨量信息资源呈现时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工具的使用,对信息价值意义的独立判断能力。同时,还要逐步确立起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观念,预防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娱乐浪潮中误入歧途,成为各种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牺牲品,沦为一些敌对分子、反动势力的工具。
3.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更加凸显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能偶然发生,它是基于教育规律经过科学设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出了融新媒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的时代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传播时代,媒体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是公益体现,更是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对公众的启蒙、发动和组织功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传播时代,公益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属性多元分化,表现为政治性与经济性的博弈以及经济性与公益性的博弈,尽管公益性受到了挑战,但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和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被弱化了”[5],不难发现,让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要任务就是正确定位新媒体的属性问题,进一步强化和充分凸显新媒体应有的公益属性。当前时代条件下,新媒体兼具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而客观现实是,各种新媒体的产业属性被极度彰显,意识形态属性勉强呈现,而教育属性却被过度边缘化。事实上,新媒体的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并不冲突,在根本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在制度设计和体制运作上凸显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还原新媒体教育属性应有地位,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俞树煜.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一个信息化教育隐含前提的变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6(4):7-11.
[2] 侯玥,廖祥忠.网络媒体时代世界教育霸权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警示[J].现代传播,2013(9):125-129.
[3][4] 刘好光.新媒体成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N].中国教育报,2011-08-22(4).
[5] 刘睿智.教育信息化亟需教师提高教育信息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5(5):96-97.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