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海自贸区设立对贸易类学科发展改革新思考
文/彭倩
摘要:上海自贸区意义重大,将会给上海乃至全国带来巨大的改革红利。上海已经初尝甜头,在看到目前上海自贸区给上海进出口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该注意上海自贸区本身具有的一些问题,抓住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机遇,深化其对贸易类学科及其人才带来的新思考。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贸易类学科;发展;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85-02
一、上海自贸区的优势
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比,上海自贸区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宽松的金融管制制度,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便捷的通关手续等诸多方面。因此,设立上海自贸区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拉动上海周边地区GDP的提升等。
(一)放宽企业市场准入条件
对于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自贸区较保税区有着更宽松的限制。具体而言,保税区对于申请入区的企业,在性质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求开展离岸贸易的企业必须为外商独资企业。而自贸区则规定除了非法企业,其他任何企业都可以申请入区,同时并放松了对开办企业方式的限制。
(二)企业经营形式更加自由
保税区内企业的经营范围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确定,因此企业无法实现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当国际市场变化时,企业也无法灵活调整自己的贸易产品,因为调整业务范围也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自贸区对企业的经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完全不存在保税区的上述问题,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大化的经营自由度,这不仅体现在仓库、厂房等硬件设施上的便利,而且体现在更深层次的软件制度上的便利。
(三)货物进出口通关便捷
通关便利是最能直接体现自贸区优势的一个方面。不同于保税区申报程序对货物出入境的限制,自贸区大幅放开行政管理,简化办理海关申报、征税等手续,加强货物进出口便捷程度,提高报关流程效率,体现了货物自由进出流动的优势。
(四)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不同于保税区人员出入境要受到限制,上海自贸区“境内关外”的特征,规定在区域内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能在自贸区内外及区内各个企业之间任意交互往来。上海自贸区国际化人员要素自由流动的特征,使人力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为自贸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自贸区的机遇与挑战
(一)立法问题
法律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自贸区这样的非国家经济实体也是如此。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在立法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以来,各种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来指导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但是至今,这些都是意见、决定等,没有正式出台正规的法律文件。目前,上海自贸区的管理模式还属于分散管理,即从国务院到上海市政府都可以对上海自贸区进行管理,针对自贸区内的不同管理事项,国务院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分别参照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所以实际上,上海自贸区的法律法规存在令出多门的问题,立法机构不明确。
(二)海关监管模式的限制
1.“一线”土地数量的限制
上海自贸区的海关监管模式是”一线管住,二线开放。”这种监管模式在自贸区成立之初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样,就可以将自贸区和区外市场进行隔离,保证自贸区内相关的税收、土地费用等优惠政策仅仅是在自贸区内实现,从而不对区外的监管方式进行影响。但是随着自贸区内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自贸区内有形的物理领域会限制企业在土地的需求,那么有些企业就会因为土地的原因,而放弃进入自贸区的步伐,给自贸区内企业的多样化和创造性造成损失。
2.“二线”出口企业难以直接享受自贸区红利
“二线管住”的严格要求,使我国区外的企业受惠于自贸区带来对外贸易的便利和红利的程度大打折扣,比如加工贸易的发展。这违背了自贸区设立初衷:带动国内出口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带动出口增加,应对世界上复杂的出口形势。但是,自贸区“二线管住”的要求把自贸区外的出口企业隔绝在外,自贸区外的出口企业无法直接享受自贸区带来的红利,增加出口,促进产业转型。
(三)货物管理模式滞后
从保税区到自贸区的管理,货物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海关货物监管转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在自贸区成立以前设立了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6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于是,基于不同税收优惠政策,中国海关将这六种特殊监管区域中的货物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保税货物、完税货物、一般非保税货物。但是,由于自贸区和保税区两种海关监管模式在关境划分上的差异性,自贸区是“境内关外”,而保税区只是在境内划出一个特殊的海关监管区域,因此在本质上两者就是不同的
(四)通关效率不高
自贸区内A类企业的通关效率大大增加,但是由于上海自贸区本身人员数量和技术的限制,导致了其他企业的通关效率大大减小。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后,上海的港口业务量发展较快,但是海关人员却很缺乏。目前上海自贸区共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11个海关卡口和130多个通道。据统计,目前每天大约2.36万辆车进出这11个卡口,每辆车通过卡口的时间平均为6分钟。对于需要查验的货物,通关时间会更长,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快速通关的要求。
(五)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难以把握
自贸区成立以前,由于境内外利差、投资收益差以及汇率升值等原因,通过一些渠道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规模较大,资金流入保持体量大、增速高的特点,但是都是在严格的政策管制下的。自贸区成立后,资本因着区内机构及企业的境外融资以及区内金融机构境外的资金获取行为大量且快速地从境外流入区内,然后资金再通过 FT(自由贸易)账户、集团资金池、金融市场投资者个人投资从区内流入区外境内。
(六)税收优惠范围过窄
目前,上海自贸区的优惠政策主要分为如下4个部分:
1.对于在自贸区内生产和加工的货物,销往国内市场时,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关税的征收。
2.自贸区内制造业企业进口机械设备和产品时,可以享受关税豁免。
3.允许企业在自贸区的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
4.对于在自贸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设立的子公司,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飞机可享受5%的增值税的优惠。
对于外界最关注的企业所得税并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所以,上海自贸区的税收优惠范围是比较窄的。
(七)可复制性还有待研究
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后,中国又陆续出现了广州、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成为中国第二批自贸区。但是,中国建立自贸区的脚步还未停歇,目前各省还在争先恐后地申请成立第三批自贸区。中国的自贸区可以说是有遍地开花的节奏。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的第一个自贸区,在很多方面都易被之后的自贸区效仿借鉴。但是上海具有特殊性,包括经济、地域、发展历史等方面。即使上海自贸区办的很成功,政府可以在市场和管理间探索一个很好的平衡,但是其解决的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中国其他自贸区进行推广。
三、贸易类课程人才新思考
(一)进行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综合化改革
形成任务驱动或案例引导、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实际业务对象为背景,以解决典型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先进教学设备为手段,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支撑,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先进、培养途径开放的一种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吸纳企业实质性参加课程建设,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开发课程标准,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创新,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
(二)加大订单培养的力度
选择与学院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大中型公司和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双方一同进行人才培养,增加学生在公司、企业接受现场教学的比例,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际生产、营销、出口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尽早介入企业公司实际工作,融入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综合素质,与公司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
(三)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心理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处理好当前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懂得尊重和信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注重学生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四)深化双语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外贸企业和其他外贸相关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工作,在将来相应工作岗位上,所处理的事务和所操作的业务基本都是用英语进行的,所以我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试行双语教学试点。今后,随着学生对外语教学慢慢适应,逐渐地过渡到用全英文授课,要求教师用英文进行编写授课计划,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王海梅.上海自贸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及对策..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
李文达.两岸四地构建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港口经济.2010.
孙亚平.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教学的模式改革.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04).
孙利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考试周刊, 2010,(32).
何文红.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新浪财经.2013